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工智能的進化 > 第3章 知識與行為 >

第3章 知識與行為

到20世紀中葉,數字計算機的應用更加廣泛,由於其運算速度和精確度令人驚歎,人們也將其稱為“電腦”。當然,這裡所謂的“電腦”(不管當時還是現在)的構造與生物學上的大腦構造完全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最有價值的問題是:電腦能否替代人腦來完成某些事情?

約翰·麥卡錫發現:人們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的突出特點就是知識的決定作用。在面對全新情況需要做出決定時,人們會習慣性地運用已有的知識,且心理活動可能表現為如下方面:

• 在規划行為時,人們會自動調動腦中與周圍環境相關的知識,分析目前面臨的選擇以及自身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

• 在理解視覺場景時,人們不得不用已知物品的外觀來判斷視野之外的場景細節。

• 在使用語言時,人們不得不使用與談話主題以及語句中單詞含義相關的知識。

智能行為似乎大都遵循著一個規律,即它們取決於背景知識的儲備情況。例如,一旦你知道檸檬是黃色的,那麼做以下這些事情就易如反掌了:在紙上畫一個檸檬,在雜貨店挑選一個檸檬,列出黃色的水果等。麥卡錫首次提出:若想理解智能行為,我們就應研究在背後支持智能行為的知識,以及這些知識是如何影響人類行為決策的。

在下一章,我們將回到圖靈測試,並討論麥卡錫的觀點為何依然重要。但是在這之前,我們不妨先暫緩腳步,仔細研究知識這一概念,搞清楚知識決定智能行為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