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文物常識 > 玉的價值判斷色澤問題[3] >

玉的價值判斷色澤問題[3]

王逸《正部》論:

或問「玉符」。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豬肪,黑如淳漆,玉之符也。」

《魏略》稱:

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似雞冠,黃似蒸栗。

這種紅玉古名瓊,黑玉名玖,名瑎。《詩經》上即嘗提及。黃色有的說如燕栗,後名坩黃。白的即羊脂玉。這種白色名瑳。玉的價值和色澤有關,時代各有不同。到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以為:

玉以甘黃為上,羊脂色次之。黃為中色,白為偏色。

又說今人賤黃而貴白,以少見也。所說多本於《格古要論》。以黃玉為重,可能起於唐代,因唐、宋封建帝王多尚黃,牡丹也以黃為貴,是封建主色。白色則自古以來即重視,說美玉無瑕,多指羊脂玉或白玉而言。

明末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則以為,白、綠兩種玉是真玉,其餘紅、黃應歸入奇石琅玕一類。

明張應文《清秘藏》,又以為紅色最貴。

大體說來,玉的價值從四方面決定:

一、純潔光潤,從品質定。

二、色彩,因時代習慣而定。

三、奇色,以稀少為貴。

四、刻工,設計奇巧精美為貴。

惟自明代起始,玩玉的風氣一起,到清代直到民國,小件佩玉價值,忽然增高,每件到千百兩銀子。玉色的價值,又以殉葬玉受色沁出土經由人工盤摩現出的顏色決定。純黑名水銀浸,和玖玉的本色已大不相同。所謂五色玉,即一玉五色,價值特別高。完全是好古爭奇結果。

如從漢代本簡記載看來,說琅玕,說玫瑰,似所送的大都已琢成器,不是玉璞。也可能指明色澤,也可能只是文雅一點稱呼。

又婦女用首飾,頭上帽勒、耳環,手鐲,戒指,翡翠綠玉的小小件頭,動不動千百銀子,而且直到現在,還是一種高價裝飾品。市場大致以華南華僑及外國比較多。翡翠來源是緬甸臘戍邊上,因此雲南大理和昆明也保留治玉工藝,近幾十年已大衰落,較重大器物多運香港、廣州處理矣。

翡翠有結晶如晶片閃光的。綠而透明的名玻璃翠,極貴。也有白色和淺紅的。

翡翠本鳥名,翡色即赤紅色。但一般翡翠玉,多指綠色硬玉而言。綠玉也有極不值錢的,即菜綠玉。和所謂碧玉又有區別。

明代以前,菜綠玉琢器似不多,重要器多碧玉、白玉二色。

清代玉大多從新疆和闐來,器物用菜綠玉的較多。故宮所藏可見,似乎多從大片山材玉而來。這多指本色玉言。漢王逸稱古玉,所說四種美玉,和《詩經》上常用到的對於美玉的形容,可知趙國的和氏璧、楚國的白珩等等不離乎四種色澤。戰國時,和氏璧價值十五城,《戰國策》上形容美玉且以為有一看也值十城的。說得雖嫌誇張,惟玉價之貴,也可想見。

桓譚是西漢宋時人,《新論》即說,見一玉檢,有人給價至三萬,還不出售,應值十餘萬的。十餘萬錢在王莽時實不是一個小數目,比當時奴隸價就高多了的。古詩常說寶劍值千金,其所以值千金,一部分或在玉的裝飾上,所謂玉具劍,即在劍鞘、劍鼻、劍護手、劍柄的裝飾玉上。

清代人襲明人舊習氣,封建士大夫多玩玉。玉價因之特別提高,但愛重的已不在器物大件。供手中把玩的舊玉,似乎特別容易受重視。因此玉價在色澤上應分別為文字學上的和玩古董的兩類。如稱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藍如靛澱曰碧,青如蘚苔曰,綠如翠羽曰瓐,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瓊,紫如凝血曰璊,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白色又分九等,赤白斑花曰瑌。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

至於舊玉,從玩古出發,則又分別外浸、內沁色澤,各因接觸浸染不同而作各種頗色。玩古的以為各種顏色多隨地下水銀沁入。受黃土沁名坩黃,受松香則名老玵黃,更好。受靛青沁色即藍,色如青天,名玵青。受石灰沁色紅,色如碧桃,名孩兒面(注稱酷似碧璊。也即和石榴子同色)。受水銀沁色黑,色如烏金名曰純漆古。受血沁的色赤,有濃淡分別,名棗皮紅。受銅沁色綠,名鸚哥綠。

此外還有硃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總名十三彩。

另有蝦蟆皮,灑珠點,翠磁文,牛毛文,唐斕斑等等名目。

把玩玉多從受熱摩挲而得。這些顏色究竟是在地下如何形成,玩古的說法可能有所根據,實不易考。上面所說各色,多從明人記載,為清代玩玉專家陳性,在清末著的書中提及。另一劉心白,補充《玉紀》,為加上魚肚白,雞骨白,米點白,糙米白,青有蟹殼青,竹葉青,醬瓣紫,墨有純漆黑,陳墨黑……這種種不同顏色,多是在出土玉經過盤功盤出的。凡是古玉,紅色牛毛紋是其通性。《玉紀》補作者,以為這是人的精神沁入玉之腠理,血絲如毛,鋪滿玉上,而玉色潤溽無土斑,才是真的。

由玩古出發,清代特重紅玉,紅色名目也就分外多。計有寶石紅,雞血紅,硃砂紅,櫻桃紅,灑金紅,棗皮紅,膏藥紅等等。大多出古董商人說出的,但積因成習,早代替了文字學上對於玉的色澤稱呼,為玩古的所熟悉。一般最貴重雞骨白和水銀浸。雞骨白如象牙,玩玉的以為受地火所炙變成。多漢代以前玉。雞骨白或者以商玉為多。特點是鏤刻簡,制度嚴。微黃又名象牙白。泛青又名魚骨白。這種色澤的舊玉,雖加工也不能再復原。水銀浸有夾土斑的,純黑中見硃砂點,加工復原時淡黑色成深青色,硃砂點變黃色。如本來是白玉,結果見五彩。不夾土斑的,純黑如漆。在日光下照,赤如雞冠。又有水銀古,在水中映照,有銀星閃閃的真。這種種都出於玩玉者的說法。這種顏色必加工而成。加工方法計兩種,一藏身上俟熱用布摩挲,二在水中煮。因大多出土古玉,所謂生坑玉,和土壤石塊相近,已失去玉的本來,不經人工是看不出的。

近代玩玉者之一,劉大同著《古玉辨》,對於這一點又總結前人經驗補充新知,有些發揮。

紅如血曰血古,微紅曰屍古,水銀沁曰黑漆古,純白曰雞骨白,微黃曰象牙白,微青日魚骨白。且以為受色沁不止九種,多到十多種,和瓷器中的窯變相同。由於玩玉而起,因此還有許多不同名稱,如:

兩色的稱「黑白分明」,又名「天地玄黃」;

三色為「三光照耀」,又作「三元及第」,廣東南洋名「桃園結義」;

四色名「四維生輝」,又名「福祿壽喜」;

五色為「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稱「清五彩」;

雜色到十五六種名「群仙上壽」或「萬福攸同」,通稱「混五彩」。

另有鐵蓮青,桃花紅,雪白,栗黃等等。另外尚有「秋葵西向」「孤雁宿灘」「銀灣浮萍」等等名目,都載於《古玉辨》中,從名目看,就可知這是玩玉的和無多知識的商賈定下的名稱,大致清代風氣做成的。古稱「良玉無價」,又諺語說「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都可見出一種封建的病態嗜好,發展到極端時情形。和玉工藝已無多關係。這種嗜好是一直延長到現代,一部分封建遺老還未放棄的。由於這種嗜好影響到石印章,由明到清——到民國後,印章中的田黃,雞血紅,芙蓉白,蘋果青,價值有時竟超過玉價百倍。

惟對於玉的顏色尊重,來源其實也就很古。玉書所舉四色,至少是漢代一般認識。最先或者還是和宗教儀式有關,受陰陽家、儒家陰陽五行說,放到封建制度上去應用結果。

《周禮》即說得很清楚:

蒼璧札天(古璧多青玉可證),黃琮札地(琮多黃白玉),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

多和五行說相通,顏色必有所象徵。和後代玩玉的對於顏色愛好是兩件事。《呂氏春秋》稱,封建帝王按時季服用青、赤、黃、白玄玉。如服指的是食玉,也即是古方士騙帝王用的方法,如《抱朴子》一書所說的把玉碾末和天上天然露水服下,那麼封建主當時如吃玉,還是按四季用不同色澤的。

明、清二代既因玩玉的把玉價抬高到比金子數倍或十數倍,因此自然即有偽造的雜色玉。這種作偽方法,幾種玩玉專書都提到,《古玉辨》把它歸納成如下幾項:

用虹光草加腦砂染玉,用竹枝火烤炙,即成紅玉,名老提油。用烏木屑煨炙,玉即黑,名新提油。用紅木屑煨,色即紅。近代玉工多用這個方法。

又把羊腿割開,把玉放羊肉中,埋地下三五年,即取出一盤,即如古玉,名羊玉。

又殺狗乘熱把玉放狗腹中,埋地下三五年,也可成土古,名狗玉。

用烏梅水煮玉,也可成水坑古。

造雞骨白多用火燒玉,淬入水中或用水潑玉上即成。

用玉在烏梅水中煮,乘熱放風雪中,或冰箱中,即可成偽牛毛紋。

又用毛坯玉器,用鐵屑拌和,用熟醋淬玉,埋地下幾個月,就可成鐵銹。起橘皮紋,鐵銹作深紅色,煮煮即變黑。且有土斑,不容易盤出。

總之,用磠砂、紅木、烏木、紫檀、藍靛,做成細末,把玉擱到裡面,用火煨烤,都能染玉變色。想一部分變,一部分不變,就用石膏粉貼一部分,這部分即保留本色。

作偽地方,照《古玉辨》計七處,長安為最,其次是蘇州、杭州、河南洛陽、山東掖縣(今萊州市)、濰縣及北京。長安、洛陽、濰縣、北京多同時是造偽銅器、石刻、泥俑地方,既有高度商業價值,因之作偽也相當精。所以玩玉的對於這些地方的假古董,也不易於鑒別。

玉生產地在新疆分白玉河、綠玉河、烏玉河,出玉多不同。經近人考查,以為不可盡信。惟新疆產玉和緬甸產玉,性質似易區別。翡翠綠玉大多出於緬甸。

古玉出土,以陝西、甘肅多而好,冀、魯、豫、晉、皖北徐揚較次。其餘不受稱道。這也可見玉的大規模應用,是在封建初期和銅器文化相並行,到漢末已成尾聲。封建初期文化在黃河流域,淮河以南不大發現美玉,道理易明。惟近三十年古墳、古墓發掘日多,如朝鮮漢墓的發掘,因此明白璧殉葬用在胸部,玉豚用在掌握中,並明白古稱玉具劍幾種裝飾。既多明白了些古代用玉的方法,也說明玉的流動性,實隨封建社會而存在。《玉雅》並稱,廣東發漢墓,也發現玉具劍上的玉飾件璲或璏。可以證明古玉的分佈,不限於淮北。生產地雖來自西方,封建制度所到的地方,都可能發現的。這種玉飾件就現在見到的說來,用的多是白玉,講究的大體是白玉。碾和刻紋較多,浮雕較少。雲龍獸夔紋多,盤螭少。最講究部分在劍護手。戰國或以前琢磨製度似比漢代精緻。浮刻方法可以和銅器比較,但巧藝過之。因銅器從泥砂范鑄成,下手易。玉為琢磨而成,施工難。所以當時玉具劍之所以貴重,既重在玉質,又重在工藝。正如帶鉤,從方寸材料間可以見出種種不同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