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地理學與生活(全彩插圖第11版) > 第三篇 區位傳統 >

第三篇 區位傳統

加利福尼亞州長灘外的高速公路立交橋。(c Lloyd Sutton / Masterfile

如果我們打開一張人口地圖,它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在涉獵不甚熟悉的地圖之前,先來看最廣為人知的倫敦地圖。圖中明白無誤地顯示出大家都很瞭解的大倫敦地區:人口眾多,向各個方向擴散——東、西、南、北,人口遍及泰晤士河河谷及各小支流,黑壓壓一大片,其間只留下高地上交織的斑塊……這個像章魚一樣的倫敦,或者說更像水螅,是某種異常奇怪的、極度不規則增長的東西,在以前的人類生活中沒有什麼與它相似,也許最相似的就是大片蔓延的珊瑚礁。就像這樣:它有石質的骨架,還有活的珊瑚蟲,如果你願意,可以叫它「人礁」(man-reef)。它向外生長,最初很細,灰白的顏色向外擴展,速度比誰都快,但是每個人口較密集的深色地點也穩步緊隨其後。這些人口較密集的地點中間有一塊黑色的人口密集區,不過,其中每天都在躍動的中心使我們試圖去尋找某些新鮮的、與珊瑚的生活相比更高級的不同之處1 。

20世紀初,號稱「人與環境代言人」的帕特裡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在一篇溢美的散文中這樣概述了倫敦地區的人口擴散。自然環境、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人們定居方式的變化都隱含在他的評論中,就如同它們在地理學的區位傳統中顯示出來的那樣。

如果將貫穿本書前兩部分的主線叫作「區位的主題」,那是很恰當的。在我們研究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過程中,氣候、地貌、文化源地、宗教分佈是我們的興趣所在。在本書第三篇中,區位分析變成了我們關注的中心,我們不再僅僅把它看作是多個錯綜複雜的因素之一,這使地理學中的區位傳統凸現出來。

在經濟地理學或城市地理學研究,或對人類佔據與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因素的研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某種類型的人類活動發生在哪裡,不只是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而是要研究彼此的關係。在研究某種活動的分佈時,比如研究商品穀物的種植,要關注的是區位模式的識別,通過分析它來搞清為什麼穀物種植會安排成這樣,尋找蘊涵在其中的區位原理。因為文化因素是相互結合的,這樣的研究就必須考慮一種因素的區位對其他因素的區位的影響方式。例如,勞動力儲量的某些特徵會改變美國紡織工業的分佈,而這種改變對新英格蘭和南部地區都有經濟上的影響,也會影響其他經濟活動的區位。

在第10章「經濟地理學」中,我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經濟活動的區位方面,因為我們試圖回答為什麼這些經濟活動如此分佈的問題。是什麼力量使得有些地區生產力特別高,而有些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則無法望其項背,為什麼有些企業能夠取得成功而其他企業則不然?在這一章裡還會研究經濟活動的不同階段,從初級生產到複雜的技術服務。

世界人口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代表了另一種文化發展、經濟變化和環境控制的進程,這些方面都是前面各章分別探討的主題。在第11章「城市地理學」中,將從兩方面審視城市地區本身。一方面把城市看作空間中按照一定模式分佈的點,這些點各有不同的專門化職能,需要對此進行分析。另一方面,我們把城市看作景觀實體,對土地利用的專門管理是源於城市增長和發展的可認識的過程。在城市邊界內,它們形成了相互聯繫的功能系統,城市代表了現階段人類的經濟模式和對資源的利用方式。

第三篇最後對人類在地球表面及其環境中所留下的烙印進行批判性的回顧。第12章「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探究了一些基本的地理學原理在世界範圍和區域中的某些表現:在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人類是導致變化的主動的而且常常是破壞性的營力。人類對地球表面的開發利用,在導致一些符合其意願的對自然世界的改變的同時,還導致了一些未預見到的改變——水資源、全球和區域氣候、土壤、植物和動物生活等的改變。生態損害或變化不再是偶發的和地方性的,它已經變成了永久性的和普遍的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地人們和政府與日俱增的憂慮。為方便起見,本書的結構暫將本學科分成自然和文化兩個組成部分。「區位傳統」的最後一章提醒我們,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1  From Patrick Geddes: Spokesman for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 ed. by Marshall Stalley.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2, p. 123.——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