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工智能:改變世界,重建未來 > 做好互聯網消失的準備 >

做好互聯網消失的準備

2015年1月,谷歌董事會執行主席埃裡克·施密特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言時掀起了軒然大波。當被問及對互聯網未來的看法時,施密特答道:「我的答案非常簡單:互聯網將會消失。」

當然,這個答案一點都不簡單。初聽起來,這有點像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向員工的講話:他們應該放下智能手機,並與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或者像電影工作室的老闆所說:電影千篇一律,人們應該多些時間閱讀或散步。實際上,施密特說的與此毫不相干。恰恰相反,他已經觀察到,近些年來,技術已經變得更加智能而且無處不在。他並不是第一個提出這種建議的人。早在1991年,硅谷傳奇實驗室施樂帕克研究所(Xerox PARC)首席技術專家馬克·韋澤(Mark Weiser)就曾寫過一篇名為「無處不在的計算」的文章。文章開頭是這樣的:「影響最深遠的技術是那些消失的技術。它們將自己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以至我們無可分辨。」

其實事實就是如此。第一章所介紹的開創性數字計算機ENIAC重約27 000公斤,佔據了整個房間。21世紀初生產的翻蓋手機(甚至不是一款智能手機)的重量是ENIAC的近12萬分之一,功耗約為其40萬分之一,但性能卻是ENIAC的13 000多倍。隨著可穿戴設備將取代現在我們智能手機上的大多數功能,這一轉變將繼續下去。正如在藍光時代,鐳射光盤對於我們來說是個古董,幾年之後,第一代可穿戴設備也將變得非常可笑。谷歌已經開發了智能隱形眼鏡,能夠測量佩戴者眼淚中的葡萄糖水平,並隨後將這些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傳遞至所連接的智能手機。在這個過程中,搜索巨頭希望能消除糖尿病患者對比較痛苦的日常血檢的依賴。在更小的範圍內,另一家名為斯克裡普斯健康中心(Scripps Health)的公司正致力於開發一種使用者可以將其注入自己血管的納米傳感器。一旦進入血管,它將駐紮在人體向各個器官供血的毛細血管床上,採集相關讀數,並將數據傳回用於分析的主設備。使用者甚至不用擔心傳感器是如何充電的,因為它能夠像一座水力發電站一樣,利用流經它的血壓進行工作。

這些技術實際上人眼是看不到的,但更重要的是,穿戴者也看不到。現在,智能設備依然要求我們人工去做大量事情,這就意味著我們還沒有進入無縫智能交互的領域。舉例來說,相比夜間睡眠數據集,Jawbone用於分析膳食情況的數據集相對較小。這是因為人們當前不得不自己記錄食物,從長長的單子裡每一次挑選一種食物。如果人們可以對煎蛋卷或薯條等食物拍照然後再進行圖片識別,並相應地記錄下來,那麼人們很可能會這樣去做。這是技術公司正在探索的領域。2010年,技術巨頭高通公司申請了一項專利,這項專利可以讓使用者僅僅通過智能手機或智能手錶對設備拍照而使設備自動匹配。一旦圖形識別工具識別了新設備,兩個機器的接口就能自動啟動配置流程。這比複雜的人工配置流程要簡單得多,也是許多智能手錶生產商使用這種技術的原因。在類似技術可以連接到食物數據庫之前,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

本章開始部分介紹的SITU生產智能天平的企業家邁克爾·格羅特豪斯表示:「這當然是技術公司正在鑽研的事。現在,我們看到了一些真正令人感興趣的工作,這些工作是通過被稱為光譜分析儀的設備完成的。光譜分析儀使用光測量物質的成分。但問題是,光譜分析儀仍然無法準確讀取物體的成分與質量。有一天,它們會變得足夠小且足夠便宜,我們可以便捷地測量任何物體,但是在那之前,測量食物熱量的最佳方式還是用手工記錄。」

格羅特豪斯等技術人員的夢想是,所製造的智能設備不僅在外形規模上是不可視的,而且在使用方式上也是不可視的。就像我們不必有意識地去關注我們的心率、體溫或呼吸,因為有中樞神經系統在調控,未來智能設備也將漸漸地採集並交流信息,而無須個人對流程進行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