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鼻舌之爭 > 老朋友 >

老朋友

年後一班酒友相約於香港喝酒,作為主人家的黃老師說:「你來,不開支二三十年的老酒,恐怕說不過去!」取來兩支波爾多酒任選。知道不需客套,就挑了酒液蒸發較多的一瓶1982年的「靚次伯」——此酒因酒莊名字發音近似於被稱作「武生王」的香港粵劇名伶而增色不少,莊主便也索性以此作為酒莊的中文名稱。

很多人喝不懂老酒,喝不來或者說喝不慣,認為老酒失去了新鮮,沒有了活力,找不到品嚐價值。而且波爾多酒大家喝的也多,縱使不開也知道口味如何,不再感到驚喜。

果然,酒打開來,倒入杯中,大家各自埋頭嗅聞、細品,都沒有什麼話要說。波爾多葡萄酒風格的權威性在於熟悉化,對品酒客而言就像老朋友一樣了。

熟悉的人都知道不多喝兩杯我通常話不多,再倒一杯,好吧,老酒到底應該怎麼喝?

從理科生的角度來看,酒的釀造是化學反應的結果,剛釀出的酒中物質多是小分子成分,活躍尖銳,經過一段時間的貯存穩定之後裝瓶,在瓶中酒質幾乎不再會發生改變,除了締合作用,緩慢地酒精即乙醇和水的分子排列會發生變化,締合形成大分子,紅酒中的丹寧也會減小了活躍度和對味覺的刺激性。酒鬼們常說陳年舊酒更醇和圓潤就是這個道理。

哲學證明:在人類的認知概念中,感官感受到的外界之刺激都具有相對的性質,尖、利的形狀,快、猛的狀態,大、中的體積,粗、糙的表面,堅、硬的結構,少、壯的性狀等,都屬於具有傷害的特性,對人類的本能來說,這些都是避之則吉的刺激特徵;相反,圓、鈍的形狀,慢、緩的狀態,小、巧的體積,光、潤的表面,柔、軟的結構,老、熟的性狀等則屬安全的刺激範疇,令人可親近。人類感官對刺激的反應具有一定閾值,刺激量小意識會忽略之;刺激量大超過感覺閾值上限意識會感覺其為「害」;唯有在感覺閾值認可之承受範圍內的刺激,意識才會感覺其為「利」。人之為人並形成意識,正起始於對這種利害關係的感應。

基於人類通感共鳴的特徵,毋庸置疑,年輕的葡萄酒刺激感會強一些,風味濃郁,個性鮮明;陳年後的葡萄酒感官的刺激減弱了,卻更實在,口味趨於平淡,但更充實。東坡教後輩作文:「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作酒亦復如是。酒喝下去,靜候身體的反應,固然有酒精作用的結果,但又如何?感官的體味亦會完善人格的領悟。

陳年之酒的綿、軟、緩、鈍,就是漸老漸熟的表現,正如上佳之茶,最後的口感追求不過順滑、回甘耳。順滑者非順流而下、輕輕滑滑,而是圓融渾厚,藏鋒斂鍔。甘,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

有利者為美,正是茶之醇、酒之美最好的體現。

老朋友也是如此吧。

「也許我偶爾還是會想他,偶爾難免會惦記著他,就當他是個老朋友啊,也讓我心疼,也讓我牽掛,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讓往事都隨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