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2 > 鵝肝,殘忍的美食 >

鵝肝,殘忍的美食

作為美食的鵝肝,並不是四川麻辣燙裡的雞肝鴨肝那樣的「副產物」,而是來自專門「填養」的鵝。

說起時尚的美食,法國的鵝肝肯定能算得上很有號召力的一種。它的生產成本高,價格昂貴,所以成了世界聞名的「高檔美食」。不過到了中國,為了顯示它的「檔次」,人們還喜歡為它找出各種「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比如,某些商家的廣告就完全體現了「中國特色」——除了盡情渲染其美味之外,還列出一堆「營養成分」,甚至賦予了它「補血養顏最佳食物」的殊榮,這一廣告甚至一度被某著名百科網站收入到他們的「鵝肝」詞條中。要是法國人知道了,一定會感激涕零——這可是他們都不知道的啊。

在跟這個「營養價值」較真之前,我們先來說說鵝肝生產的殘忍之處。

作為美食的鵝肝,並不是四川麻辣燙裡的雞肝鴨肝那樣的「副產物」,而是來自專門「填養」的鵝。在自然界,野生的鵝和鴨這樣的候鳥,在長途飛行之前會大肆進食,儲備能量。古埃及人早在四五千年前就發現它們的肝更加美味,就想方設法讓它們長肝。於是,那些被圈養起來的鵝,生存的全部意義就僅僅是為了長出更大的肝來。

一般認為鵝肝起源於埃及,不過它的生產與消費達到頂峰是在法國。現在,法國人把它當做寶貴的「文化遺產」,而鵝肝的生產也越來越高效。野生的鵝在「增肥」期間一般每天吃一公斤的食物,而養殖的鵝則不得不吃得更多。雖然它們也不願意,奈何可惡的人類把一根二三十厘米長的管子插到它們的食道裡,拿個漏斗往裡灌。人為刀俎,它為鵝鴨,面對人類的強大它們自然毫無反抗的力量。在「長肝」後期,它們每天會被灌進兩三公斤的食物。尤其是在電動泵的幫助下,灌進這麼多食物甚至只需要幾秒鐘。這麼胡吃海塞的結果是,肝急劇膨脹,最大的可以達到野生鵝肝的十倍大小。

這種非常「反自然」的養殖方式,自然引起了巨大的爭議——為了人類的美食,是否可以用如此殘忍的方式對待動物?動物福利組織自然是一馬當先,而它們的反對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目前,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和美國的某些州或者城市,已經正式禁止了鵝肝的生產。

鵝肝的生產成本高,自然也就不能當做日常食物。即使是消耗世界產量差不多80%的法國人,平均下來每個人一年也吃不了幾次。如果一種食物只能偶爾吃一次,那麼它是「營養聖品」還是「垃圾食品」也就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是中國的商人們太習慣忽悠,這裡也就跟他們較一下真。

從組成來看,鵝肝就是鵝的脂肪肝,其中的脂肪在50%左右。這個脂肪含量跟裝飾蛋糕的奶油不分高下,無論怎麼說都是高脂肪食物了。不可思議的是,商人們依然能夠找到「專家證實」,說是「肥鵝肝以不飽和脂肪為主,易為人體所吸收利用,並且食後不會發胖,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首先,只要脂肪被吸收利用了,不管它是飽和的還是不飽和的都會增加熱量,人體沒有那麼強大的能力能夠分辨來自於不飽和脂肪的熱量,更不用說對它們區別對待了。「不會發胖」只是一相情願——現實中沒有見到誰因為吃鵝肝長胖,只是因為那玩意兒太貴,誰也沒法當飯吃。而實際上,一大類減肥藥的作用原理正是阻礙脂肪的吸收。對於要減肥或者保持身材的人來說,脂肪「容易吸收」不是什麼好事。另一方面,食品科學裡說「不飽和脂肪有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其實是因為飽和脂肪會升高膽固醇,而如果用不飽和脂肪取代食譜中的飽和脂肪,那麼就會避免飽和脂肪的「作惡」。鵝肝中也有1/3是飽和脂肪,吃下去了一樣增加膽固醇含量,而一起吃下去的那些不飽和脂肪對此無能為力。

至於上述百科條目列出的其他「營養成分」,且不說來源是否可靠,即使是真的也不能支持鵝肝「極為有益」的說法。實際上拿出任何一種食物,總會「富含」一種或幾種特定的成分,而多數成分都對人體有相應的意義。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分析方式,可以很輕易地把麥當勞的巨無霸或者肯德基的炸雞腿描繪得比鵝肝還「有益」。實際上,光是50%左右的脂肪含量以及其中1/3的飽和脂肪,就足夠認定它在營養方面是一種垃圾食品了。

鵝肝的魅力在於它是一種美食,也僅僅是一種「好吃」的食物而已。生產過程的殘忍,營養上的「缺陷」,都不會影響它的「美味」。同樣,它的美味,不會減輕生產過程的殘忍,也不會讓它產生「十分豐富的營養和特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