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3:帶你認清「毒」食 > 中秋節前話功能月餅 >

中秋節前話功能月餅

每年的中秋節,都會掀起「月餅大戰」,從拼歷史到拼口味,從拼形狀到拼包裝。「買的人不吃,吃的人不買」也越來越成為常態。最近兩年,甚至出現了多種宣稱有保健作用的「功能月餅」。

常有人說「健康食品」,但是「健康食品」本身並沒有一個法定或者科學的定義。因為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是複雜多樣的,而任何食品都不可能單獨滿足所有需求。通常,人們把滿足人體需求較大而帶來不利影響小的食品稱為「健康食品」。比如蔬菜,能夠提供很多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抗氧化劑等現代人易缺乏的營養成分,所含的糖、脂肪等易過量的成分又比較少,所以被歸入此類。而眾所周知的「垃圾食品」——各種洋快餐,含有的糖類、脂肪、蛋白質、鹽等現代人往往已過剩的營養成分多,而那些易缺乏的微量成分則很欠缺。所以,長期以這些快餐為主要食物就會造成熱量過多而營養失衡。

如果按照同樣標準來看待,月餅實在是一種「不健康食品」。與洋快餐相比,它的含糖量有過之而無不及。麵食本身的口感並不優越,要做出「酥軟」的月餅來,就需要加入大量的油。通常的月餅餡,也往往含有很多糖和油。可以說,月餅的營養成分比洋快餐更加「高熱量」,營養成分更加「單一」。

不過,考慮到月餅只是一種「文化用品」,實際上它對健康是好是壞都沒有太大關係。不管是「健康食品」還是「垃圾食品」,對健康的影響都要在長期、大量吃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出來。而月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中秋節的一個儀式而已。它的存在,主要是文化傳統上的程序需求,而並非滿足人體需要的「食品」。

有了以上認識作為思想基礎,我們再去看那些「功能月餅」,會得出什麼結論?

首先,不管功能月餅加入了什麼「保健成分」都無法改變月餅熱量高、營養成分單一的特徵。食品中的營養成分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簡單疊加的,那種「有害成分」通過加入某些「保健成分」就變得健康了的說法,只是江湖郎中的忽悠。

其次,加入的那些「保健成分」也毫無意義。異軍突起的「功能月餅」中有一類是加螺旋藻。雖然它含有比較多的蛋白質以及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人體所需的成分,但本身並不具有神奇的「功效」。螺旋藻被發現的時候,只是當地窮人用以充飢的野菜。那些所謂的「有益成分」,在普通食物中都含有。而且,人體對它們的需要是長期大量的。商人們津津樂道於螺旋藻干粉中的蛋白質含量有多高,但是人體每天需要幾十克蛋白質,一個月餅裡加的那點點只不過具有象徵意義而已。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和美國癌症研究會都認為,考慮到螺旋藻的實際食用量,它並不是一種好的蛋白質來源。其他「有益成分」也大致如此——如果把螺旋藻像蘿蔔青菜一樣每天大嚼,倒相當於一種很好的野菜。但指望吃一點作為「保健品」,則其營養價值完全可以忽略,更不用說月餅裡加的那少許。雖說聯合國糧農組織鼓勵發展螺旋藻種植,對它的定位卻是「解決貧困地區的營養問題」、「作為飼料降低養殖業的成本」以及「遭受洪水颶風襲擊之後作為應急的生產措施」之類。作為保健品?忘了它吧,這一直就是商人們在耍花腔。

說到其他的功能成分,比如西洋參、鮑魚、魚翅之類,也沒有拿出像樣的科學證據來支持那些傳說中的功能。

那麼,月餅還能不能吃?當然能。前面已經說過,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意義。雖非健康食品,但每年在這個特定的日子裡吃上一次,也無所謂健不健康了。

什麼樣的月餅才算好月餅?既然「保健功能」只是商人們騙錢的噱頭,健康不健康也無關緊要,剩下的評價標準就只剩下了「好吃」和「好看」。「好吃」是為了自己,「好看」是為了別人。當食品的商業化高度發展之後,「好吃」「好看」,都可以僅僅通過金錢來換取。

月餅中還蘊藏著濃厚「親情」——在我看來,這甚至是作為文化用品的月餅最大的價值。在閤家團聚的時候,共同品嚐不同風味的月餅固然也充滿了天倫之樂,但如果親手烤出一爐月餅,那麼對父母而言應該是無與倫比的美食。對孩子來說,「我家吃媽媽自己烤的月餅」也一定比「你家吃商店裡買的月餅」更值得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