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邂逅,或是一次對決 > 有時候 >

有時候

有時候遇到土豪還真是讓人無語,下午就開了智利活靈魂(Almaviva)和波爾多武當堡(Mouton),都是稱王稱霸級別的酒。非為我而開,為的是據說把康帝(Conti)當餐酒喝的「女大狀」,因為正談著以億為單位的生意,需要名律師把關。我只是適逢其會。

「厚厚的,肉肉的,膩膩的,像吃肥肉。」果然是律師,酒評準確,用詞得當,這款智利酒就是如此。「相比還是波爾多酒好,喝起來就沒那麼膩,而且耐咀嚼。」然後問我,「是吧?」

「佩服!確實這樣。」

「貴個三四倍,也是波爾多划算。來,多倒點。」大狀指指杯。「我們去法國時莊主教過的,說酒不能倒太少,起碼要半杯的量才能喝出味道。」

「那最好。」土豪咕咚咕咚一瓶酒分了三杯,「來,干!」

好吧,也算一種喝法。

兩款酒都是2007年的,背後資本也有些淵源,國內國外皆極富名氣和人氣,原是可以坐下來慢慢細品的酒。不過,我也有個觀點,就是:如果大口喝都不好喝的酒,細品通常也好不到哪裡去。大多數的酒即使再怎麼細品,也不一定就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東西來。

葡萄酒就是一種含有酒精的飲料,縱使有著藝術的基因,有著被教皇、國王青睞的背景,有著富豪、貴族身份的標籤,有著時尚流行的元素,最終其實都是酒精的作用,酒精才是葡萄酒,當然也是其他任何酒類的靈魂。葡萄酒愛好者和其他酒鬼們一樣,無論啤酒愛好者還是烈酒愛好者,說白了大家都是酒精愛好者而已,只是各自穿著各自的新衣。葡萄酒並非酒中高尚者的通行證。大家要想,就算是名牌,它也只是農產品的一種,每年都會從地裡長出來。有時候細品,有時候乾杯,有時候裝腔,有時候作勢,都是無傷大雅的事情,尊重自己的那杯酒就好,感謝開酒給你喝的人就好。酒嘛,水嘛,喝嘛。

「紅酒的質量真的像價格一樣可以相差那麼遠嗎?比如這兩瓶?」

「你覺得呢?」

「這兩瓶價格大概差一兩倍吧?質量我就不太懂,當然貴的肯定好喝,我覺得再貴點也值得。」

「是的,品質雖然不像價格那樣有清晰的具體數字可以讓我們衡量,但是價格比肯定不等於質量比。就這兩瓶酒而言,質量差別肯定沒有價格差別大,但是又怎麼樣呢,你的喜歡是可以忽略價格差的,對吧?」

「當然,喝酒肯定是喝我喜歡的,只要我喜歡,再貴也行。」

「所以,酒也好,名牌也罷,實際售價減去品質價值即品牌價值,而這中間的附加值是由你們這樣有消費能力的有錢人決定的。」

「這是現實。」

「那是。雖然這兩瓶酒的售價我都認為不值得,但,就是你說的:這是現實。所以對我來說很不幸,我倒是羨慕你,你喝酒是酒,喜不喜歡而已;我喝這些酒,在品質之外,總得要喝出點錢味來,因為這多出來的已經是酒的一部分了。」

「可憐!」

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