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3:帶你認清「毒」食 > 從張大師的綠豆到馬教母的土豆 >

從張大師的綠豆到馬教母的土豆

我們處在了一個「養生大師」輩出的時代,從劉太醫、林光常到張悟本,「養生界」可以用「城頭變換大王旗」來形容。在張悟本被打回原形、慘遭中醫界「清理門戶」之後,誰又將成為「養生界」的旗幟呢?從活躍程度看來,成名更早、卻一度被張悟本掩蓋了光芒的「健康教母」馬悅凌,很可能是下一位「養生偶像」。

細看這些養生大師,除了「不吃藥不用手術」就能夠「治好」現代醫學尚無有效療法的「疑難雜症」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共性是捧出一些「能夠防病治病」的平常食物。劉太醫的牛蹄筋、林光常的紅薯、張悟本的綠豆茄子白蘿蔔……到了馬教母,有生泥鰍、土豆、姜、牛肉之類。這裡,只就土豆來說說平常的飲食是如何被大師們「脫胎換骨」的。

如果作為主糧,土豆還不錯

馬教母列出的土豆的功效裡,至少有「和中養胃、健脾利濕、寬腸通便、降糖降脂、美容養顏」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又便宜又實惠,即使沒有那些「神效」也沒有什麼壞處,「萬一有效」可就賺大發了——這種思路正是綠豆紅薯們輕易獲得認同的原因。馬教母的土豆以及其他「藥方」,忠實地秉承了這一思路。

實際上,馬教母所列出的土豆的那些營養成分基本上還算靠譜。如果把土豆作為主糧,就像世界許多地區那樣,取代飲食中的大米和麵粉,在不考慮口味、只從營養成分的角度來說還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實際上,土豆的澱粉在消化吸收率上不如大米白面。不過現代人的問題在於熱量過多,因而好消化的澱粉已經變成了不利因素。土豆的蛋白質也的確比大米白面更接近人體需求。土豆中也確實含有相當多的維生素C、鉀和幾種B族維生素。綜合來看,作為主糧的土豆確實比大米小麥要好一些。

但是中國人其實基本上不把土豆作為主糧,而是作為蔬菜。如果與其他蔬菜相比,土豆就很一般了。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有很多,每一種食品都只能提供其中的一些。如果用田忌賽馬的策略,每一種食物都能找出「很有營養」的地方來。為了綜合比較不同的食物,食品科學上有許多不同的指數來分別描述一種食物的各個方面。這裡列舉重要的幾個:「營養數據評級(ND)」,指在攝取相同熱量的前提下,提供了多少營養成分的評級;「飽足因子(FF)」,指在相同的熱量下提供的飽足感的評級;「營養均衡指標(NB)」,指食物所提供的各種營養成分的完整程度。

這幾個指標只跟滿足營養需求有關,還有一個「炎症因子(IF)」,跟疾病有一定關係。因為人體的健康狀況常常與炎症反應有關,食物成分對炎症的影響就成了現代食品營養研究中的重要領域。任何一種食物都是由很多種成分構成的,有的成分會引發炎症,有的成分會幫助抗炎。當有助發炎的成分佔了上風,就可能不太利於健康;當幫助抗炎的成分佔了上風,就有利健康。炎症因子評價體系就是據此設計的。它對食物中每一種成分引發炎症與抗炎能力進行加權計算,得出一個數值來描述這種食物對於人體炎症反應的影響。當IF是負值,表示這種食物有助發炎,負得越大越不利於健康;反之,正值結果就是有利健康的。我們日常吃的食物,IF值有正有負,合理的食譜應該使每天所吃的各種食物產生的總IF值大於50。

如果要比較不同食物的優劣,需要把多方面的指標納入比較範圍。食物在這些方面的得分還跟具體做法有關,就上面列舉的這幾個重要方面,土豆的成績如下:ND在4左右(滿分是5),FF是2.5(滿分是5),100克土豆的IF值-60左右,NB是在40~50。這個成績跟大米麵粉相比還算不錯,不過跟其他蔬菜相比就可以歸為「差生」了。比如白菜,ND得5、FF得4.5、100克白菜的IF值是+75、NB在80以上。再比如青椒,ND得5、FF也是4.5、100克IF值超過+300,而NB也在80以上。即使是林光常推崇的紅薯,NB得分也比土豆高,而100克紅薯的IF值更在+150以上。

作為蔬菜,土豆很一般

作為主食,土豆很好;作為蔬菜,土豆不算「好學生」,不過也有一些「特長」,作為多樣化食譜的一部分也不錯。但是,馬教母跟其他的養生大師們一樣,一定要把這些「特長」進行拔高誇張,再加上一些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的民間傳說,從而塑造出一個個「傑出學生」。下面是這種「包裝」的幾個例子:

1.土豆中有一定膳食纖維,而膳食纖維「能夠」幫助通便,於是馬教母拔高成「幫助機體及時排泄代謝毒素,防止便秘,預防腸道疾病的發生」,卻不提多數蔬菜都含有膳食纖維,土豆甚至並非很好的來源,而且每天吃上500克土豆也達不到推薦的膳食纖維攝入量。

2.馬教母說「土豆的蛋白質質量高,並富含賴氨酸,可以讓人獲得身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這種話對於一般公眾很有殺傷力,其實再「優質」的蛋白質,也需要足夠的量才行。100克土豆含有的蛋白質不過二三克,成人每天需要幾十克優質蛋白,如果依靠土豆的話,需要幾斤才夠。因為土豆不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它是否「優質」意義也就不大。

3.馬教母說「土豆能供給人體大量有特殊保護作用的黏液蛋白。能促持消化道、呼吸道以及關節腔、漿膜腔的潤滑,預防心血管和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的彈性,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這些言之鑿鑿、充滿科學術語的話也足以唬住多數公眾。但是,既然要用「科學」來說話,那麼就應該尊重科學的基本規範。在科學文獻中,找不到這種說法的出處。不知道馬教母的結論從何而來的。

4.馬教母還說「土豆同時又是一種鹼性蔬菜,有利於體內酸鹼平衡,中和體內代謝後產生的酸性物質,從而有一定的美容、抗衰老作用」。通過飲食來改變酸鹼平衡本來就是一種「偽概念」,已經被醫學界專業人士廣泛批駁過了。簡單來說,人體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有它的一套體系來調節體內的酸鹼平衡。人體的體液pH值為7.35~7.45,高於或低於這個範圍都是生病了。多種疾病的病人體液偏酸(其實不是真的酸性,而是處於正常範圍的低端,就pH值而言還是鹼性的),並不意味著這些疾病是「酸性體質」造成的。更大的可能,是生病導致了所謂的「酸性體質」。如果體內真的到了化學意義上的「酸性」,即pH值小於7,那麼吃什麼樣的食物都沒有用——要麼躺在重病室,要麼躺在太平間了。人的胃裡本來就處於相當強的酸性狀態下。胃裡的消化酶,本來就需要在相當強的酸性下才能工作。在某些極其特殊的情況下,體內酸鹼可能失衡而產生嚴重症狀。這種情況下,需要的是醫生進行專業處理,甚至搶救。通過飲食來調節體液的酸鹼性,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土豆汁療法」只是西方的民間療法

馬教母還介紹了土豆汁治療胃潰瘍等胃病以及土豆片外敷等一些「秘籍」。其實,這些療法都不是馬教母的獨創。在歐洲,也算得上是「傳統醫學」。只不過,馬教母在喝土豆汁之外,加上了「一定要喝上生薑水沖雞蛋茸」之類的「保護措施」,據稱「否則容易引起胃腸的出血」。如果這位大師的故弄玄虛是真的,那麼不懂得「喝生薑水沖雞蛋茸」的歐洲人不知道要喝出多少胃出血來。由於這些「療法」在歐洲很流行,還真是有一些人用現代醫學的手段進行過研究,不過迄今為止,沒有什麼像樣的證據來支持這些療法的有效性。因為生的土豆汁中含有一些蛋白酶抑制劑,它是否有藥用價值,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尚需要進一步研究。總的來說,在療效和安全性不明的情況下,拿自己去做實驗,只能用「勇敢」來形容。

一面擺弄科學名詞,一面挑戰現代科學

每個人都關注健康,都希望有簡單易行的辦法讓我們百病不生。而現代科學卻沒有能夠滿足人們的期望。基於現代科學的醫學手段,往往複雜、昂貴,還有「副作用」——而且,還有許多無能為力的地方。

於是,養生大師們就號稱現代醫學走錯了方向,而宣稱自己的「養生之道」能滿足大家的期望。在《現今社會成就了用食物防病、治病》文裡,馬教母宣稱「西藥、中藥在我這兒都被淘汰」,就很容易得到對現代科學的發展不滿的公眾的認同。在這篇充滿江湖游醫口號的文章裡,馬教母告訴我們:

「我的身體長年感冒、咳嗽不斷,常常腹瀉,雙膝關節積水、渾身疼痛、頭痛長年相伴,為什麼?那是因為我長年吃著各種寒涼的食物。南京人愛吃鹽水鴨,我是不分季節常年都會吃;愛吃螺絲、田螺、螃蟹,蔬菜最愛吃的是莧菜、空心菜、竹筍、香菇、海帶、紫菜、冬瓜、苦瓜等,都是一些寒涼的蔬菜,天熱時天天都吃涼拌苦瓜,天天都吃西瓜、香瓜,秋天整箱的吃梨、蘋果,還吃柿子、柚子、香蕉、甘蔗、獼猴桃等,各種寒涼食物源源不斷地進入身體,身體怎能不生病?」

馬教母認為「寒涼」的食物是有害身體的,而這些食物的「寒涼」「溫熱」的判定,要麼是古人的記載,要麼是她放到嘴裡自己嘗出來。這些判定都缺乏一個可操作的判定標準。最容易產生的結果就是:如果你吃了它,「有效」了,那麼就是教母的「養生原則」對了;如果沒有效果,甚至惡化了健康,那麼就是你「運用錯」了教母的「原則」,或者,這種食物不符合教母的要求。換言之,你永遠是一隻小白鼠,在「被實驗」。

實際上,馬教母認為導致了她長年感冒渾身是病的這些食物,經過現代科學的分析,都是很好的蔬菜水果。它們可以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抗氧化劑等。而教母推薦來防病治病的「糧食、肉類」,對於現代人而言已經「過猶不及」,需要在日常飲食中控制食用量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她經常擺弄一些現代科學的名詞,但主張卻是跟現代營養學格格不入的。

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成分,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成分各不相同。採用「養生大師」們的炒作方式,絕大多數的食物都可以「包裝成」張大師的綠豆或者馬教母的土豆。基於人類目前對於食物成分和人體需求的認識,還沒有哪種「超級食物」能夠滿足人體所有需求。基於現代科學的飲食推薦,通過多樣化的食物來滿足人體需求。長期堅持全面、均衡、適量的飲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有助於人體處於良好的運轉狀態,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但是,它不能使人「不生病」,更不能像藥物一樣「治病」。

在多數情況下,多吃一些張大師馬教母們所說的那些「功效神奇」的食物,倒也不至於有什麼危害。但如果真的生病了,不去進行積極治療,而把希望寄托在這些「養生大師」們提供的「看起來很誘人」的「秘方」上面,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