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邂逅,或是一次對決 > 更細的線條 >

更細的線條

傳說,好像有一次年輕的畫家阿佩萊斯(Apelles)登門拜訪前輩宙克西斯,但宙克西斯(Zeuxis)不在家。阿佩萊斯就跟僕人要來一塊木板,在上面畫了一條線,並交代說,請交給你的主人,他看到我畫的這條線就當知道是誰來過。

宙克西斯回來,得知緣由,提筆在下方畫了一條更細的線,對僕人說,那人再來你出示給他看。

果然,阿佩萊斯不久又登門求訪,主人再次不在家,看了留給他的回應,阿佩萊斯滿足而去,兩人理解了彼此。

也有說阿佩萊斯又畫下了一條更細的線條才走。

不管怎樣,是畫了兩條還是三條線,是傳說還是趣聞,是別人講給我聽的,好吧,是個女孩子,總之,這就是「阿佩萊斯線條」的故事。

第二天朋友過來,我當然沒有那麼自大敢不在,而是開好了酒在等他。

「半小時前打開的,直接倒進醒酒瓶,就這樣放到現在。」邊說邊倒杯給他。

看、聞、嘗一口,良久,他抬頭看我:「更細的線。」

「怎麼樣?」

「好吧,一樣的品種:桑嬌維賽(Sangiovese)。產區呢?」

「你的酒?不知道。」我承認,「我的第一感是經典奇楊第(Chianti),但分析起來更像某莊的托斯卡納(Tuscany)。」

「通常第一感是對的。」

「是的。」

昨天的酒開瓶時定如飽墨重筆,沉默濃郁得彷彿化不開,讓人覺得要幾天才醒、才好喝;昨天喝時,它的甜感依然凝成一團,酸度卻是抽絲剝繭呈線狀游離出來,堅硬而突兀,丹寧感不錯,不過不夠緊湊。曾經在一個意大利酒莊晚宴上聽來自意大利一個非常有名的侍酒師講意大利酒,他說紅酒的口感像一個四方形,酸、甜、丹寧和深度支撐起酒的結構。如此說來,那麼昨天的酒基本崩塌了,它只有一個淺淺的深度,四者的接點連結得有些勉強,扭成一股繩了。

「風格是它既有的、不可剝奪的特徵。你第一感猜出它是經典奇楊第,說明它達到水準啊。」

「或許吧。對於奇楊第,我有我的辨識記號,比如咖啡香,另外我總能感覺到它裡面的那些土裡土氣的東西,當然不是說不好。」

「要看是從哪個角度看。」

「是的。粗茶淡飯,從健康角度就是好的,但飲食依然有其等級制度,從精緻的角度……」

「我不同意你的等級觀,不過,你今天的酒的確精緻、優雅些,不是粗獷風格,更纖細,但,更好嗎?」

「都是好酒,是否更好看的是表現力,哪個更複雜,更多面向,更精細。」

「我知道你一向強調精細的品位。」

「肯定啊。」

「那你的酒是佈雷諾(Brunello)的蒙塔奇諾(Montalcino)。」

「你牛!」

好吧,這件事只能是這樣,這種形式的盲品能夠做到如此,已經足夠好了,如某些漫畫書所寫的神奇、詭秘只能是一些虛構故事。

書載阿佩萊斯善於運用優美的線條,令畫作達到高度的精緻,而宙克西斯,傳說他畫過一串葡萄,竟引來小鳥啄食。這是古希臘版的「吳帶當風」和「曹衣出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