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生氣就不生病:郝萬山說健康2 > 80%的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 >

80%的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

有情緒反應是人的本能,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依靠情緒來驅動的。而情緒需要靠自己控制,所以健康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是自己的各種慾望,各種不正常的情感、雜念,是人性中的貪嗔癡。健康需要自己管理,需要自己負責!

現代醫學有一個名詞叫「心身性疾病」,指的是心理因素導致的身體健康的失調,高達臨床常見疾病的80%~90%。廣義的心身性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哪些疾病屬心身性疾病呢?

(1)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無器質性原因的軀體疼痛。

看起來這些是與飲食、行為方式有關的疾病,但是美國的醫生通過近50年的隨訪觀察得出結論:容易患這類疾病的人,多是A型性格的人,其共同的特點就是脾氣火爆、遇事急躁、不善克制,在事業上有闖勁、喜歡競爭、好出風頭,走路說話風風火火,對人常存戒備之心。因為總把自己的同行當成競爭對手甚至敵人,時時擔心別人超過自己,所以天天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這類人是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的高發人群,比一般心胸開闊的人,發病率要高20倍。而且醫生們最先發現,在心腦血管病和高血壓病的候診室裡,椅子壞得最快,說明這些病人的性格都是焦躁不安的,連坐都坐不安穩。

有的學生,一到考試就頭疼,一放假,就好了。有些人總是感覺這疼那疼,可是當醫生去觸診時,又找不到確切的疼痛部位,屬於無器質性原因的軀體疼痛。這都是心身性疾病。

(2)消化道潰瘍、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神經性嘔吐、厭食、習慣性便秘。

(3)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疾病,往往要查過敏源,但是過敏性疾病的加重、減輕與精神狀態有關。

(4)神經性皮炎、斑禿、牛皮癬、濕疹、白癜風、黃褐斑。大家說這不都是皮膚病嗎?可是這些疾病的發生、加重、復發等都與精神因素有關。有句話叫「內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癬」,說明皮膚病不好治,因為體疾易治,心病難醫,這些病都和心理因素相關。

(5)類風濕關節炎,許多腫瘤,某些糖尿病等的發生、加重都與精神因素有關。許多腫瘤病人,並不是腫瘤奪去了他們的生命,而是得知患腫瘤以後的焦慮、恐懼,把自己推上了死亡的邊緣,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是被嚇死的。

(6)性功能障礙,月經紊亂,某些不孕,痛經,難產,假孕,癔症。男性的性功能障礙,除了器質性病變以外,百分之百與心理因素、精神壓力或精神狀態有關。女性的月經紊亂,很多都與心理壓力有關。

(7)兒童厭食、遺尿、夜驚。孩子食慾不好,家長罵孩子,越罵越緊張,就越吃不下,於是就形成了厭食症。

這些疾病都是心理因素所導致的身體健康的失調,如果我們把住心理這一關,讓身體的自調機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就會不得病或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