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2 > 食鹽加碘,何去何從? >

食鹽加碘,何去何從?

從技術的角度說,碘鹽之爭的焦點實際上在於:我們需要多少碘?食鹽中的碘是否過量了?

最近,關於食鹽加碘的爭議非常熱烈,專業概念頻頻出現。不僅是普通公眾,某些媒體和評論家對於它們的意義也不甚了了,使得許多議論出於誤解,甚至以訛傳訛。

2010年7月26日,衛生部就新編製的《食用鹽碘含量》(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新標準擬將國家現行標準規定的食鹽碘含量20~60毫克/千克修改為20~30毫克/千克,碘含量上限減少了一半。這條新聞一出,很快被解讀為「我們吃碘過量了」,很快成了時下的熱門議題。然而,面對這個公共衛生領域裡的複雜問題,我們該何去何從?這就必須從瞭解基本概念開始。

我們最常聽到的碘攝入量是指一個人平均每天吃進去的碘的總量。在飲用水和食物中,通常也會含有一些碘,不過在多數地區,這部分碘的總量比較小,遠遠不能滿足人體需求。所以,世界大多數地區都是需要補碘的,只有在少數沿海地區例外,那裡的飲用水和農產品的碘含量比較高,如果食物中經常有海產品的話,碘含量就更大。但對於個體而言,這個量很難準確計算,相關研究中往往只能選擇估計一個地區的平均值。

科學研究中經常使用的參數是尿碘含量(UI值),以每升尿液中的微克數來表示。因為攝入人體內的碘有90%以上最終會進入尿液,這個量可以比較靈敏地衡量攝入的碘的總水平,理論上可以作為測量個體的尿碘含量的方法。不過,這個值受被測當天飲食情況的影響很大,且個人某天的尿碘值也意義不大。因此,通常是測量一個地區的尿碘總體水平。

準確地測量一個地區的尿碘水平應該收集人群在24小時之內的所有尿液,不過這樣實施起來比較困難。實際操作中,通常選取一個地區有代表性的部分人群,收集某一時間內的尿液,檢測各自的尿碘含量,然後取這些值的中間值,作為這一地區的「尿碘中間值」(MUI值)。統計發現,只要樣本量足夠大,這種方法得到的尿碘中間值可以代表通過24小時內的尿液得到的尿碘值。反過來,尿碘含量也可以用來估算碘的攝入量。按照美國公共衛生署(PHS)提供的公式,尿碘中間值為100(微克每升)大致相當於每天攝入了150微克碘。

上限與下限

要知道攝入碘的合理範圍,就不得不提到兩個界限——每日推薦量與最大安全上限。

許多媒體都引用過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每日攝入量(RDA),說某個地區的碘攝入量超過了這個標準多少之類。這個「每日推薦量」是指滿足絕大多數人一天需求的量,有時也用「充足攝入量」(AI)來表示,意思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低於這個值可能是攝入不足,達到這個值就足夠了。

而最大安全上限(UL)是目前的科學數據認為安全的最大值;只要不超過這個值,就可以認為是安全的。而超過了這個值也不見得一定有害,只是目前的科學數據對其安全性難以判定。

根據這兩個量的定義,不難看出,只要一種成分的攝入量在RDA和UL之間,就是充足且安全的。通常,許多營養成分的RDA和UL之間都有相當大的緩衝空間,比如鈣,美國成年人的RDA值是1000毫克,而UL則是2500毫克。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RDA和UL值都是人為選定的。人們到底需要多少,能夠忍受多少而沒有副作用,研究人員也無法確切地知道。這些數字只不過是不同國家的主管部門和國際組織根據公開發表的科學文獻,按照各自對於「安全」以及「充足」的理解制定出來的。當有新的重要的研究結果發表,改變了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時,這些推薦值和安全值就有可能需要修改。

疾病風險

對於碘的問題,毫無爭議的是碘攝入不足會導致碘缺乏病(IDD),症狀主要有甲狀腺腫大、流產、嬰幼兒及青少年發育遲緩等。

而碘過量可能導致的疾病風險,目前的研究結果認為,在碘缺乏地區提高碘攝入量的一段時期內,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亢進和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發生率升高。但這種風險有多大呢?丹麥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六年中總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發生率從0.1%左右上升到了0.14%左右。而中國醫科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比這要顯著。他們根據體內的某種激素水平的變化來判定甲狀腺功能亢進,也就是說,並非真的出現症狀,而是無症狀的早期激素水平變化,碘攝入量不足的地區發生率是0.2%,過量和超量的地區分別是2.6%和2.9%。

對於缺碘地區因為提高了碘攝入量而增加的發生率,比較廣為接受的看法是在若干年(1~10年)後會恢復原始狀態。必須注意到,在中國醫科大學的研究中,「疾病」的判斷是基於激素水平的升高而不是真的出現症狀,在足夠長的時間之後激素水平是否會下降還不能作出判斷;其次,發生率從0.2%增加到2.6%,也還是只有一小部分人。雖然這樣的增加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跟廣為流傳的「吃碘鹽會導致大脖子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碘鹽之爭,焦點在哪裡

在這場碘鹽之爭中,人們有沒有「選擇權」是沒有意義的(此處只是說明公眾有無選擇權不是解決公眾吃鹽健康問題的關鍵,絲毫不涉及公眾該不該有「選擇權」的問題——作者注)。有了「選擇權」,人們依然需要可靠的科學基礎才能正確選擇,否則就只是被謠言所左右。因此從技術的角度說,這個爭論的焦點實際上在於我們需要多少碘?食鹽中的碘是否過量了?

我們需要多少碘的問題還好回答,科學界也基本上達成了共識。按照2007年WHO、國際控制碘缺乏症理事會(ICCIDD)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聯合報告,成人的推薦每日攝入量是150微克,懷孕和哺乳期的婦女是250微克,未成年人按年齡有所減少。美國的推薦數字與這個差不多,但最大安全上限差別比較大:對於成人,美國的標準是1100微克,而歐盟則是600微克。WHO等機構的建議則是按照尿碘中間值提出的,100~200微克之間是充足,200~300微克是過量,300微克以上是超量。過量可能導致敏感人群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而超量則使普通人群也可能增加風險。如果從尿碘中間值和每日攝入量之間的關係來看,WHO和歐盟的安全標準要接近一些。

但是有一些實際數字與此相當不符。比如日本居民的碘攝入量一般遠遠超過這些「安全標準」。在日本北部,居民日常大量食用海帶之類的海產品,碘的攝入量高達50000~80000微克,是上述「安全標準」的百倍以上。而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尿碘中間值是320微克左右,當時的碘缺乏病發生率是3%,而懷孕婦女的碘缺乏病發病率是1%。但是由於後來美國人的鹽攝入量下降以及加工食品增多(加工食品少用碘鹽),美國的尿碘中間值在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末之間降到了200微克以下。按照WHO的標準,這個值很充足而且合理。但是美國這一時期普通人群的碘缺乏病發生率上升到了12%,而懷孕婦女中的發生率也上升到了7%。所以有美國學者提出,美國人群的碘攝入量處於不足和充足的邊緣,應該把每日攝入量提高到300~400微克,以恢復20世紀70年代的碘缺乏病的低發生率。

那麼,中國的碘攝入量是什麼水平呢?各地的差別比較大,在中國醫科大學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那項著名研究裡,所選擇的三個縣的尿碘中間值分別是84微克、243微克和651微克。中國是一個幅員如此遼闊、飲食習慣相差如此之大的國家,各地的碘攝入水平到底如何,需要用科學的數據來說話。沒有確切可靠的數據,不管是開放碘鹽,還是下調碘含量,不過是緩解公眾質疑的權宜之計,實際上無助於碘鹽問題的解決。目前,在公眾已經被媒體嚴重誤導的情況下,碘缺乏比碘過量出現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後果也要嚴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