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4:需求與恐慌 > 火腿腸裡的肉「混搭」了又如何? >

火腿腸裡的肉「混搭」了又如何?

2013年11月,有記者「調查」了超市中各種火腿腸的成分表,發現很多產品不是「豬肉」,而是「混搭」了雞肉等「廉價肉」。在報道文章中,記者對這種做法進行了「質疑」,暗示通過這樣的「混搭」來降低成本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為。

火腿腸是一種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一般會有國家標準來進行「定義」。也就是說,滿足什麼樣的成分和加工標準,就可以稱為某某食品。而火腿腸的定義是「以鮮或凍畜肉、禽肉、魚肉為主要原料……」——也就是說,它甚至可以完全不用豬肉!

人們吃食品,除了安全這個基本要求,其他的需求是充飢、好吃和營養。任何食品都能充飢,這自然不必多說。而好吃,除了跟原料有關,還跟調味料和加工過程有關。工業化的配方食品,通過特定的原料、調味料和加工方式,按照多數人的口味進行了優化。他不見得受到每一個人的喜歡,但通常是多數人喜歡的口味。

相對於口味,媒體更喜歡談「營養」。在許多報道中,經常有意無意地暗示「混搭了廉價原料,營養價值低」。但實際上,一種食品原料的「營養價值」,往往跟價格沒有什麼關係。而且,「營養價值」本身,就沒有一個簡單的標準去衡量。任何為人體提供熱量或者物質的食物成分,都應該是「營養」。

我們經常說某某食品「營養價值高」,其實是指它能更加高效地提供人體容易缺乏的營養成分。但是人體容易缺乏什麼樣的營養成分,不同的人差別比較大。比如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肥肉就是很好的「營養」;對於那些貧困地區,主要用蔬菜野菜充飢的孩子,精米白面、蛋奶肉類就是「營養」;而對於大城市裡那些小胖墩們而言,精米白面、雞鴨魚肉反倒是需要限制的,而蔬菜粗糧才是更好的「營養」。

作為眾多食品中的一種,火腿腸的營養該如何衡量呢?國家標準要求標出主要的營養成分含量,比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並且標注出原料成分,比如豬肉、雞肉、澱粉等等。火腿腸的質量分級,也是以其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的不同含量來劃分。

不管是豬肉、雞肉還是魚肉,其中所含有的蛋白對於滿足人體需求沒有明顯區別。也就是說,要瞭解火腿腸中的蛋白質這個重要的「營養指標」,重要的是它的含量,而不是它來自於什麼肉。脂肪對於吃火腿腸的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壞的」,應該限制它的攝入。要瞭解它,也是該去看營養標籤上的含量,而不是關心用的是雞肉還是豬肉——而實際上,用雞肉代替豬肉,還有利於降低脂肪的含量。

火腿腸中的澱粉的確主要是為了降低成分而加的「填充料」——雖然,恰當地使用也有助於獲得不同的口感。

不管是豬肉、雞肉還是澱粉,都是正常的食品原料。分開吃有各自的營養,混在一起做成火腿腸也不會使得各自的營養降低。從脂肪和蛋白質的角度來說,雞肉甚至豬肉更加「營養」。僅僅是因為現在的雞肉比豬肉便宜,「混搭雞肉」就成了被詬病的原因。

結論

混搭豬肉、添加澱粉,的確是降低了成本。但降低成本不是罪惡,只要食品本身衛生安全、營養標籤真實可靠,成本與價格就只是廠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一種雙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