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地理大發現的故事 > 第2章 古代世界裡征服活動的蔓延 >

第2章 古代世界裡征服活動的蔓延

從地理的角度看,可以將人類知識傳播的這種形式比作一個巨大牡蠣殼的生長過程,波斯灣北部的巴比倫帝國就是“貝殼”生長的起點。

在本系列的姊妹篇《消失的東方文明故事》中,我們將看到在歷史初期曾經控制西亞地區的各個國家的興起與發展。現代一些極為有趣的發現讓我們瞭解到公元前4000年小亞細亞居民的情況。所有這些早期文明都存在於大河沿岸,在河流的灌溉下,沿岸的土地得以肥沃。我們發現,產生了自我意識的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恆河沿岸的居民將他們的知識記錄下來,但是,出於本書的寫作目的,我們不打算討論這些非常早期的歷史階段。

埃及人和亞述人都對其周邊的國家有所瞭解,從《聖經·創世記》第十章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的部落已經擁有了類似的知識。《聖經》把人類分成幾個部分,即後來希伯來人所說的閃、含、雅弗的後裔——這三人的後代大致對應著亞洲、非洲和歐洲人。但是為了確定羅馬人是如何獲得托勒密在其傑作中總結的大量知識的,我們只需研究羅馬帝國不斷擴張的歷史即可,這也是維持帝國存在的基本條件。

歷史上,所有王國的早期歷史實際上都大同小異。它們由一些使用相同語言的部落組成,每個這樣的部落都由一個首領獨自統治。後來,其中一個部落的力量變強,部落首領通過戰爭或外交等手段使本部落在其餘部落中占支配地位,由此,多個部落的土地經過聯合組成一個王國。當年威塞克斯王國就是這樣統一了英格蘭;法國最初也是由統治法蘭西島的國王們逐漸開疆擴土而形成的國家;猶大支派則獲取了其他部落的領導權,組成了以色列;至於羅馬帝國的歷史,顧名思義,是羅馬這個城市崛起為統御其他地區霸主的歷史。而且,羅馬帝國是由一系列擴張形成的,先是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吞併。在此過程中,獲勝的國家變得十分龐大。最後,羅馬成為最終的勝利者,接手了整個帝國。在疆域拓展的過程中,每到一個階段,征服者對周邊民族的瞭解都會增多。最終,他們會對整個行政區域的地理情況進行總結,國家擴張的各個階段也就成為地理大發現歷史的一部分。

從地理的角度看,可以將人類知識傳播的這種形式比作一個巨大牡蠣殼的生長過程,波斯灣北部的巴比倫帝國就是“貝殼”生長的起點。該地區歷史上首先出現的便是巴比倫——早期階段的巴比倫地區被稱為迦勒底——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或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谷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間,巴比倫王國沿著底格里斯河河谷擴張。然而,公元前14世紀,巴比倫被此前依附於它的亞述人征服。經過多年的興衰變遷,亞述人控制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周邊的大部分地區。公元前604年,這個大帝國的首都再次遷移到了巴比倫。因此,在其最初和最後階段,這個地區都可以被稱為“巴比倫尼亞”。但是,為了區別起見,我們也將它的三個發展階段分別稱為迦勒底、亞述和巴比倫。

與此同時,巴比倫東面的近鄰也在進行著相似的過程,但該地區的發展是從北向南的:北方的米底人在波斯北部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公元前546年,這個國家最終落入居魯士大帝之手。後來,居魯士征服了小亞細亞西北部的呂底亞王國,該國以前曾經繼承了赫梯人的領地。最終在公元前538年,居魯士對巴比倫帝國的首都發動進攻,奪取了巴比倫帝國。我們從《聖經》中可以得知,居魯士的疆土分別擴展到了印度和埃及的邊境。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甚至一度將埃及納入波斯帝國的版圖。這段“牡蠣殼”的成長史幾乎覆蓋了整個西亞地區。

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上演的是波瀾壯闊的希臘與波斯帝國對抗的歷史。這是歷史上最具決定性的衝突,因為它決定了在不久的將來是歐洲還是亞洲會征服世界。此前,世界史上的征服活動都是自東向西的。如果岡比西入侵成功,毫無疑問,向西征服的趨勢還會繼續。然而,隨著帝國疆土的擴張——特別是隨著不同的部落和民族加入了帝國——國家的組織能力也會變得薄弱。居魯士大帝死後不到一個世紀,希臘人就發現了波斯帝國的弱點,這要歸功於色諾芬率領的1萬希臘僱傭軍進行的遠征。色諾芬曾經加入小居魯士的軍隊,幫助小居魯士從其兄弟手中奪取波斯帝國。公元前401年,小居魯士被殺,但這1萬名僱傭軍在色諾芬的帶領下繼續對抗波斯人,粉碎了敵人想要消滅他們的企圖,最終得以返回希臘。

此時,希臘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在其國內,通常是幾個山地部族中最強大的一個佔據國家的主導地位:起初是雅典人,因為他們在擊退波斯人的時候起到了主要作用;然後是斯巴達人,最後是底比斯人。然而,在希臘北部邊境,一個勇敢的山地部族——馬其頓人的力量已經得到了鞏固,而且,在馬其頓腓力二世的領導下,馬其頓人成為全希臘的主宰。腓力二世從色諾芬的1萬名僱傭兵那裡學到了如何成功撤退的技巧。在他去世之前,馬其頓人正準備集合希臘的所有兵力,進攻波斯帝國。腓力二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在12年內(公元前336—前323年),他征服了波斯、帕提亞、印度(嚴格意義上講,也就是印度河河谷)和埃及。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龐大帝國被他的將領們瓜分。但是,除了最東端之外,這個分崩離析的帝國的其餘地方都沿用了希臘的治理方式。因此,一個講希臘語的人可以毫無困難地從該地區的一端到另一端去,而且,我們可以借此瞭解到希臘學者是如何掌握亞得裡亞海和印度河之間的地域情況的。在其統治期間,亞歷山大大帝建造了一大批城市。所有這些城市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其中最重要的當數位於尼羅河河口的亞歷山大城。如我們所知,該城是整個希臘世界的知識中心,埃拉托色尼系統化記錄下來的關於人類宜居地的知識主要是通過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獲得的。

埃拉托色尼計算地球周長的原理示意圖

毫無疑問,亞歷山大大帝在西亞的征服活動中所取得的勝利,同時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地理意義。然而,我們不能說這些勝利讓希臘人增加了多少地理知識,因為希羅多德在其旅行過程中,似乎已經對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比較熟悉了,但東面的波斯和西北的印度除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將軍們對弄清各處重要的人口中心之間的距離做出了毋庸置疑的貢獻,這也使埃拉托色尼及其後繼者能夠在地圖上標出各處地點的正確位置。亞歷山大大帝及其繼任者讓埃拉托色尼等人瞭解到關於西北印度的更為精確的信息。甚至到了斯特拉波時代,亞歷山大城的人們所掌握的印度各地的地理知識仍然來自公元前3世紀的駐印度大使麥加斯梯尼。

同時,文明世界的西半部分也在進行著類似的過程。意大利半島上的各個部落一直在明爭暗鬥。那時候,倫巴第的肥沃平原還不屬於意大利,而是叫作“山南高盧”。意大利南部主要由希臘殖民者佔據,此地被稱為“大希臘”。在這些小國之間的意大利領土上居住著3個部落聯盟——埃特魯裡亞、薩姆尼和拉丁。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280年的230年間,為了獲得統治權,羅馬成為3個部落聯盟爭奪的目標。後來,意大利中部的政權得到了鞏固,組成了意大利聯邦,定都羅馬。其時,伊庇魯斯的希臘國王皮洛士試圖號召意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的人民去反抗不斷增長的羅馬勢力,然而他的干涉反而導致了羅馬的壯大,羅馬領土甚至覆蓋到了意大利“靴子”形狀地圖的“腳跟”和“大拇指”部分。

羅馬擴張的下一步便是吞併西西里,恰在那時,西西里受到了西方另一大勢力迦太基的威脅。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建立的最重要的殖民地(約公元前9世紀),目的是在地中海西部沿岸建立貿易站,此舉令腓尼基人一開始就在歷史上佔據了獨特的地位。他們控制了地中海西岸的所有島嶼,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其他民族在科西嘉島、撒丁島或巴利阿里群島定居。而且,迦太基殖民者佔領了西西里西部,讓其他腓尼基人在此建立殖民地。雖然羅馬傾其全力鞏固其征服世界的成果,承認意大利人在羅馬的中央政府中擁有一定的發言權,而腓尼基人卻只將其海外領土視為貿易口岸。實際上,他們與地中海西岸地區的關係就像東印度公司與印度斯坦沿岸地區的關係一樣:只是為了在便利的地點建造工廠而已。但是,正如東印度公司發現有必要通過征服鄰近地區來確保貿易安全一樣,迦太基也將其征服之手伸向非洲西岸和西班牙東南部。此時,羅馬正在向意大利腹地擴張。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上文提到的“牡蠣殼”。第一次布匿戰爭的時候,羅馬和迦太基已經各自成為一隻“牡蠣殼”的發源點,它們的影響範圍在西西里島的東部地區交匯。因此,羅馬成為西西里島的主人。後來,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與漢尼拔一決高下的羅馬最終佔領了西班牙和迦太基。到公元前200年,羅馬實際上已經成為西地中海地區的主宰,但它又用了100年的時間來鞏固其在西班牙和毛裡塔尼亞的統治。在這100年中——公元前2世紀——通過征服山南高盧,羅馬還將它在意大利地區的邊境推進到了阿爾卑斯山脈。不過,山南高盧一般被認為是意大利之外的土地,因為它在盧比孔河的另一側。自公元前2世紀開始,羅馬人就開始進犯希臘,使得希臘非常容易地落到了他們手中,從而為他們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中定居鋪平了道路。

大體來看,羅馬征服希臘大致發生在公元前1世紀,當時他們的擴張基本上已經結束。征服行動主要由兩個人完成:愷撒和龐培。愷撒傚法其姑父馬略,將羅馬的領土擴展到了阿爾卑斯山以外的高盧、西日耳曼和不列顛。但是,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看,是龐培為羅馬帝國在更為文明的世界中雄踞一方打下了基礎,所以,稱其為“偉大的龐培”並不過分。他打破了小亞細亞各國的界限,為羅馬帝國統御西亞和埃及做好了準備。到了托勒密的時代,羅馬帝國的統治基礎已經得到了完全的鞏固,就整個帝國的範圍而言,托勒密的地圖和地理標注只能實現基本的準確度。

羅馬帝國

我們有必要在這裡簡單提及羅馬人鞏固帝國的手段之一。為了讓羅馬軍團更容易地從帝國的一個部分到另一個部分去,羅馬人建造了道路。這些道路一般都是直線,而且修築得十分堅固,甚至時隔1500年的今天,你仍然能在整個歐洲地區找到這些道路的遺跡。從很大程度上講,有了這些道路,羅馬帝國才有能力在近500年的時間裡捍衛自身的安全。現在你甚至仍然可以回溯和體會到羅馬曾經統治過的各個地區之間的文明差異。然而,在那些受到伊斯蘭教的毀滅性影響的古老的羅馬行省中,歷史文明的遺跡早已蕩然無存。文明,或曰在社會中共同生活的藝術,實際上是推行羅馬法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上的條條大路的確是通向羅馬的。

克勞迪亞斯·托勒密為我們總結了羅馬人通過征服地中海西岸、迦太基帝國和接收東部的亞歷山大帝國遺存的土地而獲得的知識,當然,愷撒對歐洲西北部的征服也是功不可沒。實際上,是愷撒將羅馬和迦太基兩隻“貝殼”的影響範圍聯結起來,這兩隻“貝殼”的生長期貫穿了整個古代歷史;是愷撒把高盧、日耳曼和不列顛的地域信息帶入羅馬帝國的地理文獻。在他和龐培的努力下,羅馬在向北征服的過程中與地中海東部的黎凡特地區建立了聯繫。

我們在這裡必須提及愷撒的一項政治成就:他將所有文明人劃歸到羅馬治下,為西方世界將來信奉一神教打下了基礎。這一成就的實現,有賴於羅馬帝國的遠征和地理發現活動,因為人類之間的較大隔閡無外乎宗教的差異,而羅馬打破了宗教的地域性藩籬,讓帝國的所有子民臣服於羅馬皇帝一人的威權之下,使這個巨大帝國的全體居民有了共同的交流基礎,最終接受了同一種宗教信仰。

自此之後,無論其領土有無增添,羅馬帝國都成為西方世界的地理中心。如我們所見,羅馬人獲得的一部分知識在帝國衰亡之後的黑暗時代中散佚了;不過,這與我們的考察目的無關,可以忽略,讀者不妨將後面章節所討論的地理發現視為對克勞迪亞斯·托勒密總結的知識的補充和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