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3:帶你認清「毒」食 > 沒有「營養」的營養成分 >

沒有「營養」的營養成分

通常我們說「營養」,指一種東西被吃到肚子裡、消化吸收之後能滿足人體對某種成分的需求。在傳統上,就有了「六大營養成分」的說法,分別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營養成分的獲取越來越不成問題,而另一種不符合傳統「營養」定義的食物成分,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這就是膳食纖維。

嚴格說來,膳食纖維也是碳水化合物。不過,通常所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指澱粉和糖這些更容易被消化吸收、然後為人體提供能量的食物。而膳食纖維雖然在化學結構上和澱粉是同類,但由於不能被消化,所以也就被「另眼相待」。它們對於人體健康的價值,卻正是來源於「不能被消化和吸收」。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指出:高的膳食纖維攝入量可以降低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幅度分別可達40%和21%。

就像蛋白質或者脂肪不是單指某一種特定東西一樣,膳食纖維也是一大類東西。通常,人們把它們分成可溶的和不可溶的兩類。

不可溶纖維除了增加胃腸裡的食物體積,只具有吸收水的作用。它們能夠抵抗胃腸消化液的侵襲,完好無損地到達大腸,最後排出體外——對人體來說,因為什麼也沒有提供,也就沒有「營養」。不過,它們大大地幫助了通便,對於便秘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救苦救難。此外,現代人食物極大豐富,一不小心攝取熱量過多導致肥胖了。而這些不提供營養的纖維,能夠「填飽肚子」,卻又不提供熱量,自然也就有助於控制體重。

可溶的纖維對健康更加有用。它們也不能被消化吸收,相反,在經過胃腸的時候,還能夠帶走一些膽汁,從而減少體內的膽固醇。到了大腸,它們就成為聚居在那裡的腸道細菌的食物。這些可溶性纖維被細菌「吃掉」的過程被稱為「發酵」,而發酵產物會有一些短鏈脂肪酸和某些維生素。這些東西對於人體健康不無好處,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可溶性纖維中,還有一些天賦異稟的,能夠選擇性地被「好細菌」發酵,而拒絕「壞細菌」的青睞。這樣的纖維被稱為「益生元」,是現在食品和保健品界的新寵。

所有的膳食纖維都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在農業社會——即使是今天中國的廣大農村地區也還是如此,人們的食譜中並不缺乏。只有在現代社會,人們習慣了精細的食物,膳食纖維才成為「稀缺成分」。目前,科學機構推薦的膳食纖維攝入量一般是每攝入1000卡(1卡=4.19焦耳)熱量的同時,從食物中攝入14克膳食纖維。對一般人來說,大致相當於每天二三十克。對於以精加工食品和肉類為主的現代都市人,這個量並不容易達到。

許多食物中含有比較多的纖維,比如各種豆、粗糧、蔬菜以及一些水果。但是纖維本身並不好吃。纖維含量高的那些食物,不經過精加工口感往往比較差。而精加工一般則會去除大量的纖維。美味和健康,很多時候是會發生矛盾的。

抗性澱粉是近二三十年來食品界的一大發現。它在化學組成上是澱粉,但是分子結構很特殊,因而像纖維一樣不會被胃腸內的消化液分解。它們具有一些不可溶纖維的特性,也具有一些可溶纖維的特性,有時候被稱為「第三類膳食纖維」。

抗性澱粉在某些食物中天然存在,但含量比較少,對健康的價值就受到限制。現代食品技術可以把常規的澱粉「改性」,從而獲得抗性澱粉的特性。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這一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得到了巨大發展。現在,已經有很多抗性澱粉進入了商品化生產。

與天然膳食纖維相比,抗性澱粉的口感更好,也更易於應用到食物中。但是,它畢竟經過了工業加工,不像「天然」的膳食纖維那樣容易得到消費者認同。天然膳食纖維往往在糧食精加工中被去掉了。現代食品工業中,又把這些「副產物」重新加工成「新」的食品原料。經過這樣的加工,膳食纖維往往作為增稠劑、穩定劑等「功能成分」加到配方食品中,也有一些直接作為「膳食補充劑」出售。

從根本上說,直接從完整的食物中獲得膳食纖維是最好的。如果不得不吃大量的精加工食品,那麼加了膳食纖維的食品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這些都做不到的話,直接吃「膳食纖維補充劑」也聊勝於無。

增加食譜中的膳食纖維,需要注意循序漸進——纖維在大腸內的發酵會產生氣體,猛然增加可能導致腸胃不適,比如放屁增加等。而不可溶纖維的吸水性好,因此多吃纖維的時候也要注意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