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從馬拉松到滑鐵盧:改變世界歷史的十五大戰役 > 公元1709年 波爾塔瓦戰役 >

公元1709年 波爾塔瓦戰役

17世紀末,俄國沙皇彼得大帝進行了全面學習西方的改革,建立起了近代工業和強大的軍隊,為了打通波羅的海的貿易出海口,而與當時稱霸北歐的強國瑞典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北方戰爭」。1708年秋,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統率瑞典大軍,孤軍深入俄羅斯腹地,在烏克蘭冬季作戰中失利,隨後揮師南下,於次年4月包圍戰略要地波爾塔瓦,企圖在那裡補充給養,並打開向哈爾科夫、別爾戈羅德進攻的道路,繼而進軍莫斯科。7月1日,彼得大帝親率俄軍主力西渡沃爾斯克拉河,6日逼近波爾塔瓦城外。這一仗,將決定新興的俄羅斯帝國的生死存亡……

波爾塔瓦那個令人恐怖的日子,

當好運離開了高貴的瑞典人,

在一支慘遭屠戮的大軍周圍,

也就不再有搏殺,不再有流血,

戰爭的力量和運氣,

已經傳遞給了凱歌高奏的沙皇。

—拜倫

拿破侖在聖海倫娜的時候曾經預言,要不了多久,整個歐洲要麼是哥薩克人的,要麼就是共和黨人的。4年之前,這二者當中最有可能實現的是後者。但1848年爆發的民主運動,在1849年遭到了堅決的鎮壓。獨裁統治者的絕對權威,以及戒嚴令所帶來的萬馬齊喑,如今成了歐洲大陸各國首都的主要特徵。不久前,這些地方還只有群眾的意志,而不知君權為何物,民主黨人曾經那樣大聲地、那樣強烈地呼喚他們神聖的造反權利。導致這次倒退的原因頗多,不過其中最有效、最持久的,還是俄羅斯的影響力和俄國軍隊。如今的俄羅斯,既是自認的、也是公認的君主制擁護者,反對民主政治;是既定權威(不管是怎麼獲得的)的擁護者,反對任何革命和變革(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是欺凌弱小鄰國的帝國霸權的擁護者,反對所有政治自主的主張,反對所有民族獨立的鬥爭。俄羅斯,已經征服了英勇的匈牙利人,而在名義上已經被她征服的奧地利人,如今也是臣屬者之一。有謠言說,俄羅斯正在制訂新的征服計劃,且不管這些謠言是有根還是無據,可以肯定的是,近來的一系列事件,必定極大地增強了俄羅斯帝國的實力,即使在從前,這也一直是整個西歐有根有據地深表憂慮的一個對象。

12年前就有人確切地說過:「俄羅斯最近64年中所獲得的,無論在範圍上還是在價值上,都與這之前俄羅斯帝國的整個歐洲部分不相上下。她從瑞典得到的超過古代瑞典王國的遺存;她從波蘭得到的領土,和整個奧地利帝國一樣大;她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搶奪來的領土,與普魯士帝國除萊茵河流域各省之外的領土面積大致相當;她從土耳其的亞洲部分所得到的領土,在範圍上,相當於所有的德意志小州、普魯士的萊茵河各省、比利時以及荷蘭加在一起的總和;她所征服的波斯鄉村,與英格蘭的領土大小差不多;她在韃靼地區所得到的領土,面積相當於土耳其的歐洲部分、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這64年中,其國境線向維也納、柏林、德累斯頓、慕尼黑和巴黎的方向前進了850英里;向君士坦丁堡的方向接近了450英里;她將波蘭的首都據為己有;她一路向前,距離瑞典的首都只有幾英里,而彼得大帝登上皇位的時候,這段距離是300英里。打那以後,俄國向印度的方向擴張了約1000英里,向波斯首都的方向也擴張了1000英里。」(1)

這就是那個時期俄羅斯擴張的情況。最近幾年的一系列事件,通過不斷削弱、不斷分裂其所有的歐洲鄰國,無限增大了俄羅斯帝國對所有其他大陸強國的相對優勢。

6000萬以上的人口,所有人都絕對服從一個統治大腦的衝動;650萬平方英里的遼闊領土;80萬常備兵力;穿梭於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強大艦隊;一大群機智老練的外交使節被派往各個宮廷、各個部落;意想不到的成功所創造出來的自信,以及漫長豐富的閱歷所培養起來的睿智。有了這些,俄羅斯如今用一隻全副武裝的右手緊緊抓住了歐洲政治那錯綜複雜的操縱繩,以那個時代行動仲裁者的姿態發號施令。而這,距離俄羅斯第一次被當作現代歐洲歷史舞台上一名正式演員而獲得承認的時間,才剛剛過去150年——波爾塔瓦(2)戰役之前,俄羅斯在這個舞台上連個跑龍套的都算不上。查理五世和他偉大的競爭對手們—伊麗莎白女王及西班牙的腓力國王,蘇利、黎塞留、克倫威爾、德威特、奧蘭治的威廉等等17、18世紀卓冠群倫的領袖人物,他們想到俄國沙皇的時間,不會比我們今天想起廷巴克圖國王的時間更多。而在今天的英國外交部經常舉行的內閣會議上,如果有哪位英國政治家的頭腦裡不把俄羅斯放到首要的位置,那是很值得懷疑的。

不過,雖然俄羅斯就這樣長期以來一直被深埋在她浩瀚無垠的積雪中不為人知,但另外有一個北方強國,其在歐洲重大爭端中的影響力,卻是舉世公認的,歐洲一些主要國家中,那些最大膽的首領和最能幹的議員,都小心翼翼地向她大獻慇勤。這個國家就是瑞典。俄羅斯就是在瑞典頹敗的廢墟上崛起的。不過,直到我們眼下就要討論的這場生死攸關的戰役爆發,俄羅斯才最後確立了對這位半野蠻鄰居的絕對優勢。

古斯塔夫·阿道夫在陣前

早在1542年,法國就試圖和瑞典結成聯盟,以對付查理五世。古斯塔夫·阿道夫(3)這個名字,其本身就足以讓我們想起:在那場為宗教自由而展開的偉大鬥爭中(德國為此充當了30年的競技場),正是瑞典,拯救了新教徒正在衰落的理想;也正是瑞典,口授了那份《威斯特發裡亞和約》,從而重建了歐洲的國家體系。

「北方雄獅」憑著他的英勇無畏,將瑞典帶上了令人驕傲的卓越巔峰,卻因為查理十二世在波爾塔瓦的失敗,而轉瞬間墮入永劫不復的深淵。瑞典在法國革命戰爭期間為擔當歐洲政治的領袖角色而作出的種種努力,眨眼間全部付諸東流,險些成為笑柄。但那個王杖被克裡斯蒂娜(4)所繼承、其聯盟受到克倫威爾高度評價的瑞典,是一個完全不同於現代瑞典的強國。芬蘭、英格裡亞、利沃尼亞、愛沙尼亞、卡列利亞等波羅的海東岸地區,當時都是瑞典的行省;對波美拉尼亞、呂根島和不來梅的佔有,使得她成為日耳曼帝國的重要一員。這些領土如今全都被人搶走了,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成了其競爭對手的力量的主要來源。假如瑞典能夠收復這些失地,能夠重建1648年的瑞典,我們的北方就會有一個一流的斯堪的納維亞強國,完全能勝任維持這一地區的勢力均衡,從而阻止俄羅斯的前進。的確,如果不是瑞典衰落了的話,俄羅斯的力量絕不會變得讓整個歐洲望而生畏。

因此,俄羅斯在波爾塔瓦所取得的決定性勝利,對整個世界而言至關重要,其原因,既在於它所顛覆的那些東西,也在於它所建立的那些東西。其所以能引起人們更深遠的關注,乃是因為它不僅僅是兩國爭鋒的轉折點,而且也是兩個偉大的人類種族之間的一場力量考驗。我們要記住:瑞典人像英格蘭人、荷蘭人一樣,同屬日耳曼民族,而俄羅斯人則是斯拉夫民族。斯拉夫血統的各民族,長期以來佔據著歐洲維斯圖拉河(5)以東的大部分地區,維斯圖拉河以西的波希米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達爾馬提亞等重要地區的居民,也都是斯拉夫人。波爾塔瓦戰役之前,在他們與相鄰的日耳曼種族之間那些漫長繁複的衝突中,日耳曼人幾乎一直保持著優勢。在彼得大帝戰勝瑞典國王之前,沒有哪個斯拉夫國家在歷史上扮演過什麼像樣的角色,只有波蘭是個唯一而重要的例外。打那以後,俄羅斯的所作所為,我們都知道,也都感覺得到。那些深切關注人類歷史命運的最聰明、最優秀的人都相信,歐洲人口中的斯拉夫因素,至今還只不過是部分地展示了他們的力量,在其他民族耗盡了他們的創造活力、完成了他們額定的豐功偉績的時候,斯拉夫民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敘述斯拉夫人所擁有的優勢,將是世界歷史的保留篇章。

我們這樣把俄羅斯對瑞典的這場重大勝利視為斯拉夫人對日耳曼人的勝利,這既非人種學的迂腐之見,也不是純理論的奇思妙想。俄羅斯是一個斯拉夫帝國,這個事實,在當今有著極大的現實影響。奧地利帝國的半數居民是斯拉夫人。土耳其歐洲部分的絕大部分人口是斯拉夫人。西裡西亞、波茲南以及普魯士領土上的其他地區,也主要是斯拉夫人。最近幾年中,把所有斯拉夫人融合成一個統一的斯拉夫大帝國的強烈熱情,一直在這些國家蓬勃生長。我們或許可以嘲笑這種熱情所遵循的原則,然而它卻絲毫也不缺乏真誠和積極,而俄羅斯,作為斯拉夫民族的領袖和捍衛者,很清楚地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

查理十二世

彼得大帝

一個奇怪的事實是,俄羅斯這個名字的得來,要歸功於1000年前一夥征服她的瑞典侵略者。他們很快融入了斯拉夫人口當中,他們身上的瑞典人性格的蛛絲馬跡,早在查理十二世(6)入侵俄羅斯之前,就已經消失了好幾百年。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是韃靼人的受害者和奴隸,許多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她被波蘭所征服。的確,如果不考慮一些早期的俄羅斯首領對拜占庭帝國的遠征,不考慮伊凡大帝的統治時期,那麼,彼得大帝之前的俄羅斯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漫長的苦難史和衰落史。

但是,不管俄羅斯從瑞典人、韃靼人和波蘭人那裡受到過多少民族傷害,在她強大的150年裡,無疑也進行了10倍於此的報復。在這個時期的一開始,俄羅斯迅速完成了從被捕食者到捕食者、從被征服者到征服者的角色轉換,其速度之快,在各民族的歷史上,幾乎無人可望其項背。這全是一位統治者的功勞。他本人沒有受過教育,卻在數以百萬野蠻人當中鼓勵、促進科學和文藝;他給他們帶來了艦隊、貿易、藝術和武器;在波爾塔瓦,他教會了他們如何面對從前不可戰勝的瑞典人,如何打敗他們;從那時起,他使得英勇頑強和絕對服從成了俄羅斯軍人的顯著特徵,在他之前,這些人還只不過是一群混亂無序、優柔寡斷的烏合之眾。

馬其頓的腓力國王,在事業生涯上與這位偉大的俄國沙皇頗為類似。不過也有很重要的差異。腓力國王年輕時在南部希臘接受過最好的教育,跟隨那個年代最有才華的哲學家和將軍們,學習了關於和平與戰爭的所有問題。而彼得大帝,則是在粗蠻未開化的人中間、在野蠻無知的狀態中被養育成人。成年以後,他遠離宮廷裡驕奢淫逸的誘惑,到國外尋求知識,以此彌補自己的不足。在荷蘭和英格蘭,他像個普通工匠一樣,用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這樣,他在回國以後就可以教導他的臣民,如何才能擁有輪船、貿易和文明。他的英雄主義情懷,要勝過我們所知的那位馬其頓國王身上的任何東西。但是,腓力統一了長期分裂的馬其頓帝國;他讓一個被文明的鄰國所嘲弄的民族迅速崛起,成了它們恐懼的對象;他組織起了一支勇敢頑強、紀律嚴明的軍隊,取代了混亂渙散的民兵組織;他創建了一支海上力量;他利用自己系統化的才能擁有並改進了港口和兵工廠;在逆境中,他堅忍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目標;他擁有非凡的個人勇氣(即便他偏愛那些粗鄙的消遣和享樂)。所有這一切,都區別於那位俄羅斯帝國締造者的典型特徵。然而,要正確評價這位古代英雄,我們應該補充下面一點:那種嚴重扭曲了彼得大帝性格的野蠻殘忍,在腓力的經歷中找不到任何例子。

要思考瑞典大軍兵敗波爾塔瓦所帶來的影響,要推測如果侵略者獲勝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我們不僅要記住彼得大帝在締造俄羅斯時所處的悲慘境遇(相對於現在的強盛而言),而且要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波爾塔瓦戰役打響的那個時期,他的改革尚未完成,新的制度建構尚不成熟。他砸碎了舊的俄羅斯,而新的俄羅斯尚在萌芽狀態。假如他在波爾塔瓦被徹底打垮,那麼,他龐大的計劃將隨他一起被埋葬。用伏爾泰的話說:「這個世界上最遼闊的帝國,將重新陷入混亂無序的深淵。」正是這樣一個事實,使得查理十二世的潰敗成為俄羅斯命運的生死關頭。俄羅斯在一個世紀之後因為拿破侖的入侵而面臨的威脅,事實上遠不及查理十二世進攻她的時候那麼危險,雖然那位法國皇帝作為一個軍事天才,遠非瑞典國王所能望其項背。而且,與皇帝陛下所率領的那支大軍比較起來,查理的軍隊幾乎不足掛齒。但是,正如當拿破侖決定對沙俄帝國發動那場損失慘重的遠征的時候富歇在極力勸阻時所警告的那樣,1812年時的俄羅斯與1709年時的俄羅斯已經大不相同,其間的差距,比查理十二世和拿破侖之間的力量懸殊還要大。

彼得大帝很明智地廢除了舊式的帝國正規軍,並按照一份從外國學來的新方案,招募了用以取代舊式軍隊的武裝力量,不過在瑞典入侵之前,這支新軍還沒有拿出任何證據,證明他們可以依靠。在無數次與瑞典人的遭遇戰中,彼得大帝的士兵,即使在那些處於數量劣勢的敵軍面前,也總是像綿羊一樣望風而逃。彼得大帝所引入的那些一意孤行的改革,也在社會各階層中招致了強烈的不滿,因為其中許多改革措施與他的臣民們所一貫抱持的民族偏見相衝突。一番勝利和繁榮的大事業,也並沒有把彼得提升到超出人們的滿腹牢騷所能達到的高度,也沒有使人們對沙皇陛下產生一種迷信似的盲目服從(這後來成了俄國人的顯著特徵)。一旦查理十二世勝利佔領了莫斯科,必定像巴土可汗及其他古代入侵者在攻克遠古俄羅斯都城之後一樣,殘酷地鎮壓俄羅斯民族。

查理十二世的性格,一直是歷史學家、道德家、哲學家和詩人們特別喜愛的題目。但在這裡,我們唯一需要予以置評的,是他在俄羅斯戰役中的軍事行為。拿破侖在聖海倫娜口授的回憶錄中,談到歷史上的著名戰役(包括他自己在俄羅斯的戰役),特別對查理的那場戰役給出了系統的批評。他花了很大的力氣來證明他自己所得出的進攻戰的所有真正法則。他對查理十二世的軍事才能的非難,或許帶有過多的主觀色彩,為的是讓自己的軍事才能顯得更加卓爾不群。然而,全面考量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拿破侖對查理戰術策略的批評是有力的,並承認他的判斷是對的,雖說嚴厲了些。他斷言,查理和他的前任古斯塔夫不同,他對戰爭的藝術一竅不通,不過是個勇夫。然而,在俄羅斯遠征剛開始的時候,他的同時代人對他可不這麼看。他數不清的勝利,他大膽果敢的精神,加之瑞典大軍古老的名聲,使得那時的歐洲充斥著對他的讚美和憂慮。正如約翰遜(7)所說的,瑞典的名字讓整個世界聞之色變。就連路易十四也曾誠摯地懇求瑞典的幫助。而我們馬爾伯勒公爵,在他一路凱歌的勝利生涯中,也曾被英國宮廷專門派往查理的營地,勸說這位北方英雄支持盟國的偉大事業,以防止瑞典人的刀劍投入法國人的陣營。但在那個時候,查理只是一門心思要把俄羅斯的沙皇拉下馬,就像他之前廢黜波蘭國王一樣。整個歐洲都滿心相信,他將把沙皇碾得粉身碎骨,然後在克里姆林宮裡口授和平協議的條款。查理本人也認為自己勝券在握。「他認為,征服俄羅斯,一年時間就足夠了。下一個就輪到羅馬教廷嘗嘗他復仇的滋味了,因為羅馬教皇反對就宗教自由的問題向西裡西亞新教徒讓步。那時候,對他而言,似乎沒有什麼事業是不可能的。他甚至派出了幾個軍官,秘密地潛入亞洲和埃及,弄出了一些城鎮的平面圖,以研究這些國家的實力和資源。」

查理十二世

拿破侖這樣概括查理十二世入侵俄羅斯的早期行動:

勒文豪普特

1707年9月,查理十二世率領著46000人,從他位於萊比錫附近的阿爾茲德特營地出發,橫穿了波蘭;另有兩萬人在勒文豪普特伯爵(8)的率領下在裡加灣(9)登岸;還有15000人在芬蘭。這樣,他把世界上最精銳的8萬大軍團結到了一起。他留了1萬人在華沙,以保衛斯坦尼斯勞斯國王。1708年1月,他到達格羅德諾(10),並在那裡過冬。6月他穿越了明斯克森林,出現在鮑裡索夫面前,直逼盤踞在貝雷西納河左岸的俄羅斯大軍。擊潰了在沼澤地後面頑強防守的兩萬名俄羅斯人。9月22日,他在莫希羅夫渡過波伊塞內斯河,在斯摩稜斯克(11)附近打敗了一支16000人的俄羅斯大軍。眼下,他正向立陶宛邊境前進,即將進入俄羅斯。俄國沙皇對他的逼近感到驚慌失措,因而提出了自己的和平建議。到此時為止,他的所有行動都還中規中矩,他的通信聯絡得到了很好的確保。他是波蘭和裡加灣的主人,距離莫斯科只有10天的行程。如果他不離開那條大路的話,他很可能會到達俄國首都,但他卻改道向烏克蘭前進,為的是與馬澤帕會師,後者只帶給他6000人。因為這一次調動,他的整個作戰線(從瑞典開始)就暴露了1200英里的側翼在俄羅斯人的攻擊之下,他沒法保護它,既得不到增援,也得不到幫助。

拿破侖嚴厲批評這是對一條重要的戰爭規則的違背。他指出,查理沒有像漢尼拔那樣,根據下面的原則來組織他的作戰行動:放棄與國內的所有聯絡,集中全部兵力,在被佔領國創建行動基地。這正是那位迦太基將軍的大膽方法。但查理並沒有根據這個原則行事,因為他讓勒文豪普特在距離12天的行軍路程之外尾隨自己,而勒文豪普特卻指揮著數量可觀的分遣隊,並護衛著一支重要的輜重車隊。因為隊伍的這種脫節,勒文豪普特被暴露在敵人傾全軍之力進行各個擊破的攻擊之下。這也使得他自己所指揮的軍隊在戰役的每一次危急時刻都得不到勒文豪普特在人員和補給上的增援。

彼得大帝集結了一支大約10萬人的有生力量。雖然在戰爭的最初階段,瑞典人每戰必勝,但俄羅斯軍隊逐漸有了紀律,彼得和他的將領們也從勝利者那裡學會了指揮打仗,就像過去的底比斯人從斯巴達人那裡學會了打仗一樣。

1708年10月,當勒文豪普特正在努力與烏克蘭的查理會師的時候,俄國沙皇在波伊塞內斯河附近以5萬壓倒性的兵力向他發起了進攻。勒文豪普特英勇地戰鬥了3天,最後他率領大約4000人,成功地衝出重圍,奪路逃向查理在得斯納河(12)附近等候他的地方。但是有8000名以上的瑞典人在戰鬥中陣亡。勒文豪普特不得不拋棄了他的大炮和彈藥。他重要的補給車隊,全部落入敵手,而查理和他本人的部隊已經餓得半死,都眼巴巴地指靠著這些補給救命呢。整個冬天,查理不得不繼續留在烏克蘭。

波爾塔瓦戰役

到了1709年的春天,他開始向莫斯科前進,包圍了沃爾斯克拉河畔的一座築有城牆的小鎮波爾塔瓦,彼得大帝在那裡儲藏了大批的補給供應和軍需儲備,而且,這裡控制著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如果拿下了這個地方,就能滿足困苦不堪的大軍的所有需求,同時還能為繼續進軍莫斯科獲得一個可靠的行動基地。因此,這場圍城之戰,瑞典人進攻得非常激烈,守軍也抵抗得相當頑強。彼得大帝也認識到了保住這座小鎮的重要性,因此,這年6月,他親自率領5萬~6萬大軍,去解波爾塔瓦小鎮之圍。

兩位君主如今都為一場全面戰鬥做好了準備,雙方都認識到這是不可避免的,他們也都感覺到了,這場戰鬥無論是對他們自己的命運還是對各自國家的命運,都是決定性的。彼得大帝利用一次巧妙的策動,渡過了沃爾斯克拉河,並把自己的軍隊部署到了與圍攻者同一側的河岸邊,不過地勢要高一些。沃爾斯克拉河在波爾塔瓦小鎮向下大約45英里的地方注入波伊塞內斯河,彼得大帝把他的部隊排列成兩條陣線,從一條河延伸到另一條河。這樣一來,如果瑞典人向他們發起進攻並被擊退的話,就可以把敵人逼入兩條河在交匯處所形成的銳角。他用幾處臨時防禦工事加固了這兩條陣線,將重炮兵排列成行,而他的騎兵和步兵,則佔據著最有利的地形,擁有充足的軍需補給和彈藥儲備。查理的兵力大約是24000人。但其中頂多只有一半是瑞典人,接二連三的戰鬥、饑荒、疲乏,以及俄羅斯冬天致命的嚴寒,使得這支被查理和勒文豪普特領到烏克蘭的雄壯隊伍受到了極大的削弱。查理指揮的另外12000人是哥薩克人和瓦拉幾亞人,他們是在烏克蘭加入他的大軍的。聽說彼得大帝正準備向他發起進攻,查理十二世認為,出於尊嚴的需要,自己應該成為攻擊者。於是,他領著自己的大軍,走出了他在波爾塔瓦城前建立起來的陣線,向俄羅斯人的臨時防禦工事逼近。

幾天之前的一場小規模衝突中,查理的腳受了重傷。他被人用擔架抬著跟隨隊伍前進,進入了戰鬥最激烈的地方。儘管在兵員人數和場地位置上存在著驚人的懸殊,但在那個可怕的日子,瑞典人依然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英勇頑強。與查理的老兵們並肩作戰的哥薩克和瓦拉幾亞盟軍,看來也同樣出色。俄羅斯人的兩座臨時工事居然被瑞典人攻佔了,瑞典步兵開始發出勝利的歡呼。而在對方,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畏縮不前。俄羅斯的大炮和步槍一直保持著猛烈的火力,大批新調上來的防守部隊蜂擁著衝向防禦工事,最後,瑞典縱隊那些筋疲力盡的殘餘力量不得不撤出了被血染紅的堡壘。接下來,彼得大帝率領著第一陣線的步兵和騎兵走出了防禦工事,穩固而富有技巧地排列好了陣形,一場戰鬥在兩軍陣前的開闊場地上重新展開。在這場爭霸世界的戰鬥中,兩位君主都慷慨地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雙方的軍隊,在他們統治者的眼皮底下,都熱烈而頑強地廝殺著。戰鬥足足進行了兩個小時,到最後,在俄國人數量優勢的壓制之下,迄今為止不可戰勝的瑞典人終於屈服了。到這時,所有瑞典人都陷入絕望的混亂和無可挽回的潰退。他們被趕到了兩條河的交匯處,走投無路的瑞典人,要麼向勝利的追擊者舉手投降,要麼葬身波伊塞內斯河的滾滾洪流。只有幾百人和他們的國王,以及哥薩克人馬澤帕一起,泅過了那條河,逃入了土耳其的領地。將近1萬人陣亡或負傷,或者是在防禦工事裡,或者是在戰場上。

戰鬥剛一結束,彼得大帝懷著發自心底的喜悅之情高喊:「早晨的太陽從天空落下了,聖彼得堡的根基終於堅固了。」即使是在波爾塔瓦的戰場上,彼得大帝首先想到的還是波羅的海的征服和擴張。《尼斯塔特和約》(13)正式認可了槍桿子在波爾塔瓦作出的判決,把瑞典那些最富庶的行省拱手讓給了俄羅斯。這場勝利之後,俄羅斯幾乎緊接著就開始了對土耳其和波斯的進攻。雖然彼得大帝最初幾次進犯蘇丹的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彼得的繼任者們,一個個全都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地繼續推行他們的侵略政策,針對土耳其,針對每一個不幸與俄羅斯相鄰的國家,無論亞洲還是歐洲。

--------------------

(1)原註:參見《俄羅斯在東方的進展》。

(2)波爾塔瓦,烏克蘭波爾塔瓦州城市和首府。它可能由斯拉夫人於8世紀或9世紀建立,17世紀是一個哥薩克人的據點。

(3)古斯塔夫·阿道夫(1594~1632),即古斯塔夫二世,瑞典國王,17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領袖之一,被稱為「北方雄獅」,是「三十年戰爭」中的新教徒英雄。

(4)克裡斯蒂娜(1626~1689),瑞典女王(1644~1654年在位)。她後來出人意料地放棄王位,接受了羅馬天主教,並在羅馬度過餘生。

(5)維斯圖拉河,波蘭最大的一條河流,也是波羅的海流域最大河流,源出於波蘭南部貝斯基德山脈,向北注入波羅的海。

(6)查理十二世(1682~1718),瑞典國王,15歲時繼承王位,在北方戰爭期間保護其國家達18年,並促進重大的內政改革。

(7)塞繆爾·約翰遜(1709~1784),英國作家、辭書編纂者,是18世紀下半葉英國文學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8)亞當·路德維格·勒文豪普特(1659~1719),瑞典將領。

(9)裡加灣,波羅的海的一個海灣,毗鄰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

(10)格羅德諾,白俄羅斯一城市,鄰涅曼河。

(11)斯摩稜斯克,俄羅斯西部城市,位於莫斯科以西。1812年被拿破侖的軍隊燒燬。

(12)得斯納河,起源於斯摩稜斯克東部,向南在基輔流入第聶伯河。

(13)1721年,長達20年的北方戰爭結束,戰敗的瑞典被迫與俄羅斯簽訂《尼斯塔特和約》,瑞典喪失了波羅的海上的霸權,俄國獲得了波羅的海的東岸地區和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