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2 > 《食品公司》,邏輯很煽情 >

《食品公司》,邏輯很煽情

現代食品工業本身並非毫無問題。但是社會需要的是解決具體的問題,而不是因為它「不符合傳統的食品生產方式」就反對,從某種程度上說,那算得上一種「反智主義」。

最近,一部叫做《食品公司》的紀錄片引起了巨大反響。它所記錄的「內幕」讓很多人覺得「觸目驚心」,一時間對現代食品工業的憤怒再次被點燃。「煽情」和「邏輯」本來是兩個不相干的東西,而看過這個片子之後,不得不說:通過一系列精心排列的「事實」來「煽情」,從而向觀眾傳達一種實際上與事實無關的「理念」,卻正是這個片子的基本邏輯。

這種邏輯方式貫穿整個片子,下面只分析幾個典型:

片子一開始就指出過去五十年中食品生產加工方式的變化比以前一萬年中發生的還要大。這裡隱含的邏輯是「變化就是不好的」,否則,我們應該為「變化」而欣慰才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哪個領域過去50年的變化可能都比過去一萬年的要多。變化不是問題,變化給我們帶來的東西是好是壞才是問題。顯然,片子迴避了這個問題——如果公然地違反科學結論說變化帶來的結果就是壞的,將會違反新聞職業道德。所以,片中點到為止——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面對新鮮的食物,大家就恐慌去吧。如果我們看看人類的歷史,最原始的祖先獵到一隻動物,當天吃完,當然是「天然」的。可是後來獵的多了,把肉醃起來,放到冬天才吃,這種「變化」就已經非常「巨大」;而把動物圈養起來,讓雞鴨失去飛行能力,這樣的「變化」也並不比把它們關進現代化的雞捨來得更小。難道只是因為祖先找到新方式所花的時間很長,而現代人在科學指導下找到新方式所用的時間短,所以現代科學帶來的改變就顯得「罪惡」?

另一個很煽情的例子是現代化的養雞方式。大量的雞擠在一起,改良的品種、改良的飼料讓它們的生長期大大縮短,而為了它們不生病還要用抗生素。為了長肉而改良出來的品種幾乎失去了行動能力,還有那些生病而死的雞以及被人當做零件一樣扔來扔去的小雞,更讓觀眾的同情心四處氾濫。如果這個片子討論「動物福利」,那麼顯然是很有力的。而要吃雞肉的消費者,關心的是:這樣得到的雞肉「有沒有營養」?「有沒有害」?「賣多少錢」……而片中完全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同樣地,沒有科學根據地對這些問題亂加評論在美國是要負責任的,製片者於是再一次通過煽情來傳達他們的「理念」。當觀眾們的理性和邏輯被煽起來的情淹沒的時候,製片者的暗示就得到了成功的傳播。其實,在「傳統」的食品生產中,與此類似的「不人道」的方式也並不罕見。比如說,農村的豬都是很小就被閹割的,什麼發霉腐爛的食物也都是它們的口糧;「走地雞」在垃圾堆裡覓食更是司空見慣;而極負盛名的法國鵝肝和北京烤鴨,本身就是故意讓鵝和鴨子產生病態——與之相比,片中的養雞方式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

片子名為《食品公司》,自然是用了很多篇幅來介紹現代食品公司的經營運作。現代化流水線的加工、標準化統一規格的食品、對整個產供銷一條龍的控制……核心的內容就是批判資本壟斷和利潤追逐。作為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這個片子是有力的。但是,如果我們只關心食品的話,應該考慮的是:這種「壟斷」和「追逐」給消費者帶來了什麼?比較一下食品工業化很完善的美國和還在起步階段的中國,我們不難發現大公司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遠遠多於問題。首先,現代食品技術的研究是一種非常燒錢的投資,指望政府使用納稅人的錢是杯水車薪,指望研究人員節衣縮食無償貢獻更是烏托邦。美國那些大食品公司,每年投在研發上的資金都以億為單位。正是對利潤的追逐,促使他們聘用大量的科技人員來開發新技術、新產品,而只有這些新的技術和產品才能保證他們獲得不錯的利潤。反觀我國,一些所謂的新技術往往也就是使用一些國外的過期專利,或者利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漏洞生產一些山寨產品。因為缺乏核心競爭力,反倒更容易通過無限制地壓縮成本甚至不惜使用非法手段來贏利。其次,食品工業與其他工業一樣,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在一個正當競爭的商業社會裡,這種成本的降低必然最終體現到消費者身上。比如,美國的一份肯德基或者麥當勞的套餐只需要三四美元,而最普通的中餐館裡的一盤魚香肉絲也要10美元左右。第三,片子中介紹了一位可憐的女雞農,她因為經營雞捨而債台高築,甚至健康也受到抗生素的影響。雖然她的遭遇值得同情,但是在美國這樣的商業社會,一切都是願打願挨的合同行為。如果就合同發生糾紛,在美國的司法體系裡,陪審團往往更傾向於弱勢群體。如果她的遭遇是這個行業的普遍現象的話,那麼這個行業必然垮掉,而這樣的結果並不符合雞肉公司的利益。

在美國,農場是完全私有的,主人想做什麼都不會受到任何的壓力。各地也往往都有農貿市場,附近的農民可以來賣各種自產自銷的產品,比如沒有經加工處理的「原生態蜂蜜」和「完全喂草的牛肉」。有的農場甚至可以為顧客現場宰殺禽畜。但是,這樣的產品對於廣大消費者的吸引力並不大,價格貴不說,安全性也難以保證。社會提供了這樣「獨立自主」的經營方式,但是消費者的需求不旺讓它們舉步維艱。現代食品工業的出現,或許有資本家運作的因素在其中,但更主要的還是消費者的需求。一方面埋怨著糧油食品的漲價,一方面又反對著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哪裡有那麼多兩全其美的事情呢?

當然,現代食品工業本身並非毫無問題。但是社會需要的是解決具體的問題,而不是因為它「不符合傳統的食品生產方式」就反對,從某種程度上說,那算得上一種「反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