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文物常識 > 玉的應用[2] >

玉的應用[2]

玉的應用,是從石器應用挑選而來,所以一面保留石器的實用的種種,一面也就因為難得,很早即轉到象徵方面去,如圭,就是由石斧變化的;璋,是由石刀變化的;璧,是由圓石斧變化的。照現代地面知識,河南安陽殷墟,即發現過銅玉工作地,已分開。又商代玉雕琢已和牙骨銅器媲美,所以最低可以說,至少在三千二百年前,這個部門的雕刻美術生產品,已經用到分工的方式,為奴隸主大量生產。

玉的應用照中國文獻記載,應當是從黃帝起始。提到這個問題,多引《越絕書·寶劍篇》,說軒轅神農以石為兵,黃帝以玉為兵。《越絕書》出世晚,對於中國史說明不可靠。但是這種傳說和近代推論卻相合。《中國通史簡編》即用這個意見,認為黃帝是一個西方民族,用玉作兵器侵入黃河流域。大致商代,奴隸主對於玉的應用已極廣泛,所以《逸周書·克殷篇》,說武王伐紂,紂自焚於鹿台,簡直是用玉包裹一身。

玉的質度既堅硬,所以玉的雕刻術的發達,必和銅的應用有關。那就是說,玉的加工,大致是在商代。比較古的玉,必和石器差不多,只鑽孔,磨光,刻鏤少。

現在對於古玉的時代判斷,比如玉斧類,一般方式即從花紋決定時代。作斧鏟式,無花紋,打孔眼一面大一面小,或兩面大中間小,孔圓而精,是古玉。大小一律是後作。這是一種判斷。必需看玉材,作為補充知識。

玉材知識必從比較經驗得來,圖錄不甚可靠。

到商代,玉紋飾多了些,有極精細的,如羅振玉藏的大玉刀,上面刻字多而精。但大多數重器,刻鏤還少。可以作兩種解釋,如圭、璋多樸素,所謂大器不琢,作為天子權威象徵,不必有過多花紋。玉器過於堅硬,難刻花紋。

在應用上,照周代人記載,是那麼處理,把它和奴隸社會制度作緊密結合。

《周禮·考工記》「玉人」條說:

鎮圭,天子守之;信圭,侯守之;躬圭,伯守之。

這就是說,這些變相的石刀,是歸奴隸主掌握的,且居多用來鎮壓奴隸的。

璋,是天子巡狩時候祭山川的東西。巡狩是打獵,也是打仗。玉戚、玉鉞都是斧類,武王伐紂砍這個奴隸主和當時寵姬妲己的頭,就用的是玄鉞、素鉞,即是黑玉斧和白玉斧式武器。

圓形石斧到玉器上發展為三種,即璧、環、瑗。

這是日人濱田耕作的說法,或不盡可靠。因為中國細石器中發現的環狀石器,即戰國時的環或瑗,和石斧條件不合,倒像是古代貨幣代用品。璧、環等的說明多根據《爾雅正義》。它的區別是:孔小邊大,名叫璧;孔大邊小,名叫瑗;孔和邊相等,名叫環。

璧到後來是重要東西,禮天、祭河、聘問都用它,象徵最重禮物。由禮器又轉為佩飾。比較小,就名叫系璧,意思是懸掛佩的。這個制度從周代起始。上刻半浮雕子母夔,大致是漢代才用到。普通常見三五種,多漢式。

朝鮮漢代古墳的發現,又讓我們知道大璧用到殉葬,是放在胸前。比較後一些時代用的青銅鏡,也放在胸前,可能就是這個方式的遺留轉變。

系璧中一種佩飾玉,有個缺口的叫玦。

《廣韻》說:

佩如環而有缺,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

其他史傳上也常有提到,著名的如《史記》記項羽和劉邦鴻門宴時,項羽伏下甲士想害劉邦,范增累舉玦給項羽看,表示要下決心,羽不忍。因此劉得藉故逃脫。環則有還意思,也用到封建君臣男女關係象徵上。後來一般用到衣袢上,直到唐宋和尚還用。

瑗和環用處同,荀子說「召人以瑗」,象徵還。

又射箭時右手拇指扳弓弦用的和扳指相差不多的玉,也叫作玦,有玉和骨牙做的,吳大以為不是一物。這個或者名叫做鞢。

半璧名叫璜。《周禮》稱,大宗伯以玄璜禮北方,即祀地用的玉器。後來成為佩玉,由樸素到浮雕、透雕花紋,還有半圓雕雙獸頭的,是胸前裝飾。

又有叫做珩的,式樣相差不多。以為起源是模仿獸牙做成的。是矗掛的。古詩常提起,大約是周代封建主和上大夫普通裝飾。

古代祭天祭地是一件大事。因為社會生產力主要是農耕和蠶桑。地下生產又非靠雨露陽光不可。祭天用璧,祭地則用琮。琮是方柱形中空的玉。《周禮》即提起黃琮禮地之說。注為八方所宗,像地德。用來祭地,由王后主管。諸侯獻天子也用它。有好幾種,常見的是分段形刻紋和素的。內圓外方。有象徵,解說不大清楚。有的說和井田制有關係。有的說是從商周之際祭家庭的中溜來的(影響到瓷器,廣窯的琮瓶即模仿而成)。也用來殉葬。和璋璧、琮琥同。按照《周禮正義》說,是圭在左,璋在右,琥在足,璧在背,琮在腹。不大可信。和琮一樣極短的,俗稱車輞頭,一般以為是封建主車軸的鑲嵌裝飾。似可疑。因從實物證明,有些極小,不適用。有些白玉質過精,不像車飾。可能用到人身上。

和琮同樣不易理解的是璇璣。如一個齒輪,照例有三圭角,不雕花紋。因《尚書》有「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後人解釋作天文用儀器。也即是漢代渾天儀,是看星宿用的,用法已不明白。也可能是石斧衍變下來的。這種玉多素樸不琢,時代舊。

磬本來是石質樂器,重在發音。商代發現過玉磬。是玉製樂器較古的。古樂器八音中之一種。

有名琪的,如大紐扣,古代皮帽上用裝飾。

有玉笄,插頭上的,後變作簪。直到唐代貫發還用得著。明、清二代道士貫發也還用它,即圓柱簪。

珥,瑱,或以為是耳環,或以為葬時放耳朵內,說法不一。後代耳環從這個產生。羅振玉以為是掛在耳朵上。

封建時代用玉,一切有象徵,這個也有象徵,封建主不亂聽雜聲。正如冠冕上下垂的珠和勾玉,掛在眼前,防止亂看。

有剛卯,是四方或六方小玉柱,上刻符咒,是王莽時方士造作的,說可以辟兵,也就是後來符牌意思。

翁仲是小玉人,多刻作老頭子形,刻法簡單,多漢或以前物。大都有孔可穿,可能是仿秦始皇時南海出的長人,孩子們佩戴易於長大,如後時符牌厭勝物。,玉墜式佩玉,有圓雕,形短,多琮式。有琚,是玉珮間的東西,說明不大詳。有觿,仿獸牙做成,即解結的錐。「禮」稱童子佩觿,是小孩子用的。

玉既從石器發展下來,獨立成一個系列。商周、兩代用玉的多,一面可見出西方交通和商業交換制度,這也是一個主要東西。就文獻所載和雜史材料,中國送出去的是絲綢或糧食(晚些日子才有茶葉),拿回來最有用的是馬,最無用的就是玉。玉雖由應用石器轉成象徵東西,在璧、璜、圭、璋形態上還可看出。玉的加工精製,必是用銅器來處理材料時。到這時,玉自然已完全脫離了應用,成為裝飾。這個從銅器上也可看出變化。商代兵器玉鉞、玉戈,還兼用銅、玉在一器上。刃用玉,用銅鑲嵌。又有以銅為主的兵器,鑲一點玉。再後是劍鞘、靶、托的玉的裝飾,也即是古書上常提到寶劍值千金的玉具劍。劍不一定值錢,價值大半在玉裝飾雕工上。由戰國到三國,成為一種風氣。這從現存的遺物可知。

劍鞘中段名叫璏,璲(大多刻作雲獸對稱花紋,也有浮刻蟠夔的。時間晚些)。劍托名叫琫。又或作璏。劍柄部分叫琫。劍鞘下端叫珌。

漢代又講究帶鉤,所謂視鉤而異,意思是人人不同,很發展了小件浮刻圓雕設計。洛陽金村遺寶中有鑲玉的。又另外有全玉的。《石玉概說》作者以為,因胡服馬上應用,帶鉤因此不用玉用銅,是一種推測,不甚可信。因用銅,中國兵車戰也會自用,春秋時即有了,不必學來的。帶鉤雖已少用玉,玉帶制度卻一直到唐宋明,十分貴重。這時,玉多是方片鑲嵌,有的十二片成一圍。清代復改制,一種是復古,盤龍盤螭,一種是刻龍。刻龍鑲到金或鎏金的,制度容易認識。比較簡略具體的區別,即明以前多圓刻,紋較簡,清代多刻龍雲,細密繁複。工雖多,並不美。

漢代既特別重玉飾,佩玉刻龍鳳雲是主體,式樣特別多。另外還有玉鳩,是手杖頭上用的,封建主尊敬老年,用這個作賞賜,因相傳鳩不嗌食,老年健康意。玩玉的也因此保存鳩杖頭比較常見。

還有玉刻女人像,玉刻禽獸二十四肖,人多是一般佩件。為玩玉的所重視。又有方柱玉串,俗稱十八子,十八枚形式不同,有人形,鳥形,和其他狀式,多漢代或以前出土。

玉既貴重難得,所以封建奴隸主和公侯上大夫統治階級,直到死後還把它殉葬。紂王用玉裹身而死,只知道名天智玉的,火焚不毀。周、漢兩代殉葬玉,一部分是日用的,一部分是特別的。特別為死人用的有二種極重要:有玉豚,有的說握手用,有的說塞肛門用。象徵意義已不明白。有琀,刻成蟬形,放口內,象徵如蟬蛻化而升天。或根據方士黃帝成仙說而來。刻法都極簡古,和翁仲,是刻玉法最簡的,只用八刀。從何而來已不明白。

漢代王公大臣死,賞賜葬物有玉衣,多用小片玉金銀絲穿成如甲狀,漢墓中發現過。

玉鼎類容器,和銅器相同,多戰國時和漢代器物。到後來只有香爐還保存。

玉碗、玉杯,記載多,實物不多。玉杯多刻雲夔紋,作筒形。飲器多用玉、斝、爵、角、觥、斗、觴。玉斗是方杯,雙耳。觥作獸形,大器。爵如鶴,高足。

洛陽金村遺寶裡面,玉觴特別好。也有素的。形制和周、漢漆陶觴式相同,長圓雙翅,本來是象徵鳥翅,後來通稱雙耳。所以到漢時叫耳杯。是漆器上寫的。晉代王羲之著名的墨跡《蘭亭序》曲水流觴,就是把這種有耳朵的船式喝酒器皿(大體還是用漆的)浮到水裡,大家坐在溪邊喝酒事。這故事據記稱是周公經營洛邑發明的方法。到現在為止,我們還不曾發現這個時代的漆觴。玉觴多戰國時制,到現在為止,應數金村所發現玉觴足代表當時最高成就。

還有一種東西和歷史關係極大,即封建主用的即位玉璽,所謂傳國寶。最著名的玉璽是相傳秦始皇時李斯寫字「受命於天,天祿永昌」八字璽。作皇帝得不到它,就不能騙人。從此二千年封建,封建頭子的印信總是用玉刻的。

戰國到漢代普通官人也用小玉印。戰國多平壇式,橋式。漢多有浮刻點龜獸紐頭。字體易區別,製作上也易區別,戰國制精美過於漢代。

還有一種玉鏡,戰國和漢代,和銅鏡式同。到後代似只在武裝的甲上作裝飾。漢代有琉璃鏡,即人造玉鏡,可以說是後代玻璃鏡的祖先。

此外玉珠串、簪環、約指,直到現代還用。其中珠串用得最久,因從石器時代最初用起,到現代,女人永遠少不了,和人發生關係,且恰恰是從鎖鏈而來。到現代,應當如《共產黨宣言》所說,無產階級革命是去掉鎖鏈,女人也應當把這個放棄了。

玉樂器的簫管,大多是唐代東西。記載上稱,盜發敦煌太守張駿墓,得玉簫管等等。就文獻說來,溫嶠用玉鏡台一枚作聘禮,已是稀禮。晉代二豪門王愷、石崇斗富,比賽珊瑚大小,一用絲步幛,一用錦幛,提玉器不多。《水經注》提崑崙山下西王母神祠用玉做成,都說明晉人已對於這部門工藝不常用,成為傳說。所以外國貢玉佛,到東昏侯時且被改作釵環,如玉多,哪用得著玉佛?所以晉六朝玉我們對它極少知識。如為唐代玉,比較容易辨識,即花紋。除仿古,花紋和唐代其他工藝美術必有相聯繫處,唐代已重玉帶,多用玉片鑲嵌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