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工智能的進化 > 意向立場 >

意向立場

關於這種知識的敘述似乎表明:它只適用於像人類一樣理解語言的主體。如果P是一個句子,那麼如果某人或某物無法理解這個句子,那麼他們如何知道或認為P是真實的?人類在使用知識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嗎?

當然不是。狗追逐飛盤時的動作反應並不簡單。當它看到飛盤在位置A時,它奔向的地點是位置B。在起跳的一瞬間,狗已經對于飛盤的落地位置有了初步的預判。當然,預判也不一定準確:也許一陣側風刮過,也許飛盤被繩子拴住,也許飛盤是遠程可控的。儘管如此,但由於狗的表現超出了它看到、聞到、聽到的東西,它才能夠奔向當時並沒有飛盤的位置B。我們何不將其稱為信念?這條狗相信飛盤會在位置B落地。儘管狗不懂英文,但我們也許會說,這是非常簡單或原始的知識(或只是「知識」),但它卻與上文中提到的知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裡體現出來的哲學道理有助於我們的理解。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認為,當我們看待複雜的系統(生物或其他系統)時,所採取的「意向立場」往往是有用的。他指的是那些包含信念、目標、慾望、計劃和意圖等在內的立場,如同我們討論人時所用的一樣。因此,我們可能會說:「這隻狗相信飛盤會在位置B落地,並且想要在其落地前咬住飛盤」,我們可能會說:「一個計算機下棋程序擔心落子有風險,想要令其國王走先手,佔據棋盤中間的位置」,我們也可能會說:「恆溫器認為房間溫度高於設定溫度,並試圖降溫」。

在某些情況下(如下棋程序),意向立場是有用的,它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與系統進行交互。在其他情況下(如恆溫器),意向立場的作用被過分誇張且被不必要地擬人化,我們以不同的方式與系統進行了更好的交互。我們在研究這個問題時,一直將狗想像成擁有意向立場的動物,這非常有用,具體如下所示:

它想要什麼?它為什麼抓門?哦,我懂了,它認為它的玩具在另一間屋內,它想要玩具。打開門,讓它看到玩具並不在那裡。

丹尼特的核心觀點就是:這些全都是立場,它們本質上沒有對錯,沒有真假。立場只是一種觀察複雜系統的方式,它可能有用,也可能沒用。

但它確實引發了一個有趣的話題:所有關於人類知識與信念的討論都叫作立場嗎?我們能夠像討論計算機系統、狗和恆溫器那樣,討論人類的行為具有的信念、慾望和意圖嗎?

我們現在還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我們將在第8章和第9章中詳細介紹。我們將討論一種以非常明顯的方式處理信念問題的系統類型(即基於知識的系統)。對於該系統來說,信念不僅僅是一種有用的討論方式,更是促使系統做出反應行為的因素。

這更像是我們討論汽油對於汽車的重要性。汽車的設計和製造注定了其運行離不開汽油(至少在混合動力型和電動汽車出現之前是這樣)。因此,在有關汽油的相關討論中,立場並不是隨意選擇的。當談到汽車如何才能運行時,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討論汽油的作用。

在知識型系統中,信念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