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工智能的進化 > 人工智能的未來 >

人工智能的未來

談到未來的人工智能技術,可能你首先想到的問題就是:我們能否開發出具備某種常識的計算機系統,能夠洞察世間萬物,處理日常事務,應對突發情況?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也希望我知道答案。但我認為,我們應該謹慎對待這類問題,擅自嘗試做出預測非常魯莽,也很草率。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第一定律如是說:

如果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說,某件事是有可能的,那麼他幾乎肯定是正確的。如果他說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麼他或許已經謬之千里了。

因此,無論這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對於人工智能的未來如何預測,根據這項定律,都可以肯定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這就是我的觀點。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與此觀點相左的證據。

但是,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是大勢所趨,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沒實現人工智能呢?2001年早已過去,但是我們在《2001:太空漫遊》等影片裡看到的那種智能計算機依然沒有出現。(當前對人工智能的定義之一,就是研究如何開發出具有電影裡那種行為方式的計算機。)

我認為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顯而易見:我們目前尚落後於早期人工智能愛好者(包括馬文·明斯基,他是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顧問)的預測,因為我們還未完全搞明白我們需要什麼,在科學領域還有一些重大障礙需要跨越。第9章討論的表示和推理問題基本還未有答案。此外,正如第9章末尾所說,即使跨越了所有的科學障礙,開發一台真正具備智能行為的機器,仍須面對工程學領域的重大挑戰。

第二個原因或許爭議性更大一些:人工智能迄今沒有出現是因為需要巨大的投入,目前需求不足,投入也就不夠。這聽起來可能有些荒謬可笑,但是可以用下棋機器人來做類比。

人們在計算機時代剛開啟時就開發了能夠下棋的機器人。圖靈本人也曾親自試水。雖然這些機器人運行起來都很不錯,但遠不及特級大師的水平。當然,機器人也在不斷升級。到了1997年,IBM公司開發出一款名為深藍(Deep Blue)的機器人,它擊敗了當時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從那以後,這些機器人就踏上了不斷升級提高的道路。

但是,想想我們現在是如何使用這種先進的計算機下棋技術的。我們見過人類與頂級智能機器人之間的常規對決嗎?事實證明,人機對戰的需求非常小,可以說,對於電腦玩家來說根本就沒有需求。人們沒有將最先進的計算機國際象棋機器人用於競技,而是用於人類選手的賽前練習。計算機國際象棋機器人成為人類的練習工具和陪練搭檔。

同樣,如果翻看一下報紙娛樂版塊的國際象棋專欄,你會發現關於電腦玩家參與的比賽的報道並不多見。普通人對此似乎興趣不大。在報道人類棋手之間的比賽時,專欄可能會寫:「非常有趣的一步棋,計算機建議走馬比較好」;或者可能會寫:「計算機認為最好是把兵吃掉。」計算機國際象棋機器人又成了肯定或否定人類棋手某一步決策的工具,人們甚至認為計算機國際象棋機器人的名字都不值一提。在真人棋手參與的比賽當中,棋手們好像都是充滿創造力的藝術家,而計算機象棋機器人只是在後面充當記錄的角色,所有決策都由真人棋手做出,只是有時會用計算機來核實一些常規數據,預測一下比賽的走向。

因此,雖然技術上來說,人們可能製造出擁有自主決策能力的計算機,而且它可以充當少數現役棋手的對手,用於練習,但看起來人們對此並不感興趣。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大家肯定都和計算機機器人玩過競技遊戲(不一定是國際象棋,也可以是雙陸棋、撲克或圍棋)。在遊戲當中,如果你想中途離開,或者在某一步出了錯,只需點擊一下「復位鍵」(reset)。這下你就明白為什麼與電腦棋手比賽沒多大意思了。

主要問題在於,我們在和計算機機器人比賽時不會全情投入。人們認為這種比賽與和真人競技相比無足輕重,在與真人進行比賽時會形成競爭:遊戲也會成為一場戰鬥,贏了會讓人興奮,輸了會令人沮喪。但如果對手是計算機,人類棋手在情感上對於結果輸贏的投入就會大打折扣。因為比賽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所以就算計算機機器人的棋藝比我們高超,那又能怎樣?它做乘法運算也比我們好,但也沒關係,又不存在競爭。

由此可見,計算機國際象棋程序,即這種開發計算機程序、使之具備自主下棋能力的技術,並沒有真正的市場。

因此,我的觀點是,人工智能可能會淪為和國際象棋一樣的結局。我們確實希望未來的計算機系統具備各個方面的智能,但是既沒有需求,也沒有人有意願承擔開發具有人類智能的集成化自動系統所需的投入。即使實現人工智能的所有科學問題都能解決,剩下的僅僅是完成這一鴻篇巨製的操作性問題了,但是可能就是因為需求不足,無人願意承擔隨之而來的巨大成本。相反地,市場可能更為青睞不同種類的電腦機器人,雖然這些機器人遠未達到智能,但是也能完成一些要求很高的任務,包括一些我們至今仍不知該如何實現自動化的工作。

從當今人工智能發展趨勢來看,我們也會對上述現象有所察覺。業內人士主要將精力集中於使用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處理家務、醫藥、探險和災後重建等領域的實際問題,對開發真正的智能機器人所要付出的巨額成本則敬而遠之。本書第1章所提到的對人工智能的數十億美元投資並非是為了研發具備常識的系統,因此即使研發出的系統並不擁有與人類相當的智能,也能做好日常需要的事情,比如開車到購物中心,在花園裡除草,給人做做飯、洗洗澡等。

(不過,正如下文所說,如果這就是人工智能的未來,那麼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此類系統並沒有僅具備常識的載體才擁有的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