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生氣就不生病:郝萬山說健康2 > 非典的啟示:看透生死反而不會死 >

非典的啟示:看透生死反而不會死

對於疾病,尤其是對人們認為的不治之症或者是難治之證的恐懼,是加速死亡的最常見的現象,也是一種負向的自我心理暗示。

在某腫瘤醫院呼吸科病房的走廊,兩個病人迎面走來,突然同時停了下來打量對方,異口同聲地說:「你是×××,你怎麼在這裡?」

原來這兩個人是中學時代的同班同學。高中畢業後,甲考上了某政法學院,做了行政官員,乙考上了某農業學院,在林區做了森林養植管理的工程師,後來就沒有再聯繫過,也沒有再見過面。在他們55歲的時候,先後查出了肺癌,而且都是小細胞癌,又先後都住到了這所著名的腫瘤醫院進行系統的化療。近40年沒有見面的老同學,在腫瘤醫院的樓道裡不期而遇,又是同病相憐,真是百感交集。

經過系統的化療,兩個人化療後肺部的腫瘤都明顯縮小。幾次化療期間,甲看到兩層樓的肺部腫瘤病房的病友們一個個都死了,他每天擔心焦慮,雖然已經出院回家,還要幾乎天天給醫院的病房打電話,詢問又有誰死了,而且每三個月都要回醫院檢查是否復發。他整天想著自己是一個病人,是一個被判了死刑、等待著緩期執行的病人。

乙回到他工作了大半輩子的林區,向領導申請劃撥給他一個沒有開發的小山包,讓他去研究果樹的品種改良。領導想,對一個將死的人的申請是不能拒絕的,就同意了乙的要求。乙在小山包上蓋了一間草房,每天都用簡陋的工具開山、挖坑、種果樹、剪枝、施肥、嫁接……吃住全在山上,一幹就是10年,看著滿山的果樹,纍纍碩果,真是心花怒放,早就把自己曾經患過肺癌的事情忘到了九霄雲外。後來他得知,他那個老同學甲,在他們出院分別後不到一年就死了。

這就是因為甲的應激激素分泌過多,損害了免疫系統的完整性,降低了吞噬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能力,削弱了人體抵禦威脅健康的各種因素的能力。用我的話來說,就是緊張焦慮情緒,抑制了自調機能,自調機能低下,康復和修復能力減退,於是完全康復也就無望了。

2004年,我到台灣參加台海兩岸防治SARS(非典型性肺炎)的學術交流會。聽幾個2003年在治療SARS第一線工作過的醫生說,根據他們的觀察,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住院以後明顯表現出恐懼焦慮的病人,吃不下,睡不著,負性情緒嚴重抑制干擾了新的免疫機制的建立,這些人幾乎都死掉了。而那些看透生死,滿不在乎,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戰勝疾病的人,能吃能睡,新的免疫機制很快建立,基本上都康復了。也就是說,怕死的常常會死,不怕死的,反倒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