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文物常識 > 中國古玉[1] >

中國古玉[1]

中國的雕玉藝術,是從石器時代磨治石器發展下來的一種特殊藝術。它的初期作品,在形態和花紋上的成就,我們目下實在還不大明白。只知道至遲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左右,殷商時代古墳中出土的種種雕玉,就顯示出它在藝術上已達成熟期。後來雕玉技術中的平面透雕、線刻、浮雕和圓雕,種種不同表現方法,都已具備。並且可以看出已經熟練運用旋輪車盤,利用高硬度的寶石末,和用高硬度金屬工具,來切磋琢磨。藝術上的特徵,即把嚴峻雄壯和秀美活潑幾種美學上的矛盾,極巧妙地融化統一起來,表現於同一作品中,得到非常的成功。無論大型玉戈和玉刀,或是一件小佩玉,效果總是相同的。由於玉本質的光瑩潤澤,和製作設計上的巧慧,做工的精練與謹嚴,特別是治玉工人對於材料的深刻理解,使它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中,佔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

中國歷史文獻稱商代最後一個帝王紂辛,因人民反抗他的殘暴政治,自焚於鹿台時,身邊還有寶玉一億有餘。統治者大量雕玉的佔有,充分反映出中國奴隸社會的末期,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階級對立,如何尖銳顯明。當時一般人民進行生產、種植和狩獵,大都還使用石斧、石鐮、蚌鋸和石、骨、蚌箭頭做生產工具,統治者卻用精美玉器裝飾他心愛的狗、馬和本人一身。這時期的玉器製作,自然多出於有技術的奴隸雙手。

大致可以分作兩部分:

一、大型玉多屬玉兵器和禮儀上用玉。兵器中有玉戈、玉矛頭和玉斧鉞等等,有的還鑲嵌在刻有非常精美花紋的青銅柄上。禮儀用玉有圓形玉璧,筒狀玉琮,齒輪狀玉璇璣,等等。

二、小件佩玉多從日用工具發展而來,大部分還不完全脫離實用範圍,如玉魚璜可作小刀,玉觿可以解結。一部分又反映古代社會風俗習慣,特別生物如玉龍、鳳,常見生物如玉牛、玉虎,和燕、雀、蛙、兔,龍、鳳多用雙線碾刻,製作異常精美,鳥、獸、蟲、魚等生物,多用平面透雕,刻法簡樸而生動。

玉材大致可分白玉和灰青玉二系,還有比較少量的綠色硬玉。材料來源有從本土較近區域內取得的,也有從萬里外西北和闐崑崙山下河谷中取得的。屬於本土生產的,古稱藍田出美玉,或以為即陝西長安附近的藍田。從和闐河谷中採取的,可以說明我國古代西北的交通,實遠在三千年前。采玉必有專工,並且用的還是女工人(不過有關這種記載,是在公元後七世紀的唐代才發現的)。

雕玉必用金剛砂,別名解玉砂,唐代貢賦名目中,忻州每年就貢解玉砂六十斤。周代只知道玉作有工正專官,主持生產。從河中採取的名「子兒玉」,大小有一定限度;從山上鑿取的名「山材玉」,有大過千斤的。漢代雖已見出使用山材玉的情形,但直到公元後十三世紀,才使用大件山材玉。

周代前後八百年間(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雕玉工藝隨同時代有不斷進一步發展。主要是雕玉和中國初期封建社會,發生了緊密的結合,成為封建制度一部分。周代初年,雖把從殷商政府得來的大量寶玉,分散於諸侯臣民,表示有道德的帝王,把人民看得比寶玉還重要。但在公元前八世紀間,卻出了個好探險、喜遊歷的帝王,駕了八駿馬的車子,往中國西方去尋玉,直到崑崙山下,留下了一個穆天子會西王母的故事,影響到中國文學藝術和宗教情感二千多年,成為一個美麗神話傳說的主題。

周代大型雕玉,由戈、矛、斧、鉞衍變而成的圭、璋、璜、琮、璧,和當時青銅器中的鐘鼎,都是諸侯王國分封不可少的東西,政治權威的象徵,同有無比尊貴地位的。這種大型雕玉,特別是陝西出土,有可能是商周之際製作的薄質黑玉刀,一部分還依舊保持實用工具的作用,鋒利堅剛,可以割切肉食。隨後才成為種種儀式上的定型。器物中最重要的是圭、璧,既然是政治權威的象徵,還兼具最高貨幣的意義。諸侯王分封,諸侯之間彼此聘問通好,此外祭禱名山大川、天地社稷諸神,婚喪慶吊諸事,都少不了要用到。後來加入由石庖丁衍變而成的玉璋、外方內圓近於機織衡木的琮、破璧而成半月形的璜,以及形制不甚明確的瑁,玉中五瑞或六瑞的說法,因之成立。當時國家用玉極多,還特別設立有典守玉器的專官,保管收藏。遇國有大事,就把具典型性的重器陳列出來,供人觀看。玉的應用也起始逐漸擴大了範圍,到士大夫生活各方面去。商周之際,惟帝王諸侯才能賞玩的。晚周春秋以來,一個代表新興階級的知識分子,也有了用玉裝飾身體的風氣,因此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並且認為玉有七種高尚的品德,恰和當時社會所要求於一個正人君子的品德相稱,因之雕玉又具有一種人格的象徵,社會更加普遍重視玉。這裡說的還僅指男子佩玉。至於當時貴族女子,則成組列的雕玉環珮,已經有了一定制度。孔子刪輯古詩時,詩中提起玉珮處就極多。花紋上的發展,則和同時青銅器紋飾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大致可分作三個段落,即西周、春秋和戰國。禮儀用玉如圭、璧,多素樸無紋飾,或僅具簡單雲紋。佩服用玉因金工具的進步,發展了成定型的回雲紋和谷狀凸起紋,和比較複雜有連續性的雙線盤虯紋。佩服玉中如龍環、魚璜,和犧首獸面裝飾鑲嵌用玉,一部分猶保留商代雕玉做法,一部分特別發展了彎曲狀雲紋玉龍。玉的使用範圍雖明顯日益廣大,一般做工卻不如商代之精。大型璧在各種應用上,已有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等級和用途,但比較普通的璧,多具一定格式,以席紋雲紋為主要裝飾。有一種用途不甚明確成對透雕玉龍,製作風格雄勁而渾樸,作風直影響到西漢,還不大變。這種薄片透雕青玉龍,過去人多以為是公元前二三世紀間製作的,近來才明白實創始於周代,至晚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已成定型。

中國雕玉和中國古代社會既有密切聯繫,玉工藝新的進步,和舊形式的解放,也和社會發展矛盾蛻變同時,實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戰國時代。那時社會舊封建制度已逐漸崩潰解體,由周初千餘國並為百餘國,再兼併為五霸七雄,一面解除了舊的王權政治制度上的束縛,另一面也解放了藝術思想上的因襲。更因商業資本的發達流轉,促進了交通和貿易,雖古語有「白璧無價」「美玉不鬻於市」的成規,雕玉藝術和玉材的選擇,因此卻得到空前的提高。相玉有了專工,雕玉有了專家,歷史上著名的和氏連城璧,就產生於這個時代。韓非著述中敘卞和故事說,平民卞和,發現了一個玉璞後,就把它獻給國王,相玉專工卻以為是頑石,因此卞和被罰,一隻腳去掉了膝蓋骨。後又拿去呈獻,玉工依然說是頑石,因此把兩腳弄壞。斷了腳的卞和,還深信自己見解正確,抱著那個玉璞哭泣,淚盡血出,悲傷世無識玉的人。後來玉經雕琢,果然成一個精美無比的玉璧。司馬遷作《史記》,說璧歸趙國所有,諸侯都非常歆羨。秦王自恃兵力強大,就派人來取玉,並詐說用五個城市交換。趙王不得已,派藺相如帶璧入秦國,見秦王無意履行前約,因用計完璧歸趙。故事流傳二千餘年,還十分動人。和氏璧真實情形已不得而知。至於同時代因諸侯好玉社會重玉成為一種風氣後,而提高了的雕玉藝術,則從近三十年在河南洛陽附近的金村,和河南輝縣地方發現的各種精美玉器,已經完全證實這個時代的雕玉風格和品質。花紋製作的精美,玉質的光瑩明澈,以及對於每一件雕玉在造型和花紋相互關係上,所表現的高度藝術諧調性,都可以說是空前的。特別是金村玉中的玉奩、玉羽觴,和幾件小佩玉,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玉燈台,和三四種中型白玉璧,科學院考古所在輝縣發掘的一個白玉璜,一個錯金銀嵌小玉玦的帶鉤,無一不顯明指示出,這個時代雕玉工藝無可比擬的成就。在應用方面,這個時期又開闢了兩個新用途,一是青銅兵器長短劍,柄部和劍鞘的裝飾玉,二是玉帶鉤。這兩方面更特別發展了小件玉的浮雕和半圓雕。至於技術風格上的特徵,則紋飾中的小點雲乳紋,和連續方折雲紋,已成通用格式。又線刻盤虯紋,有精細如發,花紋活潑而謹嚴,必借擴大鏡方能看清楚花紋組織的。由於應用上的習慣,形成製作上的風格,最顯著的是帶鉤上鑲嵌用玉,和成組列的佩服玉,特別發展了種種海馬式的彎曲形透雕玉龍。極重要發現,是金村出土的一全份用金絲紐繩貫串起來的龍形玉珮。至於玉具劍上的裝飾玉,又發展了淺浮細碾方折雲紋,和半圓雕的變形龍紋(大小螭虎)。圓形玉璧也起始打破了本來格式,在邊沿上著二奔龍和中心透雕盤夔。一般雕玉應用圖案使用獸物對象,有由複雜趨於簡化情形,遠不如商代向自然界取材之豐富。但由於從旋曲規律中深刻掌握住了物象的生動姿態,和商代或周初玉比較,即更容易見出新的特徵。換言之,雄秀與活潑,是戰國時代一般工藝——如青銅器和漆器的特徵,更是雕玉工藝的特徵。雕玉重品質,選擇極精,也數這個時期……近三十年這種種新的發現,不僅對於歷史科學工作者是一種嶄新的啟示,也為世界古代美術史提示出一份重要新資料。

西漢繼承了這個優秀傳統,作多方面的發展,用玉風氣日益普遍,但在技術上不免逐漸失去本來的精細、活潑,而見得日益呆板,因之比較簡質的半圓雕辟邪,應用到各種雕玉上去,也起始用到玉璧類。漢武帝時,因西域大量玉材入關,配合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需要,仿古制雕玉,於是又成為一時風氣。二尺長大玉刀,逕尺大素玉璧,和禮制上六瑞玉其他諸瑞,漢代都有製作。由武帝到王莽攝政一段時期,祀事上用玉格外多。大型青玉璧中刻雲紋或蒲席紋,外沿刻夔鳳虯龍,製作雄壯而渾樸。大型璜塊也刻鏤精工,然終不如周代自然。這時期社會崇尚玉色,照古玉書所稱,貴重難得的玉計四種:黑玉必黑如點漆,黃玉必黃如蒸栗,赤玉必赤如雞冠,白玉必白如截肪,才夠得上美玉稱呼。但漢墳中發現的卻多白玉和青蒼玉。所謂白如截肪,即後世的羊脂玉,漢代小件佩玉中的盾形佩,和玉具劍上的裝飾玉,都常見到。禮儀祀事用玉,則多用白、青和菜碧玉做成。又因大件重過百斤的山材玉起始入關,影響到漢代建築裝飾用玉也極多。政府工官尚方製作有一定格式的大型青玉璧,已成為當時變形貨幣,諸侯王朝覲就必需一個用白鹿皮作墊的玉璧。諸侯王郡守從尚方購置時,每璧得出五銖錢四十萬個。因之也成了政府向下屬聚斂的一種制度。宮廷中門屏柱椽間,則到處懸掛這種玉璧作為裝飾。玉具劍上的雕玉,更發展了種種不同半圓雕和細碾雲紋,風行一時。漢代重厚葬,用玉種類也更具體,有了一定制度。例如手中必握二玉豚,口中必有一扁玉蟬,此外眼、耳、鼻孔無不有小件雕玉填塞。胸肩之際必著一玉璧或數玉璧。貴族中有身份的,還用玉片裹身作玉甲。此外平時一般厭勝用玉,如人形玉翁仲,方柱形玉剛卯,在漢墓中都是常見之物。當時小件精美雕玉是得到社會愛好,有個物質基礎的。西漢末通人桓譚就提起過,見一小小玉器,竟值錢二萬。當時山東出的一匹上等細薄綢料和繡類,還只值錢一萬五千!

出土漢玉較多,後人玩玉,因難於掌握時代,於是都把它叫作漢玉,式樣古舊一些的又稱三代玉。定名也大都無確切根據。其實由商到漢,前後約十三四個世紀,雕玉花紋和形制,各代是不盡相同的。玉材也不相同。且因入土時間有長短,各地土質又不一,時代性和區域性,因之顯著明白。照歷史時代可分作殷商、西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照風格分商和西周為一段,春秋為一段,戰國到西漢初為一段,東漢為一段。但雕玉工藝雖有其時代性,卻由於工藝傳統也有其連續性,嚴格的區別還是不可能的。

中國好玉風氣,和雕玉藝術,同漢代政治一樣,結束於公元後一世紀左右。文獻上雖還敘述到漢末名人曹丕、吳質等人用玉具劍作禮物贈答,但古代玉珮制當時即已失傳,幸得王粲從當時博學的蔡邕學習過,才恢復典禮中的玉珮制。近年山東發掘漢末著名詩人曹植墳墓出土玉珮數種,製作簡樸而無風格可言,也可以證實這個時代的確是中國古代雕玉藝術的衰落期。此後不久,到晉代,因鮮卑、東胡、西羌諸民族陸續入侵北中國,致做成中國雕玉藝術中絕期四百餘年,直到唐代,才又稍稍恢復,發展了第二期由唐到清代近一千年來的雕玉工藝。雖同是雕玉,它的方法基本上也還是相同的。但花紋的構成,和在社會上致用的意義,有些和前一期雕玉,就已大不相同了。這個區別是需要另作敘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