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極智能:感知機器與人工智能的未來 > 第三章 未來的世界 03. 對知識的渴求 >

第三章 未來的世界 03. 對知識的渴求

在宗教和哲學體系中,我們可以在神話故事裡找到解釋人類目標的共同主題。我們為何而生?人性的本質是什麼?亞里士多德曾描述了「精靈」或對絕對的善的追求。《聖經》告訴我們:「你們應該瞭解真相,真相會讓你們自由。」《古蘭經》中寫道:「讀吧!」在亞伯拉罕諸教的《創世記》故事中,由於上帝教會了亞當一切事物的本質,因此亞當成了萬物之主。

在這些故事以及許多其他關於人類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我們的根本目標:獲取知識。本質上,我們從存在中知道了知識和感知具有價值,這種知識不同於優化別針廠的業務或者管理全球供應鏈。這種知識和感知是抽像的。人類生來具有感知、掌握和探索知識的能力。這讓我們有了生存的目的。

一位蘇菲派大師曾被問道:「神為何創造了宇宙?」他的回答是,神躲在一邊,等著聖光被發現。在蘇菲派的宇宙論中,神希望被發現,因此他創造了能認出他的擁有感知的生物。

我是一個未知的寶藏,我希望被人知道,所以我創造了認識我的生物,然後他們就認識了我。4

宇宙知識就像是這種蘇菲派的對神的描述。這是一個未知的寶藏,最後必須由我們去感知和識別。西方哲學最大的原則與這一信仰不謀而合。笛卡兒說:

「我思故我在。」對知識的追求、獨立自主的思考,是他檢驗事物是否真實存在的唯一標準。與這一理論相反的是「信仰之躍」,即在不確定正確與否的情況下冒險選擇相信。事實上,偉大的存在主義哲學家阿爾伯特·加繆(Albert Camus)將「信仰之躍」稱為「哲學上的自殺」,因為它會終結理性思考的可能性。這會讓人進入思維的死胡同。

我瞭解過加繆的觀點。我認為目標是人類的一種「湧現」現象。首先,我們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此後我們才能創造存在的意義。我的意思是:我們的存在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感知和認識的隱藏的寶藏,是一筆未知的財富……

如果我們同意感知體對抽像知識的感知是有價值的,那麼任何幫助我們獲得知識的東西都具有價值。除此之外,如果我們認同人類沒有一種固定的形態,我們不是根據狄奧尼索斯的雕像使用石膏打造出來的永遠不變的形象,那麼我們將歡迎人工智能主宰人類歷史的下一階段。人工智能僅僅是我們追求知識過程中的又一級階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