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4:需求與恐慌 > 添加劑數種類,嚴重不靠譜 >

添加劑數種類,嚴重不靠譜

經常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消費者發現某食品中竟然含有XX種食品添加劑》,裡面憂心忡忡地說「雖然每種食品添加劑單獨使用都在安全範圍之內,但誰知道同時使用這麼多種會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呢?」多數公眾一聽,覺得質疑「很有道理」,於是就熱火朝天地驚呼「我們吃的到底是食品,還是添加劑?」

實際上,「誰知道」的那個問題,消費者不知道,記者不知道,但並不是「沒有人知道」——科學家們對此做過評估,所以他們知道。

首先,並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劑都有「超標」之說。有很多食品添加劑在人們可能使用的範圍內,不可能達到「有害劑量」,所以國家標準裡就沒有限量,也就無所謂「超標」。比如許多乳化劑、增稠劑、色素、甜味劑、香精、香料等等。

其次,對那些「大劑量長期食用」可能對身體帶來副作用的食品添加劑,通常都按照動物實驗「沒有出現不良反應」的劑量,除以了一個很大的保險係數(通常是100甚至更高),才作為人的安全劑量。

當然,這些安全劑量的實驗都是基於單獨使用一種添加劑來制定的。那麼,科學家們怎麼就認為「同時食用多種添加劑不會共同作用或者相互反應,從而危害健康」呢?

在評估一種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的時候,需要考察「大劑量」時對身體哪個器官、以什麼方式產生危害。如果幾種食品添加劑「可能危害」的器官不同,那麼同時食用時產生的危害並不會疊加。只要各自都在安全劑量以內,就不會「相互作用」或者「互相迭加」導致危害出現。

還有許多添加劑「可能危害」的器官可能相同,但是作用的機理不同,理論上說「可能」會迭加起來。歐洲曾經組織專家評估過這種風險。他們分析了歐洲批准的350種有用量限制的食品添加劑,發現絕大多數都可以排除這種「迭加」或者「相互作用」導致危害的可能。只有少數幾種可能影響肝、腎或血液的食品添加劑存在這種「可能」。不過進一步深入分析這幾種食品添加劑的用途和公眾可能攝入的量,專家們得出的結論是:它們之間共同作用或者發生反應導致危害「只是理論上的擔憂,而實際上不足為慮」。

還有一些食品添加劑,「過量」時產生危害的機理是相同的。這些食品添加劑會被歸為「一組」,安全限量是它們的總和。比如說,苯甲酸和苯甲酸鈉,在醬油中的限量為每公斤1克。但是這1克是苯甲酸和苯甲酸鈉相應的苯甲酸的總和。比如,如果加了0.8克苯甲酸,就不能再加0.4克苯甲酸鈉,因為它們加起來就「超標」了。此外還有二氧化硫、焦亞硫酸鉀、焦亞硫酸鈉、亞硫酸鈉、亞硫酸氫鈉、低亞硫酸鈉,雖然是不同的物質,但都通過二氧化硫起作用。在計算添加量時,也是把它們所有都加在一起來控制。

在我們的國家標準中,還有一條「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劑在混合使用時,各自用量佔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應超過1」的原則。比如,一千克醬油中最多可以加入1克苯甲酸,也可以加入2.5克丙酸。但因為二者都是防腐劑,在共同使用時就要受到這條原則的限制。如果加入了0.5克苯甲酸,那麼它的用量與最大用量的比例就是0.5。加入再加入2克丙酸,其用量與最大使用量的比例是0.8。這兩個比例之和是1.3,超過了1,也算是「超標」了。實際上,功能相同的食品添加劑,其作用器官、作用機理不見得相同。這個比例之和超過了1,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有害。但是,這條原則的實施,為避免前面所說的「理論上的擔憂」又增加了一道防線。

消費者的擔心不能算是杞人憂天,但我們應該相信:這樣的問題我們想到了,制定標準的科學家們也會想到——「安全標準」的制定,核心就是:在人類現有的認識基礎上,排除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

結論

對公眾來說,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規範使用,「含有多少種食品添加劑」並不值得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