讀古今文學網 > 虛擬現實:萬象的新開端 > 搖擺 >

搖擺

我設想未來的顯性系統會擴展至形成網絡,編輯器在全球各地互相操作,一群動畫角色互相對峙。

對雲計算和自然人來說,恆溫器和無人機等物理設備的操作控制將沒有區別。因此,妨礙人們理解小型儀器的秘密將越來越少。

我想像,一開始學生會通過世界的雲架構瀏覽、使用、調整和探索為人們設計的一切,一切都便於理解。當然,我設想這一切都是從VR內部開始的。

如果人們身處虛擬世界,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那麼,我不知道怎麼描述,這就是我之前曾在演講中努力描繪的「後象徵性交流」。

我曾經提到,21世紀成熟的VR將會融合20世紀的三大藝術:電影、編程和爵士樂。其中,爵士樂將會是最具挑戰性的元素。

爵士樂是即興的,是音樂家即興創作的。

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可以快速創建計算機內容的基礎工具。人們一直在用智能手機表達當下,包括文本、照片、電影,還有錄音。靈活的用戶,尤其是孩子,在《我的世界》這樣的建造類遊戲中修改虛擬世界的速度令人驚歎,但更深層次的即興編程還只是個晦澀難懂的想法。

原則上,類似語言翻譯或圖像解讀的「深層」或卷積網絡可能可以適應性地修改程序,這樣用戶可以通過跳舞或演奏薩克斯管等變化來指導程序。

到時候,我們就可以在說話或者跳舞時,靈活、輕鬆地為虛擬世界定義新的交互方式或改變其物理形態了。組織語言或者設計舞蹈動作確實需要花時間,但是我們想到和感覺到時基本就能做到,所以感覺是「實時」的。

那能做到實時編程嗎?我用過多種方法,幫助人們快速地「感覺到」程序是一種創作的手段,而不需要一句一句地編寫。

一種方法是讓人們選擇,而不是建造。理解這一點最簡單的方法是:想像意識的純聲音版本。假設你為用戶設計了一個雜音,任何時候只要他的手一動,這個聲音會再次出現,成為整個環節的一部分,其他沒被選中的聲音會小一些。那麼他就會重複這個過程,選擇更多的聲音加入這一重複環節,同時允許其他聲音消失。

到最後,這個可能不是音樂家的人也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聲音效果,並且這些創作會比庫樂隊(Garage Band)這種程序創作出的音樂更加多變,更加個性化。整個過程完全不涉及發明,只有選擇,當然我們也可以花一個晚上爭辯發明和選擇的區別。

我們也可以通過視覺設計實現這種方法。在這種設計中,人們會處在嘈雜多風的虛擬世界中,擠壓周圍經過的小渦流,將其固化,直到制好雕塑。這有點像羅夏測試的活動版,不過這個是從零開始。

這個策略和相應的方法可以應用在普遍編程中嗎?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明示範,但我仍然希望能夠實現這一點。主要問題在於觀察行為需要時間,而程序可以描述行為。

在用戶界面設計中,我一直期待能從樂器中獲得靈感。如果我們把技術看作一種表達形式,那麼毫無疑問,樂器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技術,不過這種讚美只適用於目前的非數字樂器。

人們可以即興創作爵士樂,這總是讓我感到很驚訝。即興創作涉及有一定深度的實時問題。未來編程在很多地方都要像爵士樂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我花了很多精力在虛擬薩克斯管之類的精巧設計上。至少現在,它們吹奏起來還不像真正的薩克斯管那麼好,當然更比不上真正好的薩克斯管。

我現在設想的未來顯性即興演奏者將會面臨的問題與現代爵士薩克斯演奏者的問題不同。如果你要觀看「外星飛行烏龜」在你的頭上拍動翅膀的100萬種行為變化,可能需要觀察很多年才能選出最好的。

假設你看到幾百隻,甚至成千上萬隻烏龜,每隻都是透明的,它們形成了「烏龜行為雲」,而你要從中選擇看起來最明顯的行為。也許樂器,比如虛擬的薩克斯管,可以根據你想突顯的烏龜的動作,同步演奏。

從顯性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設計編輯器,以方便、可行的方式傳達程序可執行的範圍。記住我的話,人們會在這個問題上花幾百年的時間。[16]

目前我們通過抽像來處理大量具體的可能性。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找到更加流暢的具體表達形式,可以切實替代抽像。這種情況大約只有在超越我們所知的用戶界面中,或許在VR的未來版本中,才可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