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4:需求與恐慌 > 瞎果搾汁與百威啤酒,食品行業如何取信於消費者? >

瞎果搾汁與百威啤酒,食品行業如何取信於消費者?

一篇「瞎果搾汁」的報道,讓許多人「能吃的食物又少了一樣」。報道中說,果汁企業收購各種殘次水果用於搾汁,其中包括腐爛的水果。消息一出,毫不意外罵聲一片。

其實這事本身並不出奇。首先,殘次果搾汁可以算是行業常規。「殘次果」通常只是那些歪瓜裂棗、長相不佳的,或者未成熟就落地的。這些果汁直接上市對消費者沒有吸引力,但並不影響生產成果汁——實際上,如果都用那些「優質」的水果來搾汁,果汁也就不是目前的價格了。

問題出在記者所看到的「腐爛水果」上。可以想像,在低價收來的殘次果中,出現一些腐爛的「瞎果」並不意外。關鍵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這些腐爛水果所佔的比例有多大?二是果汁加工的生產流程中是否清除了這些腐爛水果?前一個問題,記者並沒有提供數據,只是通過「春秋筆法」暗示「很普遍」——真相到底如何,考慮到記者語言和選材所顯示出來的傾向,這種暗示不見得可靠。後一個問題,報道中記者無法進入廠區,所以不得而知。

報道發出後,許多專業人士進行了解釋。雖然收購的水果中會有一些腐爛水果,但它們在後續的分選清洗中會被去除,所以並不會進入果汁。而腐爛的水果會搾不出多少汁來,反而會對風味造成很大破壞,企業反倒是得不償失。

這些專業解釋在技術上和邏輯上都是合理的。但這種「為企業說話」的科普遠遠不如指責「黑心企業」的報道容易被消費者接受。不難想像,這篇報道必然會對果汁行業造成不小的打擊。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杯弓蛇影,食品行業跟城管、官二代一樣,是「惡劣形像」的代表。在這種社會心理背景下,如何取信於消費者是食品行業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

毋庸諱言,有不少唯恐天下不亂、為了吸引眼球而不惜扭曲事實的媒體。為了自我保護,多數食品行業都是「防火防盜防記者」。果汁報道中的記者,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法進入生產廠區,也算是行業常規。

食品行業拒絕參觀(很多其他行業也是如此),除了「防記者」之外,還有「安全」和「工藝保密」方面。這當然是無可厚非。但,這種拒絕參觀的做法,正好又給了媒體口實——既然你不敢讓我看,那就肯定有「貓膩」。疑慮來源於猜測——在這樣的心理基礎上,要想取得消費者信任,難度實在有點大。

百威啤酒的做法或許可以供這些食品企業們參考。在百威的生產基地,長年、全天提供參觀服務。不需要預約,不需要登記,只要在生產時間去,就可以排隊參觀整個生產流程。不但有專門的導遊全程講解,參觀結束還可以品嚐新鮮的啤酒。雖然看起來廠家需要增加不少開銷,比如廠房設計上要留出參觀通道,要僱人專門導遊,最後還提供啤酒品嚐,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很好的廣告宣傳?如果果汁以及其他的食品行業,能夠讓消費者能有機會看到他們的生產流程以及質量控制措施,那麼許多「欲加之罪」的報道,也就不會被那麼多消費者相信了。

實際上,果汁、奶製品、肉製品這些普通食品的生產流程並沒有太多技術秘密需要保護——不同廠家,往往只是一些細微的工藝參數有所不同。而這些參數,也不是在參觀中就能夠洩露的。至於安全,只要因地制宜地設計參觀通道,並不難做到「既不影響生產,又保障安全」。

在食品市場上,普通食品的生產技術含量並不高,爭奪市場的競爭實質上是取信於消費者的競爭。與其像防火防盜一樣防備著記者,不如反其道而行之,讓消費者也跟記者一樣去瞭解食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每個消費者都可以是記者。當打開大門,消費者更願意「眼見為實」,而「不良記者」也就失去了扭曲事實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