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3:帶你認清「毒」食 > 食品「保質期」與安全 >

食品「保質期」與安全

有報道說英國一家叫做「威利斯」的博物館裡保存著一個113年前製作的蛋糕,除了顏色有點發黃之外,看起來完好無損。該報道還宣稱「『古董』食物並非都不能食用。英國《鏡報》報道,1974年,科學家研究從一艘1865年沉船上打撈的罐頭食品後得出結論,這些食品依然能吃。1938年,有人把一罐保存了100年的小牛肉餵給貓吃,並未產生不良反應」。

另一方面,有商家銷售臨近過期食品的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也有媒體揭露「保質期竟然由廠家自己定」,許多人難以接受。

保質期到底是什麼意思?它與食品安全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食品如何「變質」

每一種食物都有多種屬性,比如外觀、顏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當我們說一種食品「合格」的時候,指的是它在各方面都符合我們的要求。或者說,廠家對產品有各方面的描述,不如說含有多少蛋白質、沒有怪味、吃了不會生病等。這種描述,實質上是食品生產者對消費者的承諾。

現代社會,食品很難堅持「現做現吃」。尤其是加工食品,從生產到消費,要經過運輸、分銷等環節。所以,保存食品是不可避免的。任何食品在保存中,前面所說的很多方面都會按照一定的速度發生變化。在不同的食品中,變化最快的那種屬性並不相同。比如奶、蛋、肉等生鮮食品,往往是細菌生長最先發生,然後才會有氣味等方面的變化。餅乾,一般是受潮變軟,口感最先發生變化。而方便麵,則可能是油先氧化,產生異味。細菌生長和油的氧化產生有害物質,而食物受潮變軟則只是不好吃了。在食品工業上,這些都算是「食品變質」了。

消費者關注的食品屬性首先是安全。食物的變壞最常見的原因是致病微生物的生長。它們的生長需要「種子」和合適的環境。自然環境中各種微生物無處不在,所以自然放置的食品中並不缺乏「種子」。它們生長的環境,必須要有適當的水分。只要食物足夠乾燥,就無法生長。曬乾的糧食不會變壞,就是這個道理。一度盛傳的美國一位女士把漢堡放了一年而沒有變壞,最大的可能也是那個地區很乾燥,在細菌和黴菌長起來之前漢堡已經晾乾了,也就不會再變壞。蛋糕中的含水量本來不算高,博物館中的那個蛋糕可能是比較快地失去了表層的水,因而環境中的細菌和黴菌無法在上面生長。而蛋糕經過了高溫烘烤,內部的細菌幾乎都已經被殺光,即使滿足細菌生長的水分可以保持更長的時間,也可能沒有「種子」而安然無事。

油脂氧化是影響安全的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油分為不飽和脂肪和飽和脂肪兩類。一般而言,動物油脂中飽和脂肪的含量高,而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的含量高。不飽和脂肪在空氣中會被氧化,從而產生異味,其中有些成分還有害健康。博物館中的那個蛋糕大概是用動物油脂做的,因而氧化變質不明顯。不過,任何動物油脂中也還是含有一些不飽和脂肪,最終也還是會發生氧化。可以推測,博物館中的那個蛋糕雖然看起來「完好無損」,但如果真正嘗一下的話,味道大概不會太好。

生鮮食物,尤其是植物,在離開「母體」之後依然保持著「生命活動」。這些「生命活動」是通過一類稱為「酶」的蛋白質來催化發生的。這些生化反應會導致硬的水果變軟,甜的水果會發出酒味等。

除了這幾種情況,食物「變質」還有失水、受潮、失去風味等。這些因素只是讓食物變得「不好吃」,一般不會導致安全問題。

「保質期」保的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說的「保質期」,指在那個期限內,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換言之,「保質期」是廠家的一個承諾——在此期限內,食品的風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會保證。如果出了問題,廠家需要負責。而過了保質期,並不意味著就壞了,只是廠家不再擔保。有時候,食品過期可能只是外觀不那麼誘人,或者口感沒有那麼好……這樣的食品,也還是能吃的。不過問題在於,它也完全可能是致病細菌數量很多了,吃了生病的可能性增高了。而且,你無法判斷它發生了什麼變化。

許多非加工食品(比如生鮮農產品)或者冷凍食品,沒有「保質期」的要求,而採用「最好在某日期之前食用」的說法,英文是「best before」或者「best by」。它的意思不是說過了那個日期就不能吃了,而一般指某一方面不再是最好,生產者並不反對過期之後食用。與此相對應的,還有一個「used before」或者「used by」的日期。它的意義更偏重於:過了這個期限,出問題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了,生產者反對過期之後食用。此外,有些國家也把通常所說的「保質期」用「最好在……之前食用」的方式標注。

「保質期」是如何確定的

每一種食品都有一系列「控制指標」,比如含水量、硬度、外觀、細菌數等。此外,還有口味要求。從技術上說,保質期的確定是把一批食物按照需要的條件保存。每隔一段時間,拿出一部分樣品,檢測其所有的「產品指標」。只要有任何一項指標超出了設定範圍,這種食品就算「變質」了。對於各項檢測都符合要求的食品,一般還會進行口味評估。如果能夠「嘗出」明顯的差別,也算是「過期」。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確定按照某種方法生產出來的食品,會在多長的時間內不會「變質」。這個期限,就是保質期。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經常採取另一種方式。就是根據這種食品的產銷週期,計算需要的保質期。然後把食品保存到那一個時間(實際上研發中會比那個時間更長,以增加「保險係數」),再進行分析檢測。如果產品依然合格,就是用這個時間做「保質期」。至於它真正的保質期是什麼,廠家就不關心了,因為它不需要更長的保證。如果不合格,那麼就改進生產工藝來增加延長,直到合格。

同一種食品,技術好的廠家可以實現更長的保質期,這很常見也很正常。我國對於許多食品有國家統一的保質期,其實並不合理——在國家許可的保質期內,生產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樣可能變壞。這樣,一個符合國家「保質期標準」的食品,完全可能是變質的。而對於那些下工夫改進生產工藝已延長保質期的廠家,國家標準反倒起了打擊積極性的作用。至於廠家是否會亂標保質期,需要的是對其保質期內的食品是否合格進行監測。不合格的要重罰,導致消費者受害的,需要賠償。在嚴格的監管之下,也就沒有廠家敢亂標了。

過了「保質期」的食品還能不能吃

顯而易見,食品的變質是一個連續漸變的過程。保質期內的「不發生明顯變化」並不是說「沒有變化」,只是變化的幅度能夠被接受而已。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細菌,不會看著保質期按照我們的指示變化——它不會像許多人想的那樣:在保質期之前,老老實實待著;過了保質期,一下子就變成了毒藥了。而這個變化過程,又受生產工藝和保存條件的影響。比如說,採用巴氏消毒的牛奶,冷藏兩週一般細菌還不會超標;而超高溫滅菌的,常溫下放幾個月乃至幾年都不會長細菌。即使是同一種食品,比如巴氏消毒奶,不同廠家的工藝控制條件也會使得變化的過程快慢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保質期內不變質」需要遵循廠家的保存要求才能實現。否則,在保質期內食品也可能變質,而廠家也沒有責任了。比如說,鮮奶保質期兩周,是指沒有開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經開蓋,或者放在室溫下,那麼就可能很快變質,而廠家對此也沒有責任。再比如餅乾,在保質期內不開袋的話可以保持酥脆。但是如果開了袋,環境又比較潮濕,就會很快受潮變軟,很難吃了。這種情況下,也不能追究廠家的責任。

保質期也好,過期日期也好,都只是一個控制標準。對於保質期比較長(比如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食品來說,過期日期前一天與後一天不會有多大差別。這就像我國男性22歲可以結婚,但是22歲生日的前一天和後一天,一個人至少在生理上不會有什麼差別。

所以,「過期食品能不能吃」的問題,答案就是:吃了不一定會出問題,但是出問題的可能性升高了。比如說,在保質期內,10000個之中難得有1個存在安全問題,真讓你碰上了可以向廠家索賠。而過了保質期,100個之中可能也有99個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如果你碰上了另外的那1個,就只好願賭服輸。即使在保質期內,還是盡快吃完的好。

注 釋

1註:八一八意思為八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