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工智能:改變世界,重建未來 > 一個技術性失業的世界 >

一個技術性失業的世界

肯·詹寧斯的幽默話語就是人們對待人工智能的負面影響所能給出的最好的總結。先不考慮澳大利亞那個穿著皮夾克試圖掌管世界的機器人,人工智能系統給我們帶來的最直接、最真實的威脅是對我們工作的威脅。「技術性失業」一詞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0年提出的。凱恩斯在一篇極具前瞻性的文章《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中預測,世界正處於革命的邊緣,眾多產業在生產速度、效率和「人類成就」方面都將發生革命。「我們都患上了一種新的疾病,有的讀者可能還沒有聽說過它的名字,但在未來幾年裡這個名字將不斷縈繞在人們的耳邊。」凱恩斯在談論節約人工的機器興起這個話題時這樣寫道。

技術的發展總是帶來失業。隨著新技術的問世,社會上現有工作的數量、類型和組成都要發生改變以適應新技術。例如有一份聽上去可笑的「敲窗人」工作在工業革命之前存在,但今天的人們對其聞所未聞。敲窗人的工作就是叫醒睡著的人們,確保他們能夠按時上班。為了叫醒人們,敲窗人會用一根長棍子(通常是竹子)敲打客戶臥室的窗戶;他們會一直敲,直到確定裡面的人已經醒來。毋庸置疑,1847年法國發明家安東尼·勒迪耶(Antoine Redier)發明的可調節機械鬧鐘注定了敲窗人將永遠失去優勢。

敲窗人就這樣銷聲匿跡了,但並非所有技術性失業都是這樣。經濟學家格裡高利·克拉克(Gregory Clark)的觀點令人信服,他認為役用馬是內燃機發明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據克拉克稱,1901年,英格蘭共有325萬匹役用馬。到1924年,也就是不到1/4世紀的時間,這一數字下降到不足200萬,驟降38%。雖然耕作領域仍會使用馬匹來拉車和犁地,但內燃機的到來大大降低了成本,耕作的收入非常低,有時甚至不夠養活幹活兒的馬匹。

隨著機械越來越發達,這一趨勢在20世紀的發展速度加快。自動化目前涉及的產業數量前所未有,這要歸功於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在其他領域的發展。倉庫中,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被用來挑選產品並將它們裝進箱子裡以便運輸。服務業使用機器人準備食物,甚至使用機器人為客戶上菜。舊金山的初創企業動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Momentum Machines, Inc.)推出了一款做漢堡包的機器人。現有的型號每小時能夠做360個漢堡包,此外,還能夠為漢堡絞肉和烘焙小圓麵包,並加入新鮮的食材,例如番茄、洋蔥和鹹菜。另外一家名為Infinium機器人的企業推出了一款飛行機器人,名為服務員蜂鳴器,能夠使用紅外線傳感器在餐館範圍內進行導航,此外,它還能夠攜帶兩品脫左右的啤酒、兩三杯紅酒和一個比薩。

這些機器的優勢顯而易見。雖然研發成本大大超過人員培訓的成本,但是一旦有了這些機器,完成任務的成本就大大低於人工完成任務的成本。BBC認為服務員蜂鳴器「既結實又可靠,除非壞掉否則不會請病假」。動力機械的聯合創始人亞歷山大·瓦達科斯塔則更加坦率:「我們的設備並不會提高員工效率,而是會完全取代他們。」

第三章中提到的智能設備同樣也會對某些職業產生重要影響。美國克利夫蘭市的議會向市民發放帶有無線電標籤的垃圾箱。幸虧有了這項技術,城市清潔工們能夠辨別市民是否已經將他們的垃圾和可回收物放在門外等待回收。這樣一來,克利夫蘭市取消了10條垃圾回收路線,進而將運營成本降低了13%。儘管這次是實現效率的淨增長,但收垃圾次數的減少意味著不再需要那麼多的垃圾工了。

就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而言,最意想不到的轉變發生在那些不需要體力勞動的白領工作中。如今機器的任務是執行認知勞動而不是參與認知勞動,在認知勞動中,機器將取代我們的大腦,而非我們的身體。神經網絡創造者之一的沃倫·麥卡洛克早在1948年就預測了這一發展。麥卡洛克在加州理工學院主辦的「行為的大腦機制西克森研討會」上對聽眾說道:

工業革命取得了重大進展以後,更大更高級的機器人拉開了智能革命的序幕。工業革命中,人力勞動被能源所取代,但工業革命又受到能源或質能保護法的限制。新革命帶來的技術性失業使我們這些思考者感到害怕,因為在「熵永遠不會減少」這一法則的限制下,這將使機器取代人腦。機器的發展迫使我們提出一個恰當的問題:「思想為什麼存在於頭腦之中?」

麥卡洛克最後一個觀點非常中肯。這個工業時代的產業領導者假設人類的智慧使人類不會被技術取代。在體力勞動中,人類的血肉之軀就是一台機器,新的機器出現時舊的就會被淘汰。但是有智慧的機器呢?工業時代的機器近期是不會取代人類勞動者的地位的,不是嗎?但是,如今的情況有些不一樣了。正如我們所見,在過去的幾年裡,機器能夠完成的事越來越多。機器已不再是提高人工勞動生產率的簡單工具,而是已經變成了可以工作的「人」。計算機最擅長處理日常工作,它們在處理日常工作時會遵循明確的規則。然而,人工智能的發展使日常工作的範圍變得更加廣闊。

例如,10多年前,人們想都不敢想機器有一天也能開車。因為這一任務具有非結構化性質,需要即時處理環境中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信息流。這一切都在2010年10月9日發生了改變,谷歌在這一天發佈了一篇博客帖子,稱已經開發出「無人駕駛汽車」。這款無人駕駛汽車配有激光測距儀、聲吶發射器、雷達、運動檢測器、攝影機、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和一些最新款的人工智能軟件,能夠處理現實世界中複雜的路況。截至本書成稿之時,谷歌公司的「谷歌汽車隊」已經行駛了100萬英里,一次事故都沒有發生。唯一一起嚴重事故發生時,「駕駛者是人類」。

這對出租車司機和長途貨車司機來說意味著什麼?航空旅行預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一種情況。大約半個世紀以前,大型客機的駕駛艙內有5個專用的座位,坐在這幾個座位上的人都有著精湛的技藝和不菲的收入。這5個人包括兩個駕駛員、一個導航員、一個無線電話務員和一個隨機工程師。如今,駕駛艙中只留了兩個駕駛員的座位,而這兩個座位未來可能也會被取消。「無人駕駛大型客機的時代終究會到來,只是時間的問題。」波音公司首席執行官詹姆士·阿爾博夫(James Albaugh)在2011年說道。在這一挑戰的激勵下,谷歌創建了無人機計劃「Project Wing」,力圖將其業務從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擴展到無人駕駛商務航空領域。Project Wing項目的領導戴夫·沃斯(Dave Vos)在國際無人駕駛車輛系統協會年會的一個專題討論會上說道:「我們一直堅持開發無人駕駛技術,這樣一個神奇的未來值得我們為之努力。」

儘管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的情況進行推測,但是很難預測人工智能還將顛覆多少個行業。2013年,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未來20年裡,美國有47%的工作將受到自動化的影響。作者預測,人工智能的發展將經歷兩個大的「浪潮」。作者們寫道:「在第一次浪潮中,運輸和物流業的大部分工人、大量的行政工作人員和生產領域的勞動者可能會被計算機取代。」在第二次浪潮中,所有涉及手指靈巧度、反饋、觀察和有限空間內工作的任務都將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

真正令人吃驚的是人工智能涉及領域的廣闊性。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完成許多信息化任務,這些任務曾經都是醫生或律師等高認知專業技術人員擅長的。舉例來說,法律在線服務網站LegalZoom和Wevorce等工具的問世搶走了律師的許多工作,這些工具使用算法指導客戶,從起草合同到申請離婚均包括在內。這類自動化對年輕工作者工作的影響最為明顯,例如年輕律師之前通過完成「發現」之類的日常工作來學習——「發現」就是搜集庭審上用作證據的文件。有了電子取證公司以後,這一工作就由機器來完成,其成本遠低於支付給年輕律師的工資。因此,許多律師事務所都有可能不再同時招聘年輕律師和實習律師。

即使是更高級別的管理人員也需多加防範。2014年,香港一家名為「深層知識」(Deep Knowledge Ventures)的風險投資公司宣佈任命一個人工智能擔任其公司董事。該人工智能和人類董事具有相同的影響力,其職責是權衡有關生物技術和再生醫學領域投資的財務和商業決策。據它的創造者介紹,這個人工智能的優點是能夠將盡職調查和整理歷史知識的趨勢自動化,而這兩項工作,即使是對於人類來說也很難。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我們所熟悉的工作都將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