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地理學與生活(全彩插圖第11版) > 第8章 空間相互作用 >

第8章 空間相互作用

阿富汗喀布爾的曼達維(Mandawi)集市。(c Steve McCurry / National Geographic Image Collection

1860年4月到1861年10月短短的18個月內,驛馬騎手創造了一項勇氣加耐力的不朽記錄。這些騎手馬不停蹄,穿越內布拉斯加州、懷俄明州、猶他州和內華達州,攜帶著寫在輕薄信紙上的信件(每28.35克郵資2—10美元)從一個驛站奔向下一個驛站。他們在11天內狂奔3164千米,從密蘇里州聖約瑟夫到達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報紙上的廣告對騎手要求的條件是:體重小於60千克、不飲酒、不尋歡作樂的「大膽青年男子——最好是孤兒」1 。如果騎手不得不躲避印第安人或成百萬頭的野牛群,這項兩周的旅程還要花更長的時間(圖8.1)。

圖 8.1 驛馬快信公司服務廣告招貼畫,該公司騎手騎著專門飼養的快馬高速穿越西部。該公司僅在1860—1861年運營,隨即因鐵路和電報的興起而被廢棄。1861年,一條從紐約到聖弗朗西斯科的電報線路把兩岸通訊時間從若干天減少到幾秒鐘。(Courtesy of Pony Express Museum, St. Joseph, MO. c Bettmann / Corbis Images.

1860年每28.35克10美元的郵資相當於今天的220美元。現在只有運送鑽石之類的東西才如此昂貴。注意到以下這點是很有趣的:現在每天從聖路易斯到聖弗朗西斯科(分別在聖約瑟夫和薩克拉門托附近)有6個直達航班,單程每人平均票價約為200美元(一個人的體重加上行李約為80千克)。乘飛機進行這段旅程約需4小時。兩者的時間差異為一個航班6小時對驛馬快信84小時,費用是飛機每28.35克7美分對驛馬快信2.2萬美分。

這樣的對比清楚地表明,過去144年間,美國中西部和西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大大增強了。相互作用的水平是旅行需求、旅行速度和費用的函數。所有這些因素都受技術的調控。在本案例中,技術的變化從驛馬快信時代間距16—24千米的快馬變成噴氣式飛機。今天,兩個地區人口數以百萬計,而且旅行費用低廉,所以兩個城市每天有6班飛機往返就不足為奇了。

8.1 空間相互作用的定義

空間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是一個地理學詞彙,用以描繪地理區域之間的相互依存。空間相互作用可以是各地之間人的運動,也可以是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貨物的流動,從一個知識中心到另一個區域的思想擴散,或是生活在一個地區人群的傳染性疾病向另一地區的人群傳播。所有這些例子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把人們分開的一段距離中存在著某種流動。空間相互作用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地理對應物。其差別在於相互作用所涉及的那些區位都能夠清楚地被描繪在地圖上。

如果一個地點渺無人煙(例如冰山上),這個地點和任何其他地點之間就不能有空間相互作用。反之,如果一個地點有很多人(例如芝加哥),其與另一個有很多人的地點(如紐約)之間就有大量空間相互作用。但如果第二個地點是一個像從東京到芝加哥那樣遙遠的城市,那麼芝加哥和東京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比芝加哥和紐約之間的相互作用少。兩個地區間的吸引力類似於重力。因此,相互作用多少是相互依存的人口的大小和他們之間距離的函數。

8.2 距離與空間相互作用

由於人們的短途旅行多於長途旅行,所以人們的短距離相互作用大於長距離相互作用。這就是距離衰減 (distance decay)原理,即一項活動、一種功能或相互作用的大小,隨離原點距離的增加而減小。趨勢顯示,超過個人的臨界距離 (critical distance)後,出行頻率就急劇下降。所謂臨界距離就是超過這個距離後所需的費用、努力、手段和觀感對我們出行的意願起著首要作用的距離。圖8.2就是對離家出行原理的說明。臨界距離因人而異。各人的年齡、靈活性和機會等變量,以及個人的興趣和需求,都有助於解釋個人出行的頻率和距離。由於距離阻礙空間相互作用,所以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和活動中有一種距離摩擦力。

圖 8.2 本示意圖表明多數人是如何看待距離的。對每項活動而言,都有一個超越之後接觸強度就會降低的距離,這就是臨界距離。臨界距離之內是無摩擦力地帶,在該距離內對時間或距離的考慮對出行沒有實際影響。

例如,一個小孩可以在本小區內來來往往,但是父母會警告他不許穿越街道。控制成年人行為的因素雖有不同,但同樣有效。每天或每週的購物可能在個人的臨界距離內進行,而很少考慮所需的費用或所做的努力。但如果要偶爾出行購買特殊的商品時,我們就會考慮所需的付出與費用。我們大多數人傾向於在鄰里的短距離之內建立社會關係或者和住在附近的人交朋友,而探訪社交距離較遠的親戚就不太頻繁。然而,在所有此類出行中,距離衰減原理都起著明顯的作用。

所做的努力可以用時間距離(timedistan-ce)——即完成旅行所需的時間——來衡量。就上班的行程而言,決定臨界距離的主要因素常常是時間而不是費用。當我們對距離的認知和真實情況之間有著明顯差別的時候,我們用心理距離 (psychological distance)一詞描述我們對距離的感覺。許多研究都表明,人們在心理上覺得熟悉的地方比其實際距離近,而陌生地方比實際距離遠。圖8.3是這種感覺的一個滑稽的例子,圖8.4則是一個較嚴肅的例子。還可參閱「心像地圖」專欄。

圖 8.3 心理距離:一個紐約藝術家對美國的概念。(Copyright Florence Thierfeldt, Milwaukee, Wisconsin

圖 8.4 世界心像地圖。這張地圖是由巴勒斯坦加沙一個中學生繪製的。該圖反映了該作者所接受的中學教育與埃及國立學校課程相一致,因此反映出尼羅河和泛阿拉伯主義的重要性。沙姆地區是一個仍在使用的舊地名,包括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和巴勒斯坦。如果加沙學校的課程由巴勒斯坦人設計或地圖由以色列人繪製,這張地圖就可能大不一樣。

我們從多種來源獲取有關世界的信息。雖然從無線電、電視、互聯網和報紙上獲取信息是很重要的途徑,但是面對面的接觸還是最有效的交流手段。距離衰減原理意味著隨著離開家或工作場所的距離增加,人們能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次數一般會減少。我們認為短距離的空間相互作用多於長距離的相互作用。在像城市(尤其是處於上班時間的中心商務區)那樣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可能達到很高的水平,這是商務中心往往也是新思想發展中心的原因之一。

專欄 8-1 心像地圖

空間相互作用受人們對地方感知方式的影響。如果有關某地的信息不完整,就會產生模糊的圖像,進而影響我們對該地方的印象。不能忽視我們與自身認為陌生或未知的地方相互作用的意願或能力。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一幅世界心像地圖。當然,沒有哪個人對世界有一個真實、完整的印象,因此沒有一幅完全精確的心像地圖。事實上,大多數人擁有的最好的心像地圖是他們自己所居住的小區,因為那是他們度過大部分時光的地方。

無論是誰,一旦想去某個地方或思考著如何到達那裡,他就會產生一幅心像地圖。他認為不必要的地方就會被忽略,只有重要的因素才會被具體表現出來。那些要素通常包括確實存在的對象或目的地、出發點和目的地之間的距離,以及對各地點之間方向關係的感覺。一張心像地圖可能還包括所選定的連接通道上或備用旅行路線上可能遇到的控制點。雖然心像地圖是高度個性化的,但是經歷相同的人在面對環境問題時傾向於給出相同的答案,並繪出大體可相比較的草圖。

對某些地方的認識通常伴隨著對這些地方的看法,但是在認識的深度和所持的感覺之間並無必然聯繫。通常,對一個場所越熟悉,我們的心像地圖就越接近實際。但是一旦對自己一無所知的地方形成牢固印象,這些印象就可能影響我們的出行、移民決策,或其他形式的空間相互作用。

要想查明一個人對環境作何感想,方法是詢問他們對各種地方的想法。例如,可以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願望——也許是居住的願望——給一些地方分級,或者列出一個地區(例如美國)最好和最壞地方的名單。此類研究表現出某些規律性。附圖表現了從加拿大三個省份的大學生中得出的一些居住願望。這些圖像和類似的心像地圖表明,人們喜愛近處勝過遠處,除非可以得到很多關於遠處的信息。人們首選具有相同文化形式的地方,正如首選生活水平高的地方一樣。一般人不關心不熟悉的地方,也不喜歡有著競爭性文化利益(諸如不喜歡的政治和軍事活動)或已知令人不愉快的自然環境的陌生地方。

另一方面,有著宜人氣候或悅目景觀的勝地在心像地圖中級別很高,這些地區也是旅遊業所青睞和人們易於決定移民的地方。在氣候潮濕多雲的英國,英格蘭南部和西南部海岸對英國公民獨具吸引力,而假日到西班牙、法國南部和地中海各島嶼旅遊也是英國人青睞的行程。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研究指出,「氣候」是所有年齡段成年人跨州移居最經常提及的理由,僅次於工作和親屬。國際研究揭示了相似的移民動機,不單是基於氣候,而且也基於自然美和舒適的環境。

住在同一所房屋裡的3個兒童,年齡分別為6歲、10歲和13歲,在沒有更多指導下讓他們繪製鄰里的地圖。請注意,對鄰里的看法隨著年齡增長而拓寬。對6歲的孩子來說,鄰里是由她自己兩邊的房屋構成的;對10歲的孩子來說,她居住的方形街區就是鄰里;而13歲孩子活動的地方顯然更廣闊。10歲孩子所畫出的方形街區就是13歲孩子草圖中加了陰影的部分。

三張地圖分別表明了以魁北克省、安大略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加拿大人為樣本群體的居住偏好調查結果。請注意每個群體都喜愛他們自己的地區,但是也都喜愛加拿大和美國的西海岸。資料來源:Redrawn with permission from Herbert A. Whitney,Preferred Locations in North America: Canadians, Clues, and Conjectures,in Journal of Geography, Vol. 83, No. 5, p. 222. Copyright c 1984 National Council for Geographic Education, Indiana, PA.

8.3 相互作用的障礙

現代技術的進步使我們能夠更安全、更迅速地旅行到比過去更遠的地方,無須身體接觸就能比過去更容易、更完美地與人交流。這種接觸的強化造成了新發明的加速和貨物與思想的迅速傳播。幾千年前,像金屬熔煉之類新發明的傳播需要幾百年。而今天,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幾乎是瞬時的。

然而,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較高並不一定意味著相互作用有效發生的事例也較多。因為存在著許多障礙來阻止相互作用事件的發生。這些障礙阻礙信息流或人們的運動,從而延緩或妨礙人們接受一種發明。距離本身對相互作用就是一種障礙。一般說來,兩個地區距離越遠,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小。距離衰減的概念斷定,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相互作用的數量隨著兩地距離的增大而減少。

費用是相互作用的另一障礙。居住分散的親朋好友可能難以相互探訪。打電話和通電子郵件這些較便宜相互作用方式的時間和頻率,在很大程度上是親朋所在地的函數——當然,他們喜歡短距離的互動。

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相互接觸也可能被自然環境障礙和不同宗教、語言、意識形態、性別和政治體制等文化障礙所阻滯。作為自然屏障,高山、荒漠、海洋和河流可能(或已經)起著減緩和阻礙相互作用的作用。文化障礙的作用可能同樣強烈。信仰不同宗教或操另一種語言的近鄰可能不和他們的鄰居接觸。有些政府(如朝鮮)干擾無線電接收、控制外國文學的流入,並且通過阻止其公民和外國人接觸就可能公開阻止文化接觸。

在人口密集地區,人們通常在自己周圍設置心理屏障,因此人與人之間只有數量有限的互動。為了抵禦信息超載和保護心理安寧,人們又增強了這些障礙。為了濾去和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信息,我們必須具有私密性意識。結果,當我們發現自己處於閉塞狀況時,就傾向於把興趣縮小到一個狹窄的範圍內,讓我們更廣泛的興趣通過傳媒的使用得到滿足。

8.4 空間相互作用與新發明

從舊思想中產生新思想的幾率是現有的各種舊思想相互接觸機會的函數。專長於特定興趣領域的人們從他們想要接觸的人之中找到其他領域的人。擁擠的中心城市一般是興趣領域非常狹窄的專家聚集的地方。結果,在短距離內人口高度密集的情況下,舊思想得到被傾聽的機會,而新思想在互動中誕生。新發明和新社會運動通常在擁有大量空間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出現。當然也有例外,在強勢傳統社會中——例如17世紀和18世紀的日本,其文化反對革新,堅持傳統思想和方法。

早期的文化源地(見第7章)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高水平相互作用的中心。目前國家和地區大城市吸引著希望和需要與其他專門興趣領域相互作用的人。我們早已注意到人口集中與天才發明的聯繫。美國專利局對20世紀專利申請人的家庭地址進行統計,結果表明,發明人一般都是大城市中心的居民,這大概是因為這些人相互接觸密切,並有可能與共同興趣領域的那些人交流思想。似乎還由於世界上的大都市中心吸引那些有進取心的年輕人,而且在新思想和新產品的創建中,面對面的或口頭的接觸似乎起著重要作用。近年通訊方面的革命,通過各種電話和互聯網降低了相互作用的費用,這種新情況使我們想到,將來城市作為創造性天才彙集之地的傳統重要性可能下降。

8.5 個人活動空間

我們將在第9章看到,有些族群和國家在自己周圍劃定界線,把空間劃分為各自的領土,必要時進行防衛。有些人把領域性 (territoriality)的概念——感情上所依附並進行防衛的私人領域——看作許多人行為和反應的根本原因。的確,有些團伙行動似乎是由保衛地盤的反應造成的:街區各團伙之間主張並保衛自己的「勢力範圍」(和對遠離此地生活的擔心)造成的衝突,以及有時會激烈排斥他們認為有威脅的外族團伙入侵。

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的領域性是適度的。我們把自己的住宅和財產看作是應當保衛的私人領地,但是也向相識或不相識的,或者因公因私的合法來訪者開放。也沒有誰像街道團伙成員那樣把自己的活動嚴格控制在本地領域之內。相反,我們都有一個或多或少擴大了的活動範圍,一個活動空間 (activity space)或區域——在我們常規活動的範圍內自由行動,並與從事日常事務的其他人分享那個空間。

圖8.5表示一個五口之家一天內可能的活動空間。請注意,即使有兩個家庭成員使用汽車,每個人一天的活動空間還是比較有限的。如要表示一周的活動,就必須增加更多的路徑,而若是表示一年內的活動,很可能還要補充若干次長途旅行。長途旅行通常無規律可言。

圖 8.5 在一個典型工作日內一個五口之家每個成員的活動空間。雙親之一每天開車上下班,另一個操持家務。有規律地運動和一再訪問某些地區有助於培養地域意識並影響個人的空間感。

個人參與活動的類型可按出行的類型劃分:上班、上學、到購物中心採購、娛樂休閒等。幾乎世界所有地區的人都進行著同樣類型的出行,儘管因文化、經濟與個人境遇等方面變化的空間需求決定著每個人出行的頻率、期限和時間分配的重要性。

圖8.6表明了城市人口工作出行的重要性。到工作場所上下班在闡釋多數成年人的活動空間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過去上下班的臨界距離受步行距離或公交線路和運行時間的限制,現在隨著私家車在工作者出行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歐洲和英語美洲城市工作者上班的臨界距離穩步增加(圖8.7)。但是,近年來對大多數人而言,上下班實際上是一種多目的的出行,可能包括順路到日托中心、洗衣店、學校和各種商店。

圖 8.6 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出行格局。圖中數字為城市居民在一周的工作日內出行的百分數,最多的單項活動是上下班。

資料來源:Data from 1991 Association of Governments Survey .

圖 8.7 多倫多人工作出行和非工作出行耗時長度(以分鐘計)的頻率分佈。對各大都市地區進行研究的成果支持本圖所證明的結論:工作出行所花的時間通常多於其他目的的出行。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人平均工作出行距離為17.1千米,一半人上班工作路程耗時不超過22分鐘;住在郊區的人到中心商務區工作,通勤時間為30—45分鐘。到2000年,城市不斷向外蔓延加大了通勤的距離,同時由於交通擁堵日甚一日,使通勤時間平均增加25分鐘,15%的上班族通勤時間超過45分鐘。其他地方情況與此類似。20世紀90年代中期,英國人平均通勤距離為12.5千米。研究中的國家非工作出行距離都比較短。

資料來源:Maurice Yeates, Metropolitan Toronto and Region Transportation Study, figure 42. The Queen』s Printer, Toronto: 1966.

個人出行的類型以及由此帶來的活動空間的範圍,一部分是由三個變量決定的:人們的生命階段(年齡)、他們能支配的機動性手段和他們日常活動中隱含的機會。

生命階段

決定個人出行類型的第一個變量是生命階段 (stage in life),這是對某個年齡組的全體成員而言的。生命階段包括學齡前、學齡、青年、成年和老年。學齡前兒童除非有父母或保姆陪伴,否則他們的活動範圍只限於住宅附近。低年級學齡兒童出行距離通常較短而高年級學生出行距離較長。課外活動一般限於散步、騎自行車或父母駕車把他們帶到不遠的地方。中學生和其他年輕人比幼小兒童流動性大、參加的活動多。他們參與更多的空間相互作用。成年人對家務負有責任,要為購物和有關兒童保育等事項而出行,還要離家進行社交、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活動。賺錢養家的成年人通常會比其他家庭成員出行的距離更遠。老年人可能由於年邁體衰或興趣方面的原因,活動空間有所縮小。

機動性

影響活動空間範圍的第二個變量是機動性,或出行能力。這裡暗含著對出行費用和克服距離摩擦力需要做出努力的非正式考慮。如果收入高、有汽車,而且燃料費用只佔家庭預算的小部分,那麼出行機動性就大,而且個人活動空間也大。在汽車不是常規個人交通工具的社會,日常活動空間可能局限於自行車或步行所能達到的較短距離內。顯然,出行決心的強度和道路狀況都影響著出行決心的執行。

各國或各地區收入較高者的機動性相對較大,人們活動空間範圍較廣。但是活動範圍也不是無限的。一天24小時是固定的,大多數時間用於工作、做飯和睡覺。另外,公路、鐵路和航空線路也是固定的,因此,即使最具機動性的人也受制於他們能夠利用的活動空間的數量。沒有誰能輕易聲稱他的活動空間是全世界。這種限制的一個例子是:住在市郊社區的女性,她們必須平衡做飯與照顧孩子等家庭責任和在工作場所活動之間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女性的機動性就受到限制,結果就導致了她們職業機會有限。

機會

限制活動空間的第三個變量是個人對有可能進行的活動的可行性或機會的評估。例如,在亞洲大量湧現的城市中,赤貧者就近滿足其日常所需,而從住地外出旅行的動力極小。在窮困的國家和鄰里中,低收入限制了出行的動機、機會、目的地和必要性。同樣,如果一個人住在人口稀少的偏遠地區,公路、學校、工廠或商店的數量都很少或沒有,其出行的動力和機會就有限,因而活動空間也有限。受生命階段調控的機會和機動性,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所參加的空間相互作用的數量有關。

8.6 擴散與新發明

正如第7章所述,空間擴散是一種過程,一種觀念、辦事方式或物質通過這種過程從其發源地向新領域傳播。觀念就是一種思想或發明,例如一種新的思路——舉例來說,認為通過網絡購物是可取的。辦事方式可能是網絡購物的實際過程。物質是真實的事物,比如通過網絡購買的貨物。擴散是空間相互作用地理概念的核心。

一個活動中心產生的思想可能會留在原地,除非存在有利於其擴散的某些作用。新發明——因接受新思想而發生的一種文化的改變——有幾種傳播方式。有些新發明的優勢如此明顯,以至於很快就被能負擔得起或能從中獲益的人所使用。石油提煉方面的新進展,無論其傳入地點多麼遙遠,迅速採用這種進展的所有大石油公司都渴望得到非常高的回報。小麥和水稻的新品種能夠大幅度提高世界上大多數地區農作物產量——是「綠色革命」(在第10章討論)的組成部分,很快就為所有穀物生產國農學家所知曉。但是,可能因此得益的大多數貧窮國家對其接受要慢得多,部分原因是農民難以支付所需費用,而且空間相互作用受到限制。

許多新發明看似無重要性,但是長期來看,廣泛採用表面上無關緊要的新發明偶爾會帶來很大的變革。一支被少數人「選唱」的悅耳曲調,可能引領更多人喜愛這支曲調和其他類似的曲調。這本身又可能影響到舞蹈編排,服飾的選擇,然後又可能影響零售商的廣告戰和消費者的消費方式。最後,它可能被確認為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對接受這種形式的人和那些與接受者接觸的人的思考過程產生重要影響。請注意,這裡指廣義的新發明,但也要注意,其重點是新發明是否被接受。

就空間而言,我們能夠確定與新發明擴散有關的許多過程。每種過程都是基於新發明在人與人之間、因而也是地方與地方之間傳播的方式。以下兩節「傳染擴散」和「等級擴散」就討論這些過程。

傳染擴散

假如一位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汽油添加劑,明顯改善了汽車的性能,又假定他向親朋展示了這一發明,親朋轉而告訴其他人,那麼這個過程就像傳染病的傳播一樣。這種新發明就繼續擴散,直至遇到障礙(即人們對這種新想法不感興趣)或該地區達到飽和(即所有用戶都採納了這種新發明)為止。這種傳染擴散 (contagious diffusion)過程每一步都遵從空間相互作用距離衰減的規律。短距離接觸的可能性大於長距離接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思想有可能從發源地傳播到遠方。圖8.8表示理論上的傳染擴散過程。

圖 8.8 傳染擴散。一種現象從一個地區向相鄰區位傳播的現象,但在此過程中這種現象仍然保留在起源地且常常得到強化。

資料來源: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from Resource Publications for College Geography, Spatial Diffusion, by Peter R. Gould, page 4.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69.

此類擴散的許多特徵值得注意。如果一種思想在潛在的採納者眼裡是有價值的,那麼他們就會成為採納者,採納者和潛在採納者的基數就會增加。因此,新發明的傳播開始較慢,然後越來越快,一直達到飽和或遇到障礙為止。採納的發生率可用圖8.9所示的S型曲線來表示。受那些新發明影響的地區起初很小,然後以越來越大的速率擴大。當涉及的地域和(或)人群減小時擴散過程就會減緩。圖8.10表示一種疾病的傳染擴散。

圖 8.9 新發明隨時間的擴散趨勢。一種新發明採納者的人數以遞增的速率上升,直至達到最終決定採納這種新發明人數的一半為止。在這一點上,採納者人數的遞減速率增加。

圖 8.10 傳染擴散過程對時間和距離敏感,例如1781年歐洲流感大爆發的擴散。流感從俄國開始向西傳播,在大約8個月內遍及全歐洲。

資料來源:Based on Gerald F. Pyle and K. David Patterson, Ecology of Disease 2, no. 3 (1984):179.

如果一個發明家的想法落在營銷商手中,擴散過程就可能和上文討論的擴散進程有所不同。經銷商可能利用傳媒把這種思想「強加」到每個人的心中。如果傳媒的影響是地方性的,比如地方性報紙,則採納的格局會和上文描述的相似(圖8.11)。然而,如果所用的宣傳媒介是全國性的電視、報紙或雜誌廣告,則瞭解這種新發明的人數就大體與人口密度相關。人口越多的地方,當然就有越多的潛在採納者。經濟障礙和其他障礙也可能影響擴散。因此,你立即就會明白,為什麼大型電視市場如此寶貴,為什麼全國性廣告如此昂貴。

圖 8.11 危地馬拉城街景。廣告是現代社會一種強大的擴散手段。充斥於廣播、電視、報章雜誌和廣告牌的廣告,傳達著各種產品和新發明的信息。(c Laurence Fordyce; Eye Ubiquitous / Corbis Images

傳染擴散過程的模式可能和距離衰減過程一同發生作用。從大眾傳媒中得知並採納新發明的許多人會告訴其他人,因此地方性傳染效應在最初的接觸之後很快就傳到其他地方。每種類型的媒體都有自己的影響力水平。廣告商已發現,在人們把這些新發明作為重要消息接受之前,他們必須反覆宣傳。這一事實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大眾傳媒的效力與其他接觸——比如面對面的接觸——有所不同。

等級擴散

新發明的第二種傳播方式是和傳染擴散的某些方面相結合進行的,並且包括一種新要素:等級。等級就是把物體劃分為各種類別,而後這些類別日益複雜化或具有日益高級的地位。許多組織系統都有等級,例如政府官員(組織系統圖)、大學(講師、教授、院長和校長)和城市(村、鎮、地區中心和大都市)。等級擴散 (hierarchical diffusion)就是新發明在地方系統中向上或向下傳播的過程。

舉一個例子,讓我們設想某個大城市採用了一種新的汽車交通管理方法。這種新方法在擴散,但是可能只有規模相近城市的官員首先接受這種新思想。情況可能是傳播到大城市的信息質量較好,或者大城市比小城市在財政上更有可能採用這種思想。最後,由於這種新方法變得更廣為人知,或者財政上更加可行,小城市也採用了這種新方法,並這樣逐級向下擴散。圖8.12是一個假想的方案,表示一個四級系統如何連接到信息流中。請注意,雖然最低一級中心與上級中心相聯繫,但彼此間沒有橫向聯繫。還可以觀察到這些聯繫可能繞過中間等級,只和較高等級的中心聯繫。

圖 8.12 一個四級交流等級。

許多時候,等級擴散和傳染擴散同時發生。可以預期,當高等級中心密度較大而且這些中心彼此距離較近時,情況會有所變化。傳播一種思想既迅速又便宜的方法是在高等級水平上進行信息交流,然後就能夠最有效地利用這三種方式擴散。即使一種思想在高等級水平上擴散,它也是從高等級中心向外擴散。結果,離高等級中心較近的低等級中心可能先於距離較遠的中等級中心瞭解到這種新技術。住在郊區和大城市附近小鎮的人比大城市的新市民更知情,新市民如同半個大陸以外其他大城市裡的人一樣。圖8.13和圖8.14是來自日本的這種模式的案例。

圖 8.13 作為國際服務性社團組織成員的扶輪社,是在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大城市中建立起來的。在創始機構贊助下建立了新分支機構。本圖展示了等級擴散和傳染擴散兩種格局。

資料來源:Redrawn with permission from Yoshio Sugiura, 「Diffusion of Rotary Clubs in Japan, 1920 -1940: A Case of Non-Profit Motivated Innovation Diffusion under a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 Vol. 62, No. 2, p. 128. Copyright c 1986 Clark University, Worcester, MA.

圖 8.14 本圖展示了扶輪社在日本傳播的等級擴散的組成部分。一些大城市是扶輪社活動的一級中心,下面是城市人口與城市功能逐級降低的等級。

資料來源:Redrawn with permission from Yoshio Sugiura, 「Diffusion of Rotary Clubs in Japan, 1920 -1940: A Case of Non-Profit Motivated Innovation Diffusion under a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 Vol. 62, No. 2, p. 128. Copyright c 1986 Clark University, Worcester, MA.

這些擴散方式在文化傳播中也起作用。其結果就是上文已討論過的空間相互作用和創新。同時,第7章所述的遷移、入侵、對文化選擇性吸收和文化轉移均有助於新技術的擴散。這些較廣泛的運動和交流,表現了人們超越其通常活動空間的相互作用(見「有據可查的擴散」專欄)。

專欄 8-2 有據可查的擴散

對現代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的思想、事物和技術的發源地,我們只有模糊的認識或推想,對其擴散途徑至多也只是猜測性的。人們推測火藥、印刷術和麵條是中國人發明的,斜掛大三角帆的出現可追溯到近東文明,鏵式犁的發明歸功於6世紀東北歐的斯拉夫人。這些發明傳播的順序和路徑並沒有文獻記錄可資證明。

其他案例中則留存在著相關記錄,而擴散過程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最明顯的例子是源自美洲印第安人吸煙習慣的擴散途徑。沃爾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1554—1618年)2 手下的弗吉尼亞殖民者於1586年回到英格蘭老家,把吸煙行為引進英國上層社會,而後這種行為很快就在平民中傳播開來。英格蘭成為歐洲北部這種新習俗的發源地,1590年英國醫科學生把吸煙引入荷蘭。荷蘭人和英國人一起把這種習俗傳播到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又經陸路通過德國傳入俄國。這種新習俗繼續向東擴散,在100年內傳播到西伯利亞,到18世紀40年代又被俄國皮毛商重新傳入美洲大陸的阿拉斯加。吸煙擴散的第二條路徑是從西班牙經過地中海地區進入非洲、近東和東南亞。

在距現今更近的年代,20世紀30年代中期,伊利諾伊州北部和艾奧瓦州東部一些有想像力的農戶最先種植雜交玉米;20世紀30年代晚期和20世紀40年代初,這些新種子向東傳播,遠達俄亥俄州和明尼蘇達州北部、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北部等地。到20世紀40年代晚期,美國和加拿大南部所有種植商品玉米的地區都栽種了雜交品種。

沃爾瑪連鎖店的擴展也是一種傳染擴散模式。這些有折扣的連鎖店1962年從阿肯色州西北部的發祥地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就已遍佈美國,成為全國營業額最大的企業。沃爾瑪在其擴展過程中展示了一種「反向等級」擴散,先從小城鎮鋪開,然後在各大中城市和大都會地區開設其當地首家商店。

資料來源:Redrawn from data in Thomas O. Graff and Dub Ashton, 「Spatial Diffusion of Wal-Mart,」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6, No. 1, pp. 19-29.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4.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Blackwell Publishers.

8.7 空間相互作用與技術

在空間相互作用機會很多的時候,這種作用就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主要部分。相互作用的機會不僅基於用於空間相互作用金錢的多少,還基於相互作用的手段。20世紀,工業化國家的工薪階層一般有能力擁有私家車,這極大地增加了空間相互作用的範圍。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我們見證了手機、低話費電話通信和互聯網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互作用。

汽車

汽車給個人日常生活提供了快速靈活的出行方式。它增強了人們克服空間距離的能力,對工作和服務場所產生深刻影響。很多工作被分散到郊區,造成城市無計劃地向外蔓延。不幸的是,這種分散化減少了沒有汽車而必須依賴公共交通的那些人的機會。有些社會反對進一步發展公共交通系統,主張為小汽車修建公路和高速公路。擁有小汽車的人可以便捷地上下班、購物、探訪親朋、參加各種聚會。而小汽車變得更舒適和高科技化,又進一步激勵人們尋求更多相互作用的機會。除非當地政府控制城市增長和發展,否則其結果就是城市環境的蔓延——人們似乎總是從一個地方遷居到另一個地方。越來越多的人有能力購買小汽車,使得空間相互作用增加的過程不間斷進行。

電訊

空間對信息流而言,較之對人和物的運動具有不同的含義。例如,通訊並不意味著要花時間將物體搬來搬去(雖然在通常情況下信件和印刷品仍須如此)。的確,現代電訊中信息流無論距離遠近都能夠瞬時到達。其結果是——時空收斂到烏有之鄉。貝爾系統報告告訴我們,1920年,一個3分鐘的橫貫大陸的電話費時14分鐘、動用8個接線員、花費15美元以上。1940年,同樣電話的完成時間減少到1.5分鐘、話費降低到4美元。而20世紀60年代,橫貫大陸的長途直撥電話接通時間不到30秒,而現在電子轉接使接通時間減少到只須撥號和接聽的時間。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互聯網上語音通訊的出現,長途電話的話費已不復存在。

互聯網和通信衛星使世界範圍內的個人與群體通訊和數據傳送瞬間可達。這些使通訊時空收斂的技術往往也有利於空間-費用收斂。從前按距離計價的國內郵件,現在可以同一價格發送到全國各地。

可以想像,與汽車相比,目前的通訊技術革命將為人們的生活、從而對社會與產業結構帶來更深刻的影響。對擁有通訊能力的人而言,他們空間相互作用的水平得到了可觀的提高(圖8.15)。手機、電子郵件、互聯網通信和廉價電話服務造就了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可以在白天較好的時段和其他人通話。因為企業借助於這種技術優勢,通過在線提供服務和商品,減少了人們各種外出購物的次數。此外,許多人在遠程辦公環境中謀生。就是說,他們在互聯網上做生意,因此不必加入每天早晚上下班的行列。這意味著許多人發現自己不必勉強住在擁擠的城市環境中,因此城市向外蔓延的步伐可能加快。

圖 8.15 歐洲部分地區互聯網i-21網絡地圖,這是一張連接16國61座城市的光纜網絡。它具有每秒鐘攜帶10億兆比特信息通訊量的容量。

資料來源:Martin Dodge and Rob Kitchin, An Atlas of Cyberspaces, Copyright Martin Dodge, 200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vailable at https://www.cybergeography.org/atlas/interoute_large.gif.

多種行業將變得相對自由,也就是說,這些行業在空間上不必受其他行業或城市環境的約束。因此,一些工薪低廉的區位很可能繁榮昌盛起來。這是因為,如果廠主或網上商業公司有權選擇任何地點,他們就會尋求工資低、技術水平高和像熱帶環境那樣溫暖又舒適宜人的地方。

雖然汽車使人們能夠長途上下班,但遠程辦公從根本上減免了通勤的必要。同時也刺激了城市的無計劃擴張。由於電訊革命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而且方興未艾,因此我們還不能預測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8.8 遷移

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遷移 (migration),即住所和活動空間的永久性重新安置。遷移能促進相互分隔的文化的發展、有助於那些文化的擴散,並且有助於世界各地人民和文化的交融。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殖民地牽涉到人們長距離的遷移。提起大規模遷移,我們立即就會聯想到古今戰爭中難民的逃亡、猶太人在以色列定居、當前墨西哥和中美洲勞工向美國遷移,此外還有其他無數的例子。在以上情況下,各種社會將其文化移植到新地區,因此他們的文化向外擴散並相互混合,歷史也由此改變。

一國之內、跨越國界和大陸之間的大規模人口移動,業已成為近幾十年人們緊迫關心的事項。這種人口移動影響國家的經濟結構,決定人口密度和分佈格局,改變傳統意義上種族、語言和宗教的混合方式,以及加劇國內的紛爭和國際緊張關係。遷移的模式和衝突觸及社會與經濟關係的許多方面,成為當代地理實體中的重要角色。本章中我們把遷移作為人類空間行為的一種確鑿無誤的、反覆發生的、近乎世界性的表述。

遷移類型

我們可以在不同尺度上討論遷移流,從大規模的洲際湧流到個人在同一大都市內的遷徙。儘管不同尺度控制空間行為作用的機制始終如一,但是直接影響空間相互作用的原因卻各有不同,對人口格局和文化景觀的影響也有不同。

遷移距離的長短和其對人們生活的干擾程度,無疑會凸顯出對移民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種種差異。住處從市中心向郊區的遷徙,必定改變許多學童和成人的非工作活動空間,但上班族可能依然以該城市——實際上是同一個就業場所——作為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從歐洲到美國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人從農村到城市的大規模遷移,則意味著行為模式全方位的徹底改變。

在全球尺度上,洲際移民的遷移範圍從最早定居的適宜居住的地方到最近亞洲和非洲難民逃往的歐洲和西半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阿根廷、巴西和其他南美國家的人口結構,反映了始自16世紀和17世紀的涓涓細流變為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如洪水般的大規模洲際遷移的過程。此後在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緊隨的戰後時期,2500多萬人永久性地跨國定居,但不全是洲際的遷移。

洲際遷移和地區之間遷移包括跨國的與國內的遷移,最常見的是個人和群體為改善經濟前景或為了逃避困難或危險的環境、軍事、經濟或政治狀況而遷移。隨著包括蘇聯和南斯拉夫在內的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解體,成百萬難民離開本國,這就是此類群體遷徙的例子。1980—2000年,歐洲接受了大約2000萬新移民——其中多為難民,包括20世紀90年代初已經進入西歐的1500萬流動工人(「外來工人」)。21世紀初大約有1.75億人——世界人口的3%——住在他們出生地以外的國家裡。移民已經成為一項世界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首要問題。

遷移有可能是被迫的,也可能是自願的,或者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境況所迫而勉強移居。在被迫或非自願遷移的情況下,重新定居的決定完全是由移民本人以外的人做出的(圖8.16)。從16世紀晚期到19世紀初期,1000萬—1200萬非洲人作為奴隸強行遷往西半球。雖然有近百萬人抵達美國,但一半以上被遣往加勒比海地區,其餘大部分到達中美洲和南美洲。澳大利亞最早的歐洲殖民地為18世紀80年代以後英國人因流放罪犯而在其東南部(新南威爾士)建立的苦役營。較近期的非自願遷移包括數以百萬計的蘇聯人被強行從農村遷往城市,以及20世紀20年代開始從西部地區強行遷往西伯利亞和俄羅斯遠東的勞動營。

圖 8.16 被迫遷移:5個開化的部落。1825—1840年,美國東南部約有10萬印第安人被軍隊趕出故鄉,遷移到密西西比河對岸,即今天俄克拉何馬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到目前為止,印第安人數最多的是南部5個開化的部落:切羅基族、喬克托族、契卡索族、克裡克族和塞米諾爾族。這些定居的、基督教化的、有文化的小農,在被武力驅趕的艱辛旅程——特別是在1837—1838年嚴酷冬季的遷移,被切羅基人稱為「淚水之路」——中經歷苦難和死亡。

從1969年開始,印度尼西亞政府開展了一項咄咄逼人的計劃,即從人口密集的爪哇島向本國其他島嶼和地區移民,這項被稱為「歷史上最大的殖民計劃」使大約800萬印度尼西亞人在非完全自願的情況下重新定居——非自願遷移。據世界難民調查(World Refugee Survey)的資料,2003年因戰爭、政治動亂和壓迫造成的國際難民約為1500萬人——當時地球人口中每415人中就有1人是難民。過去難民主要到歐洲或其他發達地區尋求庇護。近年來人們主要從發展中國家逃往其他發展中地區,難民較多的許多國家也是世界上較窮的國家。1990—2003年,伊朗成為大約240萬阿富汗難民和同樣數量的逃避鎮壓、迫害和戰爭的伊拉克人的東道主。只撒哈拉以南非洲一地,就容留了300多萬難民(圖8.17)。世界範圍內,還有2200萬人「內部轉移」,實際上是其本國內部的難民。他們為了安全或為了生計,離開故里但並未越過國界。

圖 8.17 非洲難民流。近年來政治動亂迫使成百萬非洲人離開家園穿越國界。

資料來源:Redrawn from William B. Wood,「Forced Migration, 」 Th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4, no. 4, Figure 3, p. 619.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4.

不過,遷移運動的主體是自願的,表現出對影響一切空間相互作用決策因素的個人反應。遷徙之所以發生,其根本原因是移民相信,移居目的地帶給他們的機會和生活會比目前狀況好。

遷移動機

遷移決策是一種文化和時間上的變化因素。遊牧民逃避饑饉和非洲薩赫勒 (Sahel)地區不斷蔓延的沙漠,其動機顯然有別於為了得到一個職位而移居到芝加哥的經理人員,有別於為了尋求城市裡工廠的工作而移居城市的阿巴拉契亞居民,也有別於為了尋求陽光和沙灘而移居的退休夫婦。一般來說,自願決定遷移的人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經濟、政治或文化環境,或者舒適宜人的地方。對許多人而言,遷移的理由常常是上述各種因素的結合。

因家境不佳被迫決定遷移的情況被稱為推力因素 (push factor),包括失業、缺少就業機會、過分擁擠和其他各種影響——如貧窮、戰爭和饑饉等。預想中遷移目的地的吸引力被稱為拉力因素 (pull factor),包括被認為存在於新地點的一切有吸引力的屬性——也許是安全和食物,或者是就業機會、良好的氣候、低稅率、更寬敞的住房等。遷移經常是遷移者感覺到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圖8.18)。這是對至關重要的機會和對需求滿足的直覺,而不管這種直覺是否會得到客觀現實的支持。

圖 8.18 美國的移民。雖然出生率和死亡率與人口增長密切相關,但1990—1999年美國人口增長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向西部、西南部和東南部淨移民所致。拉力因素包括就業機會和溫和的氣候,推力因素包括就業機會喪失和嚴酷的氣候。

資料來源: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比起其他任何單個動機,經濟考慮對遷移有著更大的推動力。如果遷移者在原住地面臨不滿意的狀況(比如失業或饑饉),並相信其他地方經濟機會較好,他們就會被移居的想法所吸引。貧窮是巨大的激發因素。世界大約有30%的人口——幾乎有20億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還有許多人是乾旱、洪水和其他自然災害或戰爭和恐怖主義的受害者。發展中國家的鄉村最為貧困,農村地區是世界上最貧窮的7.5億人的家鄉,其中每年有2000萬—3000萬人移居城鎮——許多人是「環境難民」。他們丟棄了被嚴重侵蝕或因地力耗竭而不能再支持他們的土地,加入城市中40%以上失業或不充分就業的本國勞動力大軍,或尋求合法或非法手段進入發達世界更有前途的經濟中。所有這些農村或城市的移居者,都是對相同作用力——貧窮的推動力和察覺到的或預期機會的吸引力——的反應。

逃避國內戰爭與迫害的願望和對新地點自由的追求是遷移的政治動機。美國人都熟知為了尋求宗教與政治自由而移居北美的殖民者的歷史(圖8.19)。美國在近代接受了成千上萬的難民,他們來自不同國家,諸如1956年暴亂後的匈牙利、菲德爾·卡斯特羅接管政權後的古巴,以及南越政權倒台後的越南。1947年,當巴基斯坦和印度作為統治實體而建立的時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大規模橫越印度次大陸是出自宗教原因;20世紀30年代大量猶太人為躲避迫害而離開納粹德國,則是政治原因引起遷移的例子。更近的年代裡,在圖西族人(Tutsis)掌控盧旺達政府後,約100萬胡圖人(Hutus)逃亡到相鄰非洲國家。3 住在波斯尼亞的穆斯林被塞族人趕出其家園,而許多海地人在一次政治危機中因遭受嚴重經濟匱乏的影響而逃往美國。

圖 8.19 早期從德國向美洲移民的主要路線。大多數離開德國的移民是由於受到宗教和政治迫害。他們選擇美國不僅是由於移民受歡迎,還由於美國需要勞動力且又有耕地可資利用。首批移民到達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查爾斯頓和新奧爾良,許多人定居下來。這些移民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宗教、語言和飲食愛好等方面的特色。

遷移通常要牽涉到決策的層次,但也不總是這樣。人們一旦決定移居,而且選定了大體的目的地(例如美國或「陽光地帶」),他們就必須進一步選擇定居的具體地點。在這個尺度上,文化變量可能是重要引力因素。移居者趨向於被語言、宗教、種族或民族背景等方面和他們相近的地區吸引。這種相似性有助於使他們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感到自在,還可能使他們較容易找到工作並融入新文化中。大城市中的唐人街和小意大利證實了文化因素的吸引力,如第7章所述。

另一組誘因可歸納為舒適宜人的環境,即一地特有的別具吸引力或令人愉快的特徵環境。這種環境可能是自然方面的(山地、海洋、氣候等),也可能是文化方面的(例如大城市欣賞藝術和音樂的機會)。這些條件對追求「好生活」的相對富裕的人尤為重要。舒適宜人的環境有助於說明美國所謂的「陽光地帶」對退休人員的吸引力。在英國和法國等國家也觀察到類似的向南方海岸的遷移。

各種動機的重要性因移民的年齡、性別、教育和經濟狀況而異(見「性別與遷移」專欄)。對當代美國而言,移居的理由可歸結為互不排斥的有限幾類:

(1)生活進程改變,例如結婚、生子、離婚或孩子離家等;

(2)職業週期改變,例如大學畢業、得到第一個職位或陞遷、調任或退休等;

(3)因城市開發、建築項目之類造成的被迫或不情願的移居;

(4)鄰里改變,這種改變也許會由於新來的不受歡迎的種族群體、房屋破舊、活動空間中因街道團伙之類引起令人不快的變化;

(5)與個人性格有關的住所變化(慢性流動)。

專欄 8-3 性別與遷移

每個層面上的遷移都涉及性別問題。在一個家族或家庭中,對照看孩子之類的活動做出決定或反應時,女人和男人很可能扮演不同角色。這些差別及其背後的不平等,決定了由誰來做出家庭是否要遷徙、哪個家庭成員要移居和遷往何方的決定。在家族以外,有關女性機動性與自主性的社會準則常常限制了她們移居的能力。

原居住地區和接納地區的經濟狀況也起一定作用。如果接納地區有適合女性的工作,她們就有移居的動機,在必要和有利的情況下,家庭也更可能鼓勵女性移居。例如,東亞和東南亞成千上萬女性移民到中東產油國做服務性工作。

移民對女人和男人的影響也可能不同。移民到一種新經濟或新的社會背景可能影響到家族或家庭內慣常的關係和活動。有些情況下,女性可能仍舊從屬於家中的男人。對倫敦的希臘-塞浦路斯移民女性和荷蘭的土耳其移民女性的一項研究發現,雖然這些女性在新的社會中也有薪酬,但這些新的經濟角色絲毫也沒有影響她們在家庭中的從屬地位。

不過,在其他情況下,移民可能給予女性在家庭中較多的權力。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農村女性移居城市得到就業的機會,並在這個過程中從男人那裡得到獨立的地位。

瞭解性別在移民中作用的關鍵之一是解讀家庭決策的過程。許多研究者把移民看成一種家庭的抉擇或策略,但是有些家庭成員比其他成員有著更大的影響力,而有些成員從移民抉擇中得到更多好處。

多年來,從墨西哥到美國的移民流中男人佔優勢。但女性即使留在墨西哥,仍然對這種移民流起著重要作用。墨西哥女性影響其他家庭成員移民的決定;她們嫁給移居者,從移民中得到利益又為移民提供機會;她們忍受或接受這種移民產生的家庭中的新角色。

20世紀80年代,墨西哥女性移民美國的數量日益增加。墨西哥的經濟危機和美國適合女性工作的職位增多——尤其是工廠、家政服務和服務行業的職位,改變了個人移民決定的背景。今天,女性常常是家庭移居或重新定居的發起者。

墨西哥女性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移民網絡,這是向美國移民和重新定居成功的關鍵。這些網絡向移民提供有關工作和住地的信息,使許多墨西哥女性能夠獨立做出移民的決定。

在美國的移民社區裡,女性常常是與社會機構服務和與其他移民聯繫的關鍵。因此,女性在墨西哥移民定居和融入新社會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Nancy E. Riley, 「Gender, Power, and Population Change,」 Population Bulletin, Vol. 52, No. 1, May 1997, pp. 32 -33. Copyright (c) 1997 by the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Inc.

有些人頻頻遷徙並沒有明確的原因,反之,有些人則永遠定居在一個社區,叫作固守者(stayer)。當然,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由於對移居的限制和住房嚴重短缺,另有一套影響遷徙的因素。所謂「移居」(emigration),是從某人的國家或地區移居到其他國家或地區。

造成人口流動的因素因時而異。但是,在大多數社會中,有一個年齡組最容易流動:剛成年的青年人(圖8.20)。他們是社會上正在開創事業、開始做出就業與住所決定的一群人。他們在所有成年人中所負的責任最小,因此,他們不像較年長的人那樣強烈地依附於家庭和公共機構。自願遷移人口大多數由這些年輕人組成,他們飽受本地缺乏就業機會之苦,很容易利用其他地方的機會。

圖 8.20 和1999年相比較,2000年5歲以上人口擁有不同住所的百分比。美國剛成年的年輕人的數字在短距離和長距離移居方面均最為顯著,機動性與年齡相關的格局並不隨時間而改變。採樣年份的數據表明,33%的人在十幾歲的時候移居,而65歲及以上的移居者低於5%。移居以短距離為主;1999年3月至2000年3月,美國4300萬移居者中56%移居本縣,另有20%移居本州的其他縣。大約2/3的縣內(機動性)移居原因與住房有關,長距離移居(移民)可能與工作有關。

資料來源:U.S. Bureau of the Census.

地方效用 (place utility)的概念幫助我們理解潛在自願遷移的決策過程。地方效用就是個人賦予某個居住地的價值。移居的決定是可能移居的人對目前住地同他們略有所知或所期望的其他地點進行評價——領悟——的反映。個人可能因為適應目前住地的情況而決定不移居。

在評價地方效用的時候,決策者不僅要考慮對目前區位已認識到的價值,而且要考慮每個潛在目的地所期望的地方效用。這種評價和個人的期望水平——個人設想自己的成就或雄心的水平——相匹配。這些期望傾向於調整到個人認為可以達到的程度。如果某人滿足於目前的狀況,他就不會進行調查。反之,如果某人不滿足於家鄉的區位,他就會把地方效用指向每個潛在的新地點。地方效用是基於不同地點過去或可望未來的回報的。由於個人不熟悉新地點的情況,他們所得到有關這些新地點的信息就起著替代個人住地體驗的作用。決策者除了收集有關新址的信息以外別無良策,當然,在收集信息和解讀信息兩方面都可能有差錯。

潛在移民的目標是使不確定性降到最低。除非能夠充分降低不確定性,否則大多數決策者會選擇不遷移或者推遲做出遷移的決定。移民可能通過一系列過渡性階段或倣傚前人榜樣達到遷移的目的。逐步遷移 (step migration)包括地點的過渡,例如,從農村到中心城市居住可以通過一系列不甚極端地點的過渡——從農莊遷到小城市,再到市郊,最後遷移到中心大城市。鏈式遷移 (chain migration)指移居者是從共同源地向選定目的地定居的移民流中的一分子。第二批和隨後的移民跟隨已經在新區定居的先遣移民,他們來自同一家鄉而且常常是親戚或朋友。這些人為合法移民建立公共設施和私人服務,為無合法文件的或非法的移民建立非正式的服務網絡,而這些又促成連鎖移民流的持續或擴大。其直接後果是在許多國家的大城市和農村地區形成了一些異族的和國外出生者的飛地。

有時鏈式遷移用以特指某種職業以及某些族群。例如,據傳印度北方新德里幾乎所有報販都來自印度南方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中一個很小的地區。新德里多數建築工人不是來自印度東部的奧裡薩邦(Orissa)就是來自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Rajasthan),而出租車司機多來自旁遮普地區。一個由大約250個來自幾百千米以外小城的相關家庭組成的網絡主宰著印度孟買的寶石貿易。

美國也有單個族群主宰某種行業的相似情況。這些種族生態位行業(ethnic niche business)包括韓國人的水果店和希臘人的小餐館,此外還有很多類似例子。越南女性移民控制了美甲行業,占從事這種職業的女性人數的一半以上。大部分來自菲律賓的女性移民充當護士——尤其是在紐約。紐約市和郊區大約30%的菲律賓女性從事護士或其他保健工作,這種現象是由美國醫院對她們積極招聘,以及移民局使護士容易得到簽證和獲得永久居留身份的綠卡導致的。主要來自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移民擁有美國1/3以上的旅館,其中大多數屬於中檔或低檔經濟型旅館4 ,如假日酒店(Holiday Inn)、戴斯酒店(Days Inn)和華美達(Ramada)等。

潛在移民做出移民最終決定的另一個目的,是避免人身危險和經濟上無利可圖的結局。因此,地方效用評價不僅需要對意識到的新地點的拉力因素進行評估,而且還要估計到移民在新地點可能經受的經濟和社會接納方面存在的負面因素。此類觀察結果的一個例子是近30年來從加勒比海地區、墨西哥和中美洲合法或非法移民到美國的大量年輕人(圖8.21)。

(a)

(b)

圖 8.21 (a)逃避邊境巡邏的墨西哥非法移民。(b)亞利桑那州無證移民的比率。亞利桑那地區和鄰近墨西哥各州的歷史性聯繫可追溯到19世紀初。這條邊界在許多方面穿過一個文化區。請注意距離在做出移民美國的決定時所起的重要作用,過半移民來自墨西哥和美國鄰近的四個州:索諾拉(Sonora)、錫那羅亞(Sinaloa)、杜蘭戈(Durango)和奇瓦瓦(Chihuahua)。

資料來源:(a) c AP / Wide World Photos; (b) Redrawn from John P. Harner,「Continuity Amidst Change,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7, No. 4, Fig. 2, p. 403. Copyright 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5.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Blackwell Publishers.

這些剛成年的青年面臨家鄉的貧困,認為本國地方效用極其有限。然而,他們對空間探尋的能力既受制於缺乏金錢,又受制於在其出生地別無出路。他們懷著到美國工作的願望和對成功——也許是財富——的渴望,從親朋那裡獲知北方鄰國的工作機會,雖然可能報酬不高。成百上千的年輕移民立刻把地方效用高的、也許是臨時的(可能5年或10年)定居地選在美國。許多人知道如果他們企圖非法進入美國要冒險,但即便是合法移民也面臨著種種法律約束,這些法律的本意就是降低美國對移民的吸引力(見「破碎的邊界」專欄)。那些認為值得冒風險而來的人表明,他們認為新地點的地方效用高於原住地。

20世紀,幾乎所有國家都經歷過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運動,延續著18世紀和19世紀發達國家工業革命從農村到城市移民的模式。移民的數目大概相應於人們察覺到的城市就業機會,以及鄉村地區所缺乏的地方效用的數量。當然,人的感覺並不一定符合現實。發展中國家貧困農村人口的迅速增加,對鄉村地區土地、燃料和水資源都施加了日益增大和無法支撐的壓力。無地和飢餓,加上日益衰退的資源導致競爭加劇,推動了鄉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結果,雖然發達國家城市增長率在下降,但發展中的世界城市化持續加速,這一點在第11章將予以更全面的討論。

地理學&公共政策 破碎的邊界

移民可以合法——持有護照、簽證、工作許可證或其他授權文件——或者非法進入一個國家。有些外僑只是臨時性地進入一個國家(例如以學生或旅遊者身份),但會在法定離境日期過後滯留。另有些要求政治避難的人實際上是為尋求經濟機會。近年來美國反對非法居留的趨勢日益高漲。

雖然無法確定非法居留美國的精確人數——這個數字每日不同,但是大多數權威人士估計其總數在1000萬—1200萬之間。其中55%—60%來自墨西哥,還有20%—25%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他們一旦進入美國,就會尋找農業、屠宰業、建築業、旅館業和餐飲業等方面的工作。許多人在私人住所裡充當女傭、保姆和園丁。雖然大多數非法外僑——亦稱為無證工人——從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和得克薩斯州進入美國並大多留在這些州里,但部分人會到能找到工作的其他地方。許多人不僅融入了洛杉磯、埃爾帕索(El Paso)和休斯敦等地的移民社區中,而且還融入了芝加哥、邁阿密和紐約等地。艾奧瓦州和北卡羅來納州也有一些增長迅速的非法移民族群。

對非法僑民數量的關切反映在近年來美國採取的許多行動上。

  • 自從2001年9月11日世界貿易中心和五角大樓遭到攻擊以來,對安全的擔心已導致對簽證申請者背景審查更嚴格、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限制更多、移民局對僑民的住所報告和簽證期限執行得更嚴格,以及邊境控制更嚴格等。

  • 為阻止非法穿越美國-墨西哥邊界而正在做出的更大努力:在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亞利桑那州諾加利斯(Nogales)和加利福尼亞州聖伊西德羅(San Ysidro)修建鐵圍欄,並增加邊境巡邏隊人數。除了巡邏車輛外,還使用直升飛機、被稱為「雄蜂」的無人駕駛飛機、夜視照相機和隱蔽的電子監控傳感器。2005年春天在亞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亞州部分地區出現了自稱為「一分鐘人」(Minutemen)的志願民兵邊境巡邏小組,就像一位義務警員所說的那樣,「墨西哥40年來從我們南部邊界入侵,保衛我們的國家不再遭受此事」。

  • 由於應付非法移民的負擔落到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頭上,4個州(佛羅里達、得克薩斯、亞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亞)向聯邦政府提出請求,要求退還他們因非法移民所耗費的費用。同樣的,由與墨西哥毗鄰的美國24個縣的代表組成的「美墨邊境縣聯盟」(U.S.-Mexico Border Counties Coalition),也正在請求聯邦政府退還地方當局為非法外僑法律和醫療服務所支付的費用。這些服務包括對移民的拘留、訴訟和辯護,緊急醫療,救護車服務,乃至每年試圖穿越邊界的上百死亡者的屍檢和埋葬費等。

  • 大量未經認可的移民強加於納稅人的財政負擔,使學校和公共醫療衛生機構變得擁擠不堪,並造成合法居民所得到的服務減少,有兩個州——加利福尼亞和亞利桑那——的選民出於對這些問題的關切,贊成拒絕為非法僑民提供某些服務的提案。其中第一個是加利福尼亞州第187號提案,該提案禁止非法移民及其家庭進入學校,享受社會服務和非急診的衛生保健。這種措施還要求州和地方機構向移民局和該州某些官員報告可疑非法移民的數目。法院取消了第187號提案,宣佈其大多數條款違反憲法,使這些措施未得以施行。2004年亞利桑那州選民通過了第200號提案,該提案拒絕對非法移民提供某些公共利益。雖然該提案並不阻斷聯邦授權的服務項目——諸如教育或急救等,但提案要求州和地方政府查證每一個申請其他公共利益的人的身份及其是否符合申請條件,還要求人們登記參加選舉以出示其作為公民的證據。未能向移民當局通報非法移民而尋求利益的政府工作人員將面臨罰款和監禁。

成百萬非法居民設法利用1984年和2000年政府頒布的特赦令使自己合法化。布什總統在2005年的國情咨文演說中要求制定一項使現有成百萬無證工人合法化的計劃。他宣稱:「我們不應滿足於旨在法辦一心想養家餬口而努力工作的人的那些法律……現在是制定一項移民政策的時候了,讓那些臨時性外來工擔任美國人不願幹的工作。」在總統建議下,非法移民——「外來工」——將得到長達6年的在美國工作的身份證明,此後他們必須回國。在工作期間他們可以回國而不必擔心重返美國被拒絕。有些評論家稱布什先生的計劃會鼓勵更多非法移民,而且認為移居者在美國住了6年之後會自願回國是不現實的。他們質疑,由誰來識別和負責驅逐數百萬超期移民出境?他們還指出移居者在美國生的孩子會獲得在美國居留的權利。

思考題

  1. 你認為吸引移民穿越邊界的「磁鐵」是什麼:工作還是利益?拒絕服務是否會降低美國的地方效用並因此減少非法移民,或者只要美國和拉丁美洲國家的收入差距依然巨大移民就將持續下去?

  2. 加利福尼亞州增加非法越境的難度並未減少向北方遷徙的移民數量,只不過把帶領移民越境的蛇頭5 推向亞利桑那州,現在該州通過蛇頭入境的移民佔全部非法入境者的30%—40%。有些人相信足智多謀的移民總有辦法穿越邊界。正如一位觀察家所指出的:「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河裡那樣——河水立刻就把它吞沒了。」你認為有什麼辦法能封鎖美國與墨西哥之間全長3200千米的邊界嗎?

  3. 對布什總統的議案,持自由論觀點的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主張,當不存在遷移屏障,即流動工人可以隨意出入境的時候,就會出現循環式遷移(circular migration)。該研究所引用了波多黎各的例子:移居大陸的許多人只不過暫住幾年,現在該島向外移民的情況已經很少。另一方面,「臨時工計劃」鼓勵移民偕同全家移居北方,而那些業已進入美國的人會永遠留下來,因為穿越邊界的費用越來越高昂且越來越危險。如果你是一位國會議員,你是否贊同創建一項「臨時工計劃」?為什麼?

  4. 幾乎無人否認美國企業得益於由移民提供的廉價而可靠的勞動力。有些企業——如沃爾瑪就是依靠僱傭無證合約者充任美國人不願幹的工作。這些公司聲稱他們不是移民官,不能指望他們核查僱傭證書的合法性。有意僱傭無證工人是一種犯罪行為,政府是否應強化對僱傭非法移民行為的處罰並加強執法?

  5. 你是否認為聯邦政府有義務返還州和地方政府為無證移民在教育、醫療保健、監禁和其他法律服務方面所支付的全部或部分費用?為什麼?

  6. 美國是否應要求公民持有本國身份證並出示給檢查的官員?如果是這樣,所有看起來像在外國出生的人是否會覺得他們必須隨時攜帶公民身份的證明?

c AP/Wide World Photos

遷移屏障

與遷移誘因相並行的是對遷移的種種阻礙或屏障。這些因素有助於說明這樣的事實:即使家鄉境況不佳而且知道他鄉較好,但許多人仍不認為移居更可取。移民決定取決於人們對其他地區機遇的認識。對他鄉機遇知之不多的人移居的可能性,比那些掌握較多信息的人小。其他阻礙因素還有地理特點、移民費用、與原活動空間的個人和組織的聯繫,以及政府管控等。

出行的天然屏障包括海洋、山脈、沼澤、荒漠和其他自然形態。史前時代,天然屏障對遷移的制約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因此,更新世覆蓋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冰蓋擴張對人類的遷移和定居都是一種屏障。直到最近400年,天然屏障對移動的限制可能才變得無足輕重。始自公元1500年、使「地理大發現」成為可能的各種進步,以及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展,使人們更容易實現對空間的征服。隨著工業化的到來,交通狀況得到改善,旅行變得更迅速、更容易、費用更低廉。即使這樣,如同僅僅一個半世紀之前驛馬騎手所經歷的情況所表明的那樣,旅行可能是艱辛的,而且今天世界上有些地方的情況依然如此。

移民的經濟屏障包括旅行費用和在他鄉建立住所的費用兩方面。維持與留在原住地親朋的聯繫所需的額外費用,常常也是和費用有關的因素。所有這些費用通常都隨著旅行距離而增加,而且對窮人來說,這是一個更重要的屏障。許多獨自移民到美國的男子是已婚的,賺到足夠的錢後寄給家人前來團聚。這種現象在從加勒比海地區到美國的移民和已定居在北歐和西歐國家的土耳其人、南斯拉夫人和西印度群島人中間仍很普遍。費用因素制約著長距離遷移,但是原住地當前境況與所知目的地機遇的差異越大,就有越多人願意為移居支付這筆費用。對很多人來說——尤其是對年長者而言,這種差異必須非常大才能使移民成行。

文化因素也是造成放棄移民的因素。家庭、宗教、種族和社會的種種關係不服從「機遇差異原理」(principle of differential opportunities)。許多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移居,除非境況極端窘迫。對變革的擔心和人的惰性——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朝難——可能大到這樣的程度,以至於人們在考慮移居的時候除了反對別無他途。對自己的國家、文化群體、鄰里或家庭的依賴可能強烈到可以補償家鄉的種種不利條件。回歸的移民可能使潛在的移民相信,他鄉的機會事實上也不見得更好,或者即使好一些,也不值得因此而加入到一種外國文化中,或是犧牲自己的住宅和家庭。

對移民出入境的限制構成了遷移的政治屏障。許多國家政府不贊成進出其邊界的活動並限制本國人向外移民。這些限制可能使潛在移民無法離開,當然也限制著向外移民人口的數量。另一方面,苦於勞動力過剩的國家則常常鼓勵移民。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進入美國的大量移民是他們察覺到經濟收益機會遠高於本國的例證。許多歐洲國家人口過多,而且其政治與經濟制度有時遏制了國內的經濟機會,而那時美國企業家需要這些盼望到資源豐富但未被充分開發的地區去賺錢的人。

最發達的國家人均收入較高,或者被認為較高,一般是國際移民最理想的目的地。這些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和德國——為了保護自己避免不可阻擋的移民流,制定了限制性的移民政策。除了有移民數量的絕對份額外(通常按來源國分類),還可能強加一些其他必要條件,諸如工作許可證或被認可的社團的贊助等。

遷移模式

有幾個地理學概念與遷移模式有關。第一個是移民場 (migration field),即遷入和遷出移民模式佔優勢的一個或幾個地區。對任何地方,其遷入移民的源地和遷出移民的目的地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定。可以預期,源地附近的地區是構成移民場的最大部分(圖8.22)。但是,相距遙遠的地方——尤其是大城市,也可能是重要的移民場。移民場的這些特性是向較大地方等級運動的函數,而如此眾多的人居住在大都市地區的事實,可能使人認為國內大多數地區都有移民遷入和遷出。

圖 8.22 1980年佛羅里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移民場。(a)就佛羅里達州而言,相鄰南方各州接受大多數遷出移民,但是遷入移民——尤其是退休人員,多來自美國東部。(b)就加利福尼亞州而言,遷出移民的地區是西部各州。遷入移民的源地包括西部和人口密集的東北部各州。

資料來源:From Kavita Pandit,「Differentiating between Subsystems and Typologies in the Analysis of Migration Regions,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6, No. 3, Figs. 5 & 6, pp. 342 -343.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4.

移民場並非完全與前面「擴散與新發明」一節的概念相吻合。如圖8.23所示,有些移民場顯示出一種獨特的渠道化移民流模式。這些渠道聯繫著社會和經濟上因過去的移民模式、經貿利益或其他親密關係而相互依賴的地區。結果,沿著這些渠道運動的移民流大於其他遷移模式的移民流。從前美國黑人從南方到北方的遷移、斯堪的納維亞人向明尼蘇達和威斯康星的遷移、墨西哥人向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和新墨西哥等邊境各州的遷移,以及退休人員向佛羅里達和亞利桑那的遷移就是渠道化遷移 (channelized migration)的例子。

圖 8.23 從南部鄉村向中西部中等城市的渠道化遷移流。距離不一定是流動方向的主要決定因素。南部農村地區可能通過親朋與中西部某個目的地發生聯繫。

資料來源:Redrawn by permission from 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C. C. Roseman, Vol. 3, p. 142. Copyright 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Blackwell Publishers.

當然,並非所有移民都永久停留在第一個目的地。1900—1980年間進入美國的大約8000萬移民中,約有1000萬人返回故里或遷移到另一國。對加拿大移民的估算表明,每100名移民中也許有40人最終會離去,到澳大利亞的移民也有大約25%最終會永久離去。因此,遷出移民流的必然結果是回歸遷移 (return migration)或逆向遷移 (counter migration),即移民們向原先遷出的地方回遷(圖8.24)。

圖 8.24 從南斯拉夫移居德國後想要回歸故里的移民。隨著在德國居留時間的增加,有意回歸的人數比例下降,但是即使在國外居住10年以後,還是有一半以上的人願意回國。

資料來源:Redrawn from B. Waldorf,「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Return Migration Intentions, 」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7, no. 2, Fig. 2, p. 132.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5.

在美國境內,回歸遷移——遷回自己出生的州——約佔全部國內遷移的20%。不過這個數字在各州之間變化很大。例如目前遷入西弗吉尼亞州的人有1/3以上是回歸者,那些遷入賓夕法尼亞州、亞拉巴馬州、艾奧瓦州和其他少數幾個州的人中,25%以上也屬於這種移民。像新罕布什爾州、馬里蘭州、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懷俄明州、阿拉斯加州等差異很大的州則名列回歸者少於10%的州之中。訪談結果表明,被認為有吸引力的州吸引大量新移民,而在移民流中回歸者比例高的那些州,除了原先的居民外,其他人都認為那裡不是理想的目的地。

如果移居的自由不受限制,全部移民中有多達25%的人回歸其源地就不足為奇了。移民不成功有時是因為人們無法適應新環境,更常見的情況是移居時基於誤傳的印象對目的地做出錯誤期望。道聽途說、第二手信息或虛假信息,以及人們自己的誇張是造成錯誤移民決策的原因。雖然移民回歸常常表明他們未能適應新環境,但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帶回該地區的負面信息。這通常意味著遷移渠道的加強,因為不成功的移居者與有意移居者之間的交流有著別樣的含義和理解。

除了渠道化以外,大城市的影響造成移民場對距離衰減模式的偏離。逐級遷移 (hierarchical migration)的概念有助於理解移民場的性質。上文談及信息傳播有時遵從分等級的規律——即級別最高的城市向級別較低的城市逐級傳播。從某種意義上說,逐級遷移是對流動的一種響應。對國內移居者而言,其趨勢是向上遷往較高的等級,從小地方遷往較大的地方。在向上遷移的過程中可以跳越一些等級,在總體經濟下滑的情況下才考慮向下面的等級移動。大城市郊區被認為是大都市地區的一部分,因此從市鎮向大城市郊區遷移是向較高等級移動。我們可以從這個等級模式想像從城市和大都市地區向下流向小地方的信息,以及從農村向上流向城市地區的移民流。

8.9 全球化

我們已經看到通訊費用如何影響地方之間空間相互作用及其影響程度。過去20年間,我們見證了互聯網的發展並從相對低廉的交通費用中獲益。日益增長的計算機化交易使從國外購物和出國旅行簡單易行。這個時期內,降低貿易壁壘和向國外投資與置業風靡全球。歐盟就是一個佐證。它的貨幣歐元使得用單一貨幣進行金融交易成為可能,就像美國的情況一樣。計算機技術使投資者可以在國外證券交易所購買股票,或者購買在世界各地設有總部的公司的共有基金。新技術造就了一個讓人們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加相互依存的全球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