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4:需求與恐慌 > 瞎果搾汁了,果汁還喝嗎? >

瞎果搾汁了,果汁還喝嗎?

2013年9月,媒體報道了一些果汁企業收購「瞎果」來搾汁的新聞,再次挑動了「食品安全」和「黑心企業」兩根敏感的神經。一時間,「果汁也不能喝了」又成了一句流行語。

所謂的「瞎果」,大致包括未成熟就掉了的「落果」和外形大小不佳的「殘次果」。當然,收穫過程中碰撞損傷導致開始腐爛的果子也可以歸入此類。從新聞來看,果汁企業收購瞎果是事實,其中有一些腐爛的果子也是事實。但果汁企業如何處理這些瞎果,則不得而知。

報道發出後,若乾果汁企業紛紛發表聲明撇清自己,而監管部門也進行了一些檢測與處理。拋開這些公關與監管操作,單從技術角度看,瞎果對果汁有什麼樣的影響?果汁,還能喝嗎?

中國市上所說的「100%純果汁」,一般從濃縮果汁還原得到。水果搾汁之後,經過過濾、澄清、殺菌、濃縮等操作,然後運輸保存。銷售之前,再加水稀釋到原來的濃度。通常不加入其他成分,控制糖以及固體物質等指標與濃縮前相當。這與許多消費者心中的想像有相當大的偏差。不過,這不能說是「欺騙消費者」,只是一個產品定義的問題。歐美的「100%純果汁」,也主要是這樣得到的。

一種果汁是否受歡迎,風味至關重要。影響果汁風味的最關鍵因素是糖度和酸度。尤其是中國的果汁,出口歐美的佔了大部分,而歐美消費者喜歡偏酸一點的口味。那些品相不佳的殘次果,搾出來的汁跟「好果」差別不會很大。而未成熟的「落果」,則可能比較酸一些。為了保持最後成品果汁質量的一致性——在現代食品中這極為重要,企業往往需要用糖度與酸度不同的果汁來「勾兌」。也就是說,不管是是落果、殘次果還是碰撞損傷的果子,都不影響最後成品的果汁。而因為它們的價格低廉,也就能使得果汁的價格不是那麼昂貴。

消費者最關心的,是那些腐爛的果子會不會有安全問題。影響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農藥殘留、污染物和微生物以及毒素。與正常完好的果子相比,瞎果在農殘和污染物方面不會有差別。至於細菌和真菌,在果汁生產流程中的滅菌環節會被殺滅。唯一的問題,就是真菌產生的毒素——對於果汁來說,棒曲黴素是典型的代表,也會作為成品的監控指標。

收購的原料果子中難以避免地會中含有一些腐爛果子。但如果任由這些腐爛果子進入搾汁,並不見得符合企業的利益。一方面,腐爛的果子搾不出多少汁來。另一方面,腐爛果子必然帶有棒曲黴素,如果導致成品中的棒曲黴素超標,企業就得不償失。此外,腐爛的果子會導致風味異常,這對於大型企業來說也不可接受——比如出口的果汁,在運輸保存過程中的顏色變化都會導致客戶拒收,風味的變化就更是嚴重的質量問題。

在果汁生產流程中,會有分選、清洗等步驟,把腐爛的果子或者腐爛的部分去除。再經過搾汁、過濾、澄清等加工之後,保證最後的成品符合標準。如果企業收購的原料中腐爛果子的比例低,後續的分選清洗壓力就會小一些。反之如果比例過高,後續步驟的壓力就會大一些,而且出現不合格產品的可能性就會更高。但無論如何,經過完善的加工流程,最後會得到檢測合格的成品。

消費者對「瞎果搾汁」反應激烈,主要是對果汁的「期望」與現實不符。其實,果汁還是那樣的果汁,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100%純果汁」基本如此。要不要接著喝,大可不必受這一新聞的影響。

消費者心中的「純果汁」,是「鮮搾果汁」或者「非還原果汁」。「鮮搾果汁」顧名可以思義,而「非還原果汁」則是沒有經過濃縮然後加水稀釋的純果汁。前者無法進行工業化生產,而後者在中國也還不多見。最重要的是,二者的價格都比濃縮還原的「100%純果汁」要貴得多。

消費者容易混淆的還有「果汁飲料」和「果味飲料」。前者只需要有10%以上的果汁,而其他部分可以用糖以及香精來調配;而後者,連10%的果汁都不用,只要有點果汁「借味」就可以了,或者乾脆就用果味香精來調味。

與直接吃水果相比,「100%純果汁」少了纖維素、一些礦物質以及一些不穩定的維生素——從營養的角度說,水果當然是要更好。不過,這樣的純果汁依然含有不少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抗氧化劑等等,與其他純粹的軟飲料相比,還是要「健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