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4:需求與恐慌 > 萬頭牧場之殤,規模化是出路嗎? >

萬頭牧場之殤,規模化是出路嗎?

奶製品行業大致濃縮了中國食品行業的各種特徵:需求增長迅猛、生產源頭散而亂、幾家全國性巨頭競爭激烈、歷史上的重大安全事故嚴重損耗了消費者的信任、政府的重視和投入越來越大,消費者的信心卻沒有相應恢復……

這一切的核心,都在於「安全」——在重大的安全事故之後,消費者的心理可以用杯弓蛇影來形容,哪怕是微小的事故都會被放大,從而再次激發新的不信任。

消費者把怒氣都發在奶企身上,而奶企則把原因都歸結於「源頭」。過去,中國的奶源主要以「小戶散養,奶企收購」的形式來生產。這對於奶企來說,避免了在奶牛養殖上的投入,從而使得企業結構明晰,管理上也更方便。

然而,這樣模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奶企對奶農的約束力很弱。先進、規範的養殖方式很難得到保證,奶企也難以承擔過多的生奶檢測,這就為劣質生奶甚至弄虛作假提供了生存空間。而在各奶企對奶源的激烈爭奪中,奶企甚至可能降低標準甚至默許弄虛作假——三聚氰胺事件,算是這種弊病的集中爆發。

規模化就成了解決這些弊病的藥方。奶企或者自建奶場,或者與大型奶場戰略合作——總之,規模化的牧場,為人們描繪了「規範、安全、優質」的美好圖景。「萬頭牧場」,吸引了大量眼球,也贏回了一部分消費者的信心。

然而,熱鬧之後問題逐漸暴露。「牧場出售病牛被查」、「牧場污染環境被村民圍堵」、「牧場連年有員工感染布病」……大型牧場的負面信息,讓消費者開始懷疑:規模化,真的是食品安全的出路嗎?

歷史已經證明,小戶散養模式帶來的不確定性幾乎無法克服。所以,儘管規模化養殖出現了問題,也並不意味著「退回去」就是出路。規模化,依然是奶製品行業乃至食品行業的出路。

如果仔細分析「萬頭牧場」的問題,會發現問題主要是兩個:環境污染與病疫。這兩個問題在小戶散養的模式下同樣存在,規模化只是讓問題集中爆發了而已。

一萬頭牛,不管是放在一起養,還是分散開養,產生的污染物是相同的。規模化,只是把污染物集中到了一起,對於被污染的地方當然就會很嚴重,但其他不養的地方就完全不被污染。反之,如果把這一萬頭牛分散到許多村莊,固然不會有某個地方被嚴重污染,但這就造成所有的村莊都要承擔一定的養殖污染物。如果要處理這些污染物的話,集中起來當然比分散開要容易。萬頭牧場的污染問題,要麼是設計牧場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污染處理的需要,要麼是污染處理設施沒有按設計運轉。換言之,污染問題,並非規模化養殖不可解決的問題——問題的出現,錯不在規模化的模式,而在於具體牧場的規模化不合理。

當大量動物集中在一起,一旦產生疫病,傳染擴張的風險就更大。所以,規模化養殖中的防疫壓力要更大。這就對牧場的設計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種要求,又跟環境污染與衛生管控密切相關。萬頭牧場的病疫問題,跟污染問題,是互相聯繫的兩個方面。

簡而言之,「小戶散養」、「小農經濟」、「小作坊食品加工」……所隱藏的食品安全風險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唯有規模化,才有可能採用先進的技術和規範的管理——沒有這二者,單靠「職業道德」「社會良心」,不足以生產出安全可靠的食品。所以,要不要規模化不是問題,問題只是如何規模化。規模化不是簡單的放大和堆砌,也不是放衛星般的數字遊戲,而是需要充分的評估、專業的設計、規範的管理。

萬頭牧場之殤,需要檢討的不是該不該規模化,而是規模化產生的問題,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