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中有六百四十八種味道 > 掛杯 >

掛杯

什麼叫掛杯?

斟了酒,輕輕地搖杯,讓酒液在杯壁上均勻地轉圈流動,停下來酒液回流,這並不是掛杯。稍微等會兒,你就會看到搖晃酒杯的時候,酒液達到的最高的地方有一圈水跡略為鼓起,慢慢地就在酒杯的壁面形成向下滑落的「淚滴」,像一條條小河,法文稱為「腳」,這才是掛杯。

有句話說好酒會哭,因為會流淚。其實掛杯現象的形成反映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事實,那就是酒中酒精含量的指標。當酒液在杯壁上鋪滿,和空氣的接觸面增大,蒸發作用加強,而酒精的沸點比水要低,它首先蒸發,於是形成一個向上的牽引力,同時由於酒精蒸發,水的濃度增高,表面張力增大,在杯壁上的附著力也增大,所以酒液所到之處便累積形成一個拱起,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重力最終取勝破壞了水面的張力,酒液下滑釋放出「酒的眼淚」。所以說掛杯其實是酒精和水的一個交戰,酒精含量高的酒掛杯都漂亮。

當然掛杯也與酒液的成分有關,酒中的微量物質、還原糖、甘油、揮發性成分、非揮發性物質等等這些構成酒體的因素雖然不是造成掛杯現象的成因,但是對掛杯形成的速度、密度、酒腳的粗細、滑落的快慢卻有影響,反映著酒體的黏稠性和酒中成分的豐富度。掛杯好的酒雖然不一定就是好酒,但是好酒掛杯漂亮卻是一般論。

法國人喜歡有良好「腳」的酒,說的就是有良好掛杯的酒;德國人則喻為「教堂的窗」,德國酒一般酒精度不高,糖度高偏甜,掛杯密緻,正與哥特式建築的教堂那些瘦高的排窗一樣形象;而中國人寫酒,曾見某人將掛杯稱之為「女人的大腿」,真是惡俗。

最近參加一本雜誌舉辦的品酒會,主講嘉賓提供了一款酒作為最後的神秘,說是讓大家猜猜這是什麼酒。分得一杯,聞、喝都像利賓納果汁,沒有內容。身邊的一眾紅酒專家們慣性地盲品起來,葡萄品種、產區、酒精度……進行著熱烈的討論。「這酒的酒精度肯定不止17度。」一位專家開口。我大吃一驚。將手中的杯搖一下,然後放到餐桌中央,毫無掛杯可言。

那是一款趕流行的無酒精葡萄酒,又叫脫醇葡萄酒。

不含酒精還能叫酒麼?無人和我辯論。脫酒精的酒毫無掛杯倒是從相反的角度演繹了何為掛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