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救護車到來前,你能做什麼? > 第二章 急性心梗:和時間賽跑的急症 >

第二章 急性心梗:和時間賽跑的急症

世界上,平均每秒鐘就有1人死於急性心梗

很多人覺得癌症可怕,談起癌症來,嚇得臉發白,簡直“談癌色變”。殊不知,急性心肌梗死(簡稱“急性心梗”)比癌症可怕多了。雖然目前癌症還屬於“絕症”,但就算是癌症晚期的患者,在確診之後也不會立刻就死,大部分患者都能活上一段時間。而一個人一旦發生急性心梗,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救治,隨時就可危及生命,特別緊急的情況下,會即刻喪命。很多人都來不及交代後事,甚至有的人都還沒反應過來自己是發生了什麼事,就永遠地離開了人世,給自己和親人留下永遠的遺憾。

在我們的急救醫學中,有的病屬於急病,有的病屬於重病,而急性心梗則屬於“又急又重”的凶險急症。我在北京市急救中心工作了近30年,經歷了成千上萬起搶救,最常見、最凶險的就是急性心梗,這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病,1分鐘也等不起,輸給了時間,就輸掉了性命。

有人做過統計,每100個猝死的人裡面,有80~90個是由於急性心梗引起的。通常,90%的急性心梗引起的猝死都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場合,而且大多數患者都是在發病後15分鐘之內死亡的,有的人甚至發病後立即死亡。

曾經有一個女孩深夜打急救電話向我們求救,說她父親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我們迅速趕往她家,遺憾的是,等我們到了,她父親的身體已經發涼,我們也回天乏術,只能告知女孩說她父親已經死亡。其實,從女孩發現父親發病到我們趕到,還不到半小時,但她不知道如何進行心肺復甦,如何急救,最終她父親沒能挺過來。後來,根據她描述的她父親的病情,我們判斷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奪走她父親生命的魔鬼,正是急性心梗。

2014年8月8日,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發佈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顯示:心血管病死亡居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農村為38.7%,城市為41.1%;每5個成人中有 1人患心血管病,且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每年約350萬人死於心血管病,也就是每天9590人、每小時400人、每10秒鐘1人死於心血管病。到了2016年 5月11日,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發佈了《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內容顯示:2014年,中國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其中,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從2009年起超過並持續高於城市水平;心血管病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中,農村為44.60%,城市為42.51%;全國每5個死亡人口中,就有2個是死於心腦血管病,腦血管病已成為中國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

在心腦血管病當中,尤其要重點說一下冠心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使得血管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已經對當代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構成了空前的威脅。

急性心梗是冠心病中最嚴重的類型,是在冠狀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生了冠狀動脈血流突然中斷(絕大多數為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造成相應的心肌持久而嚴重地缺血,繼而壞死。它已經成為中老年常見的致命性急症,是猝死的主要原因。統計表明,世界上,平均每秒鐘就有1個人死於心梗。

因此,冠心病患者平時一定要格外注意,警惕急性心梗的發生,降低猝死的風險。

心梗雖可怕,搶救得當預後良好

說了半天心梗了,各位讀者可能很好奇:這個“心梗”到底是何方神聖?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對人體而言,心臟像是維持血液循環的一個“泵”,這個“泵”會把心臟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去,供給它們功能、活動所需的氧氣與養分。反過來,心臟的跳動也需要血液提供氧氣與養分,而為心臟供血的血管,就是我們常說的“冠狀動脈”。

一個健康的年輕人,他體內的血管應該很柔軟,彈性好,管壁薄,管腔大,內表面光滑,這樣才可以保證充足的血液暢快地通過,從而使得血液能到達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才能進行各種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血液裡的膽固醇逐漸沉積在血管壁上,血管就會逐漸增厚、變硬、扭曲,管腔變窄,甚至發生堵塞,當這一根根“管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稱之為“動脈硬化”了,這時血液供應就會減少,組織器官的供血就會出現障礙,人就生病了。

動脈硬化可以發生在人體所有的動脈上:發生在腦動脈叫腦動脈硬化,發生在腎動脈叫腎動脈硬化,如果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是我們說的冠狀動脈硬化,也就是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名叫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那“硬化”前面的“粥樣”這兩個字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粥樣”這個名稱源自病理解剖學,如果讀者能有機會看到切開的已經硬化的冠狀動脈,一定會印象深刻:血管壁上附著一粒粒像大米粥一樣灰白色的東西,用手按一按,都是硬的。這些硬乎乎的“大米粥”糊在冠狀動脈裡,會導致供給心臟的血流減少,如果在冠狀動脈的基礎上又發生了血栓,血管完全堵死了,血流完全不能通過,心肌發生嚴重、持久的缺血、缺氧,繼而壞死,這就是心肌梗死。一旦心肌死了,心臟的功能就會出現嚴重障礙,人就有生命危險了。

動脈裡的“大米粥”又是哪兒來的呢?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冠心病的發生率是很低的,在那個糧食都要憑票供應的年代,冠心病被戲稱為“富貴病”,即“有錢人才能得的病”。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飯桌上頓頓都是大魚大肉,有的人甚至天天下館子,胡吃海喝,每天吃進去大量的高能量、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加上其他不良的生活習慣,結果動脈裡逐漸就出現了“大米粥”樣的東西,身體也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中之一,這樣,急性心梗的發病率也跟著水漲船高了。

我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了近30年,每週都要遇到急性心梗的患者,最多的一天搶救了4個這樣的患者。在我搶救過的無數患者中,年齡最小的是一個23歲的小伙子。

那還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事。當時,那個小伙子突然發生胸痛,心電圖顯示出典型的急性心梗圖形時,我還真有點兒不敢完全相信,心想,這麼年輕怎麼會是急性心梗?後來經過現場搶救後病情穩定,我又把他送到北京同仁醫院,接診的醫生也拿不準到底是不是急性心梗。回到急救站後,我又給醫院打電話瞭解病情,最終證實他就是急性心梗。後來,經過醫院的全力搶救,患者轉危為安,平安出院。

有人說,既然急性心梗這麼可怕,那發病前就老老實實地上醫院待著吧,這樣有問題隨時可以搶救。如果可以這樣做當然好了,但急性心梗可怕就可怕在它的發作往往是不可預測的,防不勝防,不分男女老少,隨時隨地都可能發作,尤其經常發生在夜裡,而此時正是大家防範力和警覺性最薄弱的時候。

不過,雖然聽起來很可怕,但急性心梗並不等同於死亡,及時的急救恰恰能起到關鍵作用,危急時刻擁有一點急救知識,結果就有可能完全不同。但這就對急救有較高的要求,不能只會打120,在這種關鍵時刻,患者的家屬、朋友或者周圍的人如果能盡快進行急救,幫一把,轉危為安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胸痛:急性心梗最典型的警示信號!

既然急性心梗很可怕,那能不能通過什麼症狀來分辨呢?事實上,不少患者在發病之前從來沒有過徵兆,平時看起來就是一個健康人,而這樣的人發病更危險,因為一點準備都沒有,就好比前面說到的那個女孩的父親,之前從來沒有發過病,家裡連個心臟病的常備藥都沒有。據統計,有1/4的冠心病患者第一次發病就發生猝死,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致命的威脅,尤其是給醫療救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說到這兒,很多人心裡肯定犯嘀咕了:“我會不會也有心臟病啊?會不會哪天也突然心梗了呀?”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哪些情況是心臟在給大家發出警告,特別是急性心梗的警示信號,大家一定要多留意,一旦發現以下這些危險信號,要及時找醫生求助。

患者突然感到心前區或胸骨後疼痛,疼痛可向肩、臂及背部放射,可伴有胸悶、憋氣,疼痛性質為絞窄感、壓迫感、緊縮感、窒息感或燒灼樣的疼痛,還可伴有恐懼感或瀕死感。

持續時間比心絞痛長,超過30分鐘,可達數小時,甚至數日。

經過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無明顯緩解。

患者還常伴有煩躁不安、口唇青紫、出汗、噁心、嘔吐等。嚴重的患者可出現明顯心率增快或減慢、突發呼吸困難、不能平臥、血壓下降、四肢濕冷、皮膚花斑,甚至猝死的表現。

以上典型表現,如果發生在醫院,急性心梗很容易診斷,醫院有各種先進的儀器和檢查手段,比如心電圖、心肌酶、冠狀動脈造影、心肌核素檢測等。但如果急性心梗發生在家裡或其他地方,既沒有醫生在旁邊,也沒有這些儀器(即便有一般人也不會用),最多能找到一個血壓計,這時候,如果犯病了,憑什麼來判斷是不是急性心梗呢?

只能靠患者本身的症狀。患者的自我感覺很重要,而其中急性心梗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前面提到的胸痛。

胸痛部位的描述有兩個,一個是心前區,一個是胸骨後。人的心臟大小約相當於本人拳頭大小,位於胸腔正中偏左,大約有2/3在胸部左側,就是“心前區”的部位;1/3在胸部右側,這部分恰恰是在“胸骨後”。

人類感覺最疼痛的病有以下幾個:一個是結石,如膽結石、腎結石等;一個是急性胰腺炎;還有一個是癌症,比如肝癌,非常疼,比肝癌還疼的,是“癌中之王”的胰腺癌,劇烈的疼痛讓人生不如死。當然,還有一個疼痛指數較高的,不是病,是女性的一種生理現象——生孩子。而急性心梗也是疼痛指數很高的一個病,我曾見過一個急性心梗患者,發病時疼得煩躁不安、大汗淋漓,兩三個人都按不住他,嘴唇青紫,最後連指甲蓋都是紫色的,手上甚至出現紫色的斑紋。當時,我立刻給他注射了安定(地西泮),他才稍微安靜下來,這樣才能降低他心肌的耗氧量,降低危險性。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要問了,急性心梗患者為什麼會胸痛呢?

心臟對於機械系刺激並不產生疼痛反應,比如用尖刀紮在心臟上,心臟本身並不感到疼痛,但心臟對缺氧非常敏感,當心肌發生缺氧時,就會處於無氧代謝狀態,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如乳酸、丙酮酸等,心肌對於酸性物質的刺激非常敏感,就會產生疼痛感。

但是,導致胸痛的原因有很多,並非都是急性心梗。

我們急救中心有一位司機,姓段,後來調到某報社工作。一天上午,小段來到急救中心找我。他面色蒼白,捂著胸口說:“賈大夫,我胸疼、胸悶、憋氣。”他本來就是個愛開玩笑的人,我還以為他在跟我開玩笑,胸疼可以假裝,但面色蒼白裝不出來。

我看他面色蒼白,真的很難受的樣子,連忙扶他躺在長椅上,讓護士給他做了個心電圖,不得了啦!是個典型的“急性下壁心梗”的心電圖圖形。我用聽診器聽診時,發現右側呼吸音減弱,我又叩了叩兩側胸壁,右側呈鼓音,而且右側語顫減弱。我對小段說:“你深吸氣試試。”他說:“一吸氣就疼得厲害。”我又說:“你咳嗽一下。”他試著咳嗽了一下說:“不成,咳嗽疼也加重。”

我說:“你不是心梗,起來去拍個胸片。”

一會兒,他拿著胸片回來了:“賈大夫,氣胸。”

我笑道:“你才氣胸呢。”

接過片子一看,果然如我所料:氣胸。

他又問我:“那怎麼辦?”

我說:“你這個肺壓縮不到30%,可以不作處理。”

我問小段:“今天上午都幹什麼來著?”

他說:“沒幹什麼呀……哦,我想起來了,我就是關汽車門兒的時候用勁兒大了點兒。”

對,這可能就是原因。過了些日子,再見到小段,他已經完全好了。

什麼是氣胸?正常人的胸腔是密閉的腔隙,內呈負壓 。如果有氣體進入胸腔內,相應的肺組織就會被壓縮,導致肺組織不能像正常情況那樣完全擴張。經過X線檢查,如果肺壓縮不超過30%,沒有其他嚴重的症狀,問題不大,不用進行特殊處理,休息一段時間就沒事了。

這個病例是原發性氣胸,又稱特發性氣胸。

那如何通過胸痛來區分急性心梗和氣胸呢?

一般情況下,胸痛起病非常急,迅速達到高峰,還伴有憋氣,一咳嗽或深呼吸會加重,持續時間較短,且疼痛多為一側,敲兩側的肺部,叩診音聽起來不一樣,這種情況多是氣胸,一般青壯年多見,特別是男性瘦高者;而如果是急性心梗引起的胸痛,程度就更劇烈了,常常見於40歲以上的人。

所以說,胸痛,不一定是急性心梗,即使心電圖是典型的急性心梗圖形,也不一定就是急性心梗。遇到這種情況,患者要相信醫生,醫生會綜合分析的。

疼痛,是一種痛苦的體驗,同時也是一種警示信號。急性心梗引起胸痛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覺察出身體出了問題,才會及時撥打急救電話,盡快到醫院就醫,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找出不典型症狀,離心梗又遠了一步

急性心梗出現典型表現,一般不會被漏掉,而不典型症狀,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往往不會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甚至沒有想到撥打急救電話,也沒有及時到醫院就醫。這樣,往往會使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具有不典型表現的急性心梗比具有典型表現的更可怕。

·嗓子痛

前些年,有一天晚上的11點多,我們奉命前往位於海澱清河的解放軍二炮部隊的某研究所,搶救一個患者。患者是一個50歲的研究員,感覺嗓子痛,就給衛生所所長打了個電話。

所長說:“你在家等著吧,我馬上去你家。”

於是,衛生所所長到了他家。測量了體溫,不發燒,嗓子也不紅不腫,但患者就是一直嗓子痛。所長很納悶,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過了一會兒,他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會不會是不典型表現的心臟病啊?於是,他打了個急救電話120,把我們給叫了過去。

我們給患者做了心電圖,果然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經過緊急處理以後,患者要求去北京急救中心。這兩位的頂頭上司——研究所所長聽說自己的部下得了“急性心肌梗死”,也連忙趕了過來,並一口答應:“不就是費用的問題嘛,給你報銷,趕緊去急救中心吧。”於是,把患者送到了北京急救中心,患者接受了介入性治療。

患者出院那天,特意找到我,表示感謝:“謝謝你救了我一命!”

我說:“要謝,您別謝我,您回去好好謝謝您那兒的衛生所所長,那天晚上他要是說‘誰沒嗓子疼過呀?大晚上的,明兒早上再說吧’,也許您等不到第二天早上就涼了。他要是說‘你這嗓子疼,雖然不紅不腫,也不發燒。可嗓子疼畢竟還是發炎的多,給你開點兒消炎藥,再給你開點兒含片’,沒準兒您也等不到第二天早上就涼了。衛生所所長能從嗓子疼聯想到心梗很厲害,這可不是單純的消炎就能解決的。”

這位研究員也笑了,說:“你說的對,那我也必須感謝你!”我說:“那您還得感謝你們研究所所長呢,要不然他不給您報銷醫藥費。”研究員哈哈大笑。看著他開心地大笑,我還真是從心眼兒裡感到高興。

一般來說,導致嗓子痛最常見的原因是嗓子發炎,很多是由感冒引起的。如果是發炎的話,開始時嗓子會發乾,像燒一樣,喉嚨會腫起來,疼痛還會放射到耳朵的位置,嚴重的話還可出現發熱、頭痛、四肢酸痛等症狀。

但在發炎的情況下,嗓子突然出現疼痛,尤其伴有心慌、胸悶憋氣、出汗等表現,應該想到很有可能是急性心梗的不典型表現,特別是如果患者再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這個時候就得趕緊撥打120,去醫院就診。

還有一次,也是這種不典型的表現,讓我差點兒捲入一場麻煩。

·上腹痛

有一天,我們出車,派車單上寫的是“上腹痛”。我心想:這個患者不會是上腹痛,就算是消化道穿孔,也不會馬上死人。所以,肯定不是一般的肚子疼。

到了患者家一看,一個40多歲的男人側臥在沙發上,已經意識模糊、表情淡漠、有些躁動、臉色蒼白、嘴唇青紫、噁心嘔吐,衣服全被汗水濕透了。我問他怎麼不好,他沒有反應,我又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問他,他才半睜開眼,有氣無力地說出了我勉強能聽清的兩個字:“胃疼。”

當時,站在患者身邊的還有一女三男,女的是患者的妻子,其中一個20歲左右的小伙子是患者的兒子,另兩個三四十歲的人不知是誰。

我忙問家屬:“患者怎麼不好?”

那女的一臉焦急地答道:“他胃疼,疼了一個多鐘頭了,疼得特別厲害,您看他疼得臉都白了,都上不來氣兒了,出了一身汗,衣服都濕透了。”

我摸了摸患者的腹部,很柔軟。又用手按了按腹部,疼痛沒有加重,也沒有減輕,結合患者的整個表現,應該是心臟的問題。“趕緊做個心電圖!”我交代隨車的護士。

聽到我說要做心電圖,小伙子一下就不樂意了:“胃疼做什麼心電圖?趕緊上醫院!”

“我懷疑他不是胃的問題,怕是心臟的問題。”

“什麼心臟的問題?你們不就是為了多收錢嗎?過度檢查!少廢話,趕緊上醫院!”小伙子長得高高大大,雙手抱胸,有些橫眉立目,認定了我們是為了多收費,故意過度檢查。

我對那個小伙子說:“小伙子,你別這麼說,我還真不是為了收錢。我看他不像是胃疼,像是心臟的問題。心電圖一定要做,如果有問題,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如果不是心臟的問題,心電圖的錢我不收!出診費和救護車的車費,我都不收。”

小伙子一愣神兒,我連忙催促不知所措的護士:“趕緊做!”趁護士安放心電圖電極時,我連忙測量血壓,隱隱約約聽到20/0毫米汞柱左右,脈搏每分鐘大約30次。我小聲跟護士說:“下壁,三度。”護士就明白了。心電圖做出來後,果然顯示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我又馬上對護士說:“加做後壁、右室。”因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往往合併後壁、右心室心肌梗死。心電圖的結果再次證實了患者是大範圍的心肌壞死。心電圖還顯示了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率每分鐘28次,這是致命性心律失常。

這個患者的完整診斷是這樣的:

冠心病

急性下壁、後壁、右室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心源性休克

我馬上隨手給患者吸上氧氣,連接心電監護儀,同時口述醫囑:“建立三條靜脈通道,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靜滴;氯化鈉500毫升加入多巴胺100毫克,靜滴;氯化鈉500毫升加入異丙腎上腺素1毫克,靜滴;嗎啡5毫克靜注。”

這位患者發生了休克,主要是因為:一、大範圍心肌壞死,心肌收縮力下降,致使心排血量減少;二、大量出汗,減少了血容量;三、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使得心排血量減少;四、劇烈的疼痛,使血管反射性擴張。

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補充血容量,多巴胺可以提升血壓,異丙腎上腺素可以提高心率,嗎啡可以止痛、鎮靜。這套搶救方案是抗休克的手段,就看患者對搶救藥物的反應如何了,如果有反應則可能挽回一命,嚴密監控病情發展趨向,隨時調整用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隨即,我又把家屬叫到一旁:“幸虧做了心電圖。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心源性休克即便經全力搶救,死亡率也在85%以上,再加上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這個患者凶多吉少,希望不大。”

我如實地向家屬交代了病情,幾個人聽罷,臉上都露出了驚恐、茫然的表情。患者的兒子突然跪倒在地,帶著哭腔說:“大夫,救救我爸。對不起您,剛才是我不對。”他母親也說:“孩子不懂事,您別跟他一般見識。”

我哪裡有時間聽他們這些,我說:“趕快起來,我們會全力搶救,但你們要做好最壞的思想準備。”過了5分多鐘,我見患者沒有了躁動,便拍著他的肩膀問道:“您這會兒感覺怎麼樣?”

他閉著眼答道:“不疼了。”

就這樣,我們一直持續心電監護,不斷地測量血壓,根據心率、血壓的變化隨時調整藥物的滴速……半小時後,經過我們全力的搶救,患者的精神狀態有所改善,心率恢復到每分鐘60次左右,血壓100 /80毫米汞柱,基本在比較滿意的範圍。於是,我決定馬上送患者去醫院,家屬提出去北京急救中心。到了北京急救中心,立即讓患者進入心臟導管室,做了冠狀動脈造影,並在堵塞的冠狀動脈裡放置了支架。過了幾天,這個患者安全出院,皆大歡喜。

我曾在微博上對這個病例做過介紹,有一位年輕的醫生留言:“你吹什麼牛?心電圖還沒做,你就知道是下壁心梗?”顯然,這個醫生太嫩,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我回道:“只有下壁心梗才最可能出現上腹痛,只有下壁才最可能出現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測量血壓時,聽到脈搏每分鐘30次左右,就應想到是致命性緩慢型心律失常——嚴重房室傳導阻滯。所以,心電圖還沒做,我就知道是急性下壁心梗了。”這樣的判斷能力不是吹牛,能做出這樣的判斷的厲害的醫生,我們北京急救中心還真不少,我只是這個優秀群體中普通的一員而已。

引起上腹痛的原因很多,比如胃、十二指腸、肝、膽、胰等臟器的問題,但也可能遇到由於心臟問題而引起的上腹痛。因此,老年人出現腹痛時,特別是有心臟病史的人,尤其上腹痛還伴有胸悶憋氣、心慌、出汗、口唇青紫,疼痛部位沒有壓痛等,就必須考慮心臟疾患的可能,需及時進行心電圖檢查,以免漏診。

·牙痛

像病情極其危重的患者,如果發生了猝死,還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但牙痛這樣的小事也可能和急性心梗猝死有關,甚至拔牙拔死人。這樣的事您聽說過嗎?

口腔科死人,大概只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口腔科的癌症,癌症也不會突然死亡;一個是頜面部受傷,又分兩種情況,一個是大出血,血液誤入氣道造成窒息死亡,另一個是上頜骨骨折,骨折段下移壓迫咽部或氣道造成窒息死亡。

如果說拔牙當時人就死了,那絕不是牙病,而是急性心梗!患者說不清楚具體是哪顆牙齒疼痛,也不紅不腫,沒有牙齒的叩痛等,如果再伴有胸悶、憋氣、心前區不適、心慌、出汗、面色改變等,就該想到是否發生了急性心梗。

口腔科在診療過程中,患者由於精神緊張、藥物的不良反應、治療操作的刺激等誘因,有時可能會突然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急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治療某些口腔科疾病以前,應該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心理狀態、既往病史等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體格檢查,如血壓測量、心電圖檢查等,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避免或減少意外事件的突然發生。

為此,我曾多次應北京口腔工作者協會和國家醫學教育發展中心的邀請,為北京和全國各地的口腔科醫生舉辦過“口腔科診療中突發內科急症的處理”的講座,並建議口腔科開展心電監護下拔牙等治療項目。

位於先農壇的北京口腔醫院聽從了我的建議,很早就開展了心電監護下拔牙等治療,那些有高血壓、冠心病的高危患者可以預約心電監護下拔牙。我推薦了我們北京急救中心一位有豐富搶救經驗的退休醫生在北京口腔醫院做這項工作,他已經使多名突發意外情況的患者轉危為安。

·其他不典型症狀

急性心梗的非典型症狀還有很多,下面這些表現都可以作為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現出現,應該高度警惕:無胸痛或僅僅自我感覺胸悶、心慌、心前區不適;無胸痛而表現為上腹痛,並可伴噁心、嘔吐等,容易誤診為急腹症;無胸痛而表現為頜部、頸部、咽部、牙齒、肩部、背部、上肢等部位疼痛,很容易誤診為骨、關節或軟組織等局部病變;不明原因的暈厥、心力衰竭、休克等,都應該想到急性心梗發生的可能。

北京阜外醫院原心內科主任陳在嘉教授曾報道,十分罕見的頭、雙下肢、足趾等部位疼痛,也是急性心梗不典型的表現,這很難讓人與心臟病聯繫在一起。當然,如果伴有胸悶憋氣、心慌、出汗等症狀,還是能提示我們應該考慮急性心梗發生的可能的。總之,熟悉急性心梗的表現,尤其不典型的表現,對於及時識別急性心梗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及時識別急性心梗,才能減少延誤,甚至可以減少猝死的發生。不典型的表現,由於不容易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所以顯得更加危險。

急性心梗不出現胸痛,主要有三種人:一部分高齡的老人、一部分女性、一部分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這三種人的痛感比一般人弱,危險性更大。而不出現胸痛,也是最危險的。所以,平時這三種人及其家屬都要格外留意。一旦出現任何其他的不適症狀,尤其是高齡老人、糖尿病患者,要盡快停止任何體力活動,躺下休息,平息自己的情緒;此時,家屬要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如果發現病情不減反增,趕緊撥打120,並立即進行現場救護,絕不能讓患者硬扛著。而對女性而言,通常超過一半的人不會出現胸痛,但是更容易出現不明原因的胃痛、牙痛、消化不良、嗓子痛、肩臂痛等症狀,這些症狀持續時間較短,只有幾分鐘。一旦遇到這些情況,女性就要格外警惕了,尤其是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梗家族史的女性,要想到急性心梗的可能性,盡快去醫院進行診治。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急救車到來前,做好這四步,為生命爭取時間

如果碰到急性心梗或懷疑急性心梗的患者,在急救醫生到來之前,應該這麼救:

·第一,讓患者安靜休息,避免刺激

如果患者在運動時發生胸痛,那就立刻讓他停止運動。如果患者情緒激動,那一定要盡力讓他恢復平靜。電視劇裡常常有這樣的場景,老父親被孩子氣得不行,突然摀住胸部。這不是虛構的場景,因為心臟病發作很多時候跟情緒有關。這個時候,就算有天大的矛盾,也不要再氣對方了,一句“都是我不對,您別生氣”,就讓老爺子的情緒平靜下來了。

·第二,為患者選擇一個舒服的體位

怎樣算是舒服的體位?以患者的感覺為準,可以躺下,也可以坐著。

如果患者發生了呼吸困難,可能是發生了急性左心衰,應幫助患者取坐位,雙下肢下垂,體位要盡量舒適,這樣可以減少腹腔臟器對肺部的壓迫,使肺通氣量不至於進一步減少,更重要的是由於重力的作用,可以減少向心臟回流的血量,從而降低心臟負荷。

如果患者血壓下降了,甚至休克了,那就必須讓他躺平,甚至撤掉枕頭,並注意保暖,還要防止因嘔吐導致的窒息。

如果急性左心衰與休克同時發生,那可就太難辦了。躺平,會使呼吸困難加重;坐起來會使腦供血更加減少,甚至意識喪失。只能讓患者取半臥位,根據情況調整角度,反正怎麼待著都難受。

·第三,給患者吸氧、吃藥

家裡如果備有氧氣瓶,趕快讓患者吸氧,每分鐘3~5升,具有搶救與心理安慰的雙重作用,可增加心肌的氧供,以減輕症狀。沒氧氣就直接找藥。在此提醒大家,尤其是有老年人的家庭,在家常備一些急救藥,比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關鍵時刻能幫大忙。

硝酸甘油是很多心臟病患者的常備藥,放1片(0.5毫克)在患者舌頭下面,1~3分鐘起效,10分鐘後可重複使用,但最多用3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硝酸甘油之前,有條件的最好能給患者量個血壓,因為急性心梗患者往往伴隨著低血壓,甚至休克,這時候再用硝酸甘油,會使血壓進一步下降,可能危及生命,在使用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使血壓低於安全範圍。具體來說,如果患者平常的血壓是120毫米汞柱,發病時是140毫米汞柱,大膽用硝酸甘油沒關係。但如果平常血壓是120毫米汞柱,發病時血壓卻只有100毫米汞柱,那就別用硝酸甘油了,非但不能治病,反而會加重病情。服藥後,患者如果感覺頭暈、心慌、面色蒼白,應該測量血壓,如果血壓低了,馬上停藥,平臥。

另外,除了血壓偏低以外,心率過快或過慢、急性下壁心梗、急性右室心梗以及24~48小時內服用過“偉哥”的患者禁用硝酸甘油。

提醒一下,硝酸甘油應該避光、密封保存,隨身攜帶,但不要“貼身”攜帶,因為體溫對它有影響,會降低它的效果,縮短它的有效期。

經上述處理後,如果患者胸痛很快得到緩解,一般應考慮為“心絞痛”;如不緩解,甚至加重,應考慮是否發生了急性心梗。如果高度懷疑是急性心梗,則不宜含服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對於急性心肌梗死沒有治療作用,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加重病情。這時候,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阿司匹林100~300毫克嚼服,這個藥有抗凝作用,可以防止血栓擴大,防止新的血栓形成,限制心肌壞死的範圍。有時也要考慮冠心病以外的以胸痛為表現的其他疾病,以及藥物過期等因素。如果患者對阿司匹林過敏,或有主動脈夾層、消化道出血、腦出血等病史,不能服用阿司匹林。

一些心臟病患者可能還會用一種藥——速效救心丸。但是,別看它叫“速效”救心丸,它的作用遠不如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

哪些情況下不能服用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患者如果很難把握,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由急救醫生決定用藥。急性心梗患者絕不可以自己去醫院,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由醫生做必要的處理後,根據具體病情決定轉運時機。

·第四,撥打急救電話120,隨時做好心肺復甦準備

大家已經知道,急性心梗是猝死發生率最高的凶險急症,患者隨時可能發生猝死,應立即進行現場心肺復甦。

如果家裡有人發生急性心梗,除了嚼服阿司匹林,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外,還要隨時做好心肺復甦的準備。

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提醒:遇到急性心梗患者,周圍的人(如家屬)不要隨意移動患者!因為移動心梗患者,會增加心肌的耗氧量,這就給心臟增加了額外的負擔,很有可能會使心梗的面積繼續擴大,加重病情,促發猝死——就“好心幫倒忙”了。一般急救醫生到了以後,對心梗患者進行急救措施,等其病情穩定後,符合轉運條件時,再盡快送往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救治,防止病情反覆、加重,造成遺憾。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急救車到來前,急性心梗這麼救

第1步:讓患者穩定情緒、安靜休息,避免再受刺激。

第2步:為患者選擇一個他感覺舒服的體位。

·如果患者呼吸困難,幫助患者取坐位,雙下肢下垂,體位要盡量舒適;

·如果患者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了,讓患者躺平,撤掉枕頭,注意保暖,防止因嘔吐導致的窒息;

·如果呼吸困難、血壓下降、休克同時發生,讓患者取半臥位,根據情況調整角度。

第3步:如果常備有氧氣,趕快讓患者吸氧,每分鐘3~5 升。放1片硝酸甘油在患者舌頭下面,10 分鐘後可重複使用,最多用3片。根據具體情況嚼服阿司匹林100~300毫克。

第4步:撥打急救電話120,隨時做好心肺復甦準備。

院前急救很重要,及時送醫更不可少

有一次,我到了一個患者家的樓下,外邊停著一輛出租車,出租車司機迎上前來告訴我:“大夫,這家兒有個病人,要打出租車,病人一出來,我一看像是心臟病犯了,滿頭滿臉都是汗,嘴唇發紫,一看就挺厲害,我沒敢拉,我扶著病人坐在台階上,又幫他們打了120。”

等我進到患者屋裡,一做心電圖,還真是急性心梗,等我處理完患者出來時,出租車司機還沒走,我把患者的病情告訴了他,司機幫忙把患者抬上車後,我和家屬一起感謝他,他面帶得意地笑著:“不客氣,不客氣!應該的,應該的!”他還小聲兒告訴我,“前些日子,也是這麼一個心臟病人,死在我車上了。”

出租車司機見多識廣,這樣的事,我已經遇到四五次了,真應該感謝這些出租車司機,否則,患者貿然乘坐出租車去醫院,極有可能死在半路上。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這些出租車司機一樣,知道不能自己直接把患者送到醫院,必須要經過必要的現場急救,才能轉運。及時的入院觀察和治療是必不可少的。

我又想起我曾經搶救過的錢家祥先生,他是中國體育界的著名體育活動家,曾任中國排球協會副主席、亞洲排聯競賽委員會主席,是20世紀40年代排壇高手,曾任袁偉民的教練。

1990年2月4日夜間1點多,錢家祥先生突然發生胸痛,當時並沒有其他伴隨症狀。我到他家後立即做了心電圖檢查,心電圖大致正常,沒有“急性心梗”和“心律失常”等表現,又經過仔細檢查後,我給他用了硝酸甘油靜脈滴注,幾分鐘後胸痛消失,我說:“您還得去醫院,現在可以走了。”錢家祥便起身要穿衣服,我制止他說:“您不能動,得找人抬。”

當時在場的護士用疑惑的目光看了看我,由於多年的默契配合,我明白她的意思:心電圖正常,胸痛也消失了,還抬什麼抬?雖然患者心電圖正常,症狀也消失了,沒有證據說明他是“急性心梗”,但一種多年修練出來的職業直覺告訴我:他不是心絞痛,而是急性心梗。如果不考慮“心梗”,肯定就讓他自己走下樓了,甚至可以不去醫院,既然考慮到可能是這個要命的病,就絕不能讓他自己走,必須用擔架抬著走,為什麼?如果讓患者自己走動,心肌耗氧量就會增加,心臟的負荷就會增加,如果活動量再大點兒,比如上樓下樓什麼的,心率就會加快,負荷就更大了,心肌的需氧量就會突然增加,這是極其致命的,很容易導致猝死。

錢家祥的夫人是上海人,是新中國國家女排第一代運動員,她不願麻煩別人,不去找人。我再三向她動員、陳明利害,錢夫人仍堅持不能麻煩人,也就沒有去找人,而我們在場的三個人又抬不動身材高大的錢家祥先生下樓。

大約過了10多分鐘,我又做了一份心電圖,果然證實了我剛才的直覺,心電圖顯示了典型的“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的圖形。此後,患者反覆出現了嚴重、複雜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幸好每次及時用藥後都化險為夷。我一直對患者進行持續的心電監護,不斷地測量血壓,每隔二三十分鐘做一份心電圖,以便觀察他病情的動態變化。

當然,我一直不斷地向家屬交代病情,並反覆說明盡快到醫院的必要性,更是一直在催促錢夫人趕快去找人幫忙抬患者下樓上救護車,但錢夫人依然堅持不去找人。其實,都住在國家體委宿舍大院裡,找幾個人來幫忙是很容易的,錢家祥先生當時一直很清醒,勸他睡覺他也不睡,甚至還談笑風生。他是老北京人,還和我聊起了京劇,但我已經沒有心思和他聊天兒了。直到早上7點多鐘,錢夫人才找來幾個人幫忙。患者上救護車之前,我又仔細檢查一遍,完全符合轉運條件。不知不覺,6個多小時過去了,我們和患者都徹夜未眠,在他家度過了難忘的一夜。

當時那6個多小時真是驚心動魄、度日如年,我也急不得、惱不得,不過後來錢夫人總算找人來了,10多分鐘後,我們平安到達了北京急救中心。到了急救中心,我把患者交給了急診科的醫生。我們科是急救科,該下夜班回家了,可我知道這個患者的病情很重,估計還會有變化,就沒回家,想看看他們如何搶救。果然,後來各種嚴重、複雜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又反覆出現,血壓也測不到了,急救中心連忙把北京阜外醫院的著名專家宋有誠教授、北京友誼醫院的著名專家沈潞華教授以及人民醫院的一位專家請來,四家實力強大的醫院的著名專家攜手搶救患者:這是一個非常“高大上”的搶救。

國家體委主任袁偉民、訓練局局長吳壽章、排球處處長周曉蘭也都聞訊趕到急救中心,一直守在錢家祥先生身邊。

雖然專家們進行了全力搶救,但最終還是沒能成功,錢家祥先生還是去世了,終年63歲。錢家祥先生離世後不久,《體育報》和《新體育》雜誌都如實地報道了這件事。當時在搶救錢家祥先生的第一現場只有四個人,錢家祥先生、錢夫人、我和一個護士。患者已逝,記者並未採訪我和護士。那麼,提供整個情況的只有錢夫人了。

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家屬把急性心梗的患者從家裡扶出來了,結果剛出門,患者突然倒地猝死,非常可惜。

所以,“就地搶救”是急性心梗的搶救原則之一。但是不能誤解了“不能動”。“不能動”是指患者在急性心梗的時候最好躺著別活動,並不是說別人不能“動”患者。實際上,一旦發生心肌梗死,當病情穩定後,要趕快到有搶救條件的醫院救治,時間越早,搶救成功率越高,治療效果就越好;反之,時間越耽擱,心肌壞死的範圍就越大,治療的難度也越大,效果就越差了。從心梗發生到開通血管,如果在2小時內完成,絕大部分心肌可以恢復,之後每耽擱1小時,死亡率隨之增加10%。所以,最好在發病後的2小時內送醫院救治。

當然這話說起來容易,實際搶救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各種情況,要因時制宜了。

年輕人得心梗更危險

不少網友到我的博客裡詢問:“什麼人容易得心梗啊?”“心梗能預防嗎?”“年輕人也會有心臟病嗎?”……看得出來,大家對心梗還不太瞭解。

那麼,究竟哪些人更容易得心梗呢?如何預防心梗呢?

首先,拋開遺傳因素,有熬夜、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最容易發生心梗。

新聞上也常常報道,一些外企員工、程序員由於工作壓力大,連續熬夜引發猝死,這些所謂的“過勞死”,其中絕大部分就是由急性心梗引起的。

在亞太地區,造成心血管病的前三位危險因素分別是高血壓、吸煙和高血糖。吃的食物能量過高、口味太鹹、太油膩,對心臟都不好,因為這些食物會導致血脂濃度突然升高,造成血黏稠度增加,容易引起心梗。

醫學研究發現,腹部肥胖的人血液中的一種“好膽固醇”水平較低,這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朝鮮之前的領導人金日成和金正日父子都屬於腹部肥胖的類型,雖然身邊隨時帶著看護和醫生,但最後他倆都是因為心梗去世的。

其次,從年齡上說,中老年人是急性心梗的高發人群。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新陳代謝率會下降,血管的彈性、柔韌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脂質代謝紊亂等,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而前面已經說了,心梗就是冠心病的一種嚴重類型。所以,中老年人自然成了心梗的高發人群。如果中老年人再不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就更會給心梗以可乘之機了。

但如果我現在問大家:“30歲的人和60歲的人發生心梗,誰更危險?”很多人可能想也不想,會覺得肯定是60歲的老人啊。其實,更危險的恰恰是30歲的青壯年。為什麼?

因為60歲發生心梗的人,可能他在30多歲就開始出現冠狀動脈硬化了,已經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側支循環”。等他到了60歲,一旦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血液流不過去了,側支循環就會開放,讓血液經側支循環通過,這樣心肌壞死的範圍相對小些。但要是30歲的人突然心梗,冠狀動脈的側支循環還沒來得及建立,一旦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則更加凶險。

那麼,什麼叫側支循環?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人體內的血管就好比北京的交通,大動脈就是主幹道,比如長安街、平安大道,而側支循環就是一個個的小胡同。一旦長安街堵死了,聰明的司機會選擇走小胡同,從旁路繞過去,也能到達目的地。我們的身體也有這種類似的神奇的自我調節機能,如果某個地方堵了,時間長了,便會自己慢慢建立起一些側支循環來進行疏導。

這讓我想起搶救一位猝死的19歲空軍小戰士的事。

一天早上7點多鐘,在空軍南苑機場,一個19歲的戰士在洗衣服,突然覺得胸口不適,戰友們連忙騎自行車把他送到機場醫院。剛一進醫院的門,他便一頭跌倒在地,不省人事。當時大概是7點50分,因為正好趕上醫生、護士們上班,大家立即把他抬到搶救室開始搶救。同時,機場醫院的醫生分別給空軍總醫院、附近的航天部所屬的711醫院、北京急救中心打了3個求援電話。

我們得知醫院正在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快速趕到了南苑機場醫院。我們剛一下車,馬上有一群軍人圍了上來,有人向我介紹說:“這是我們機場的政委。”政委對我說:“急救中心來人了,我就放心了。”我說:“您先別樂觀,我還沒見到患者呢。”

進了急診室,裡面有10多個醫生、護士正在忙碌。患者沒有了自主心跳和自主呼吸。711醫院的麻醉師最先到達,已經給患者做了氣管內插管,正在用呼吸氣囊進行人工呼吸。另一位機場醫院的醫生正在做胸外心臟按壓,靜脈通道已經建立,心電監護也已連接上了。空軍總醫院急診科的一位醫生也先於我到場。

我迅速瞭解了用藥情況。突然,我發覺心電示波好像出現了有節律的跳動,便馬上告訴做胸外心臟按壓的醫生:“停,停,我看看。”果然,屏幕上顯示了“室性心動過速”,這可是個好徵象,但依然不能樂觀,因為隨時可能惡化為“室顫”,必須立即糾正為“竇性心律”。

空軍總醫院的醫生馬上說:“利多卡因。”我也幾乎同時說:“同步電轉復!”並雙手分別拿起了除顫器上的2個電極板,我們急救中心的護士馬上給除顫器充電,並把導電膏塗抹在2個電極板上,眨眼間已充好電,我把2個電極板放到患者胸上:“放電!”除顫器的屏幕上立即顯示了“竇性心律”,在場的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此刻,利多卡因還沒有注入到患者的靜脈,患者隨即出現了自主呼吸,血壓120/80毫米汞柱,真高興死了!

突然,患者全身抽搐(腦缺氧後導致的腦水腫造成的)。我連忙問:“給脫水藥了嗎?”有醫生回答:“已經給過500毫升甘露醇了。”

我說:“安定抽20毫克,靜脈注射。”

空軍總醫院的醫生說:“10毫克!”於是,護士從靜脈推了10毫克安定,患者仍然抽搐不止,又過了不到1分鐘,抽搐停止了,可不到1分鐘又開始持續抽搐。

我又說:“安定抽20毫克,靜注。”空軍總醫院的醫生還是不聽我的,這樣來回兩三次,總量一共給了30毫克安定。患者仍然抽搐不止,過了不到1分鐘抽搐停止,可不到1分鐘又開始持續抽搐。

空軍總醫院的醫生問我:“還有什麼辦法?”

我說:“你不聽我的呀,我說抽20毫克,沒讓你一次全推完。也可能推1支就不抽搐了,也可能推1支多就不抽搐了。什麼時候不抽搐了,什麼時候就馬上停止推藥。這樣可以一次性徹底控制抽搐,同時避免了反覆用藥發生的蓄積中毒。像你這樣用藥,藥的總量不但沒減少,比一次性20毫克還多,而且效果差。”他沒再吭聲兒。

後來,患者還在抽搐,空軍總醫院的醫生又問我:“還有別的辦法嗎?”我說:“現在,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壓、脈搏都正常,沒有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可以去醫院,邊走邊搶救。”後來,我們把患者抬上了空軍總醫院的車。

第二天下午,我抽空給南苑機場醫院打了個電話,問了患者的情況,他們非常高興地告訴我:“患者已經清醒了,沒有留下什麼後遺症。我們剛從醫院回來,他已經能吃西瓜了。”

所以,在這裡我要提醒年輕人一句,不要覺得心梗離自己很遠,一點都不關心,身體不舒服了也不當回事兒。事實上,現在心梗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它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了。

既然心梗人人都可能發生,那麼,預防就很重要,而預防心梗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不過運動也有講究,到底怎麼運動最好呢?我給大家推薦一個口訣,叫“357”口訣。

“3”是指30分鐘或3公里。就是說,每天用快走、慢跑等方式進行鍛煉,持續30分鐘,或者運動的距離達到3公里,既經濟,效果又好。

“5”是指每週鍛煉不少於5天。

“7”是指運動時的適宜心率為“170減去自己的年齡”。比如,我今年60歲,170-60=110,我運動的時候心率在每分鐘110次左右,就是合適的。

對於健康的年輕人來說,各種有氧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但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由於身體的原因,腿和膝蓋不能承受太大的運動量,怎麼辦呢?可以選擇散步或游泳,其中游泳是最好的鍛煉方式之一。水有浮力,對關節和脊柱能起到放鬆的作用,尤其適合關節不好的中老年人。

還要強調一點,運動健身,貴在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沒用的。

心梗急救,關鍵時刻還得聽醫生的

治病救人是我們醫生分內的工作,有人把我們比作“白衣天使”,真的是不敢當。還有的家屬把我們當成“活神仙”,以為只要我們到了現場,不管患者的狀況如何,就一定能把人救活,事實真不是這樣的。有時候,儘管我們盡力搶救了,每一步都沒做錯,但也會搶救無效或失敗,這跟患者發病的嚴重程度有直接關係,尤其是急性心梗的患者,到了測量不到血壓的程度,搶救的成功率真的很低。

有一次,我的一個同事去搶救一個患者,他進門一看,發現患者的情況特嚴重,急性心梗,沒血壓。跟家屬一交代,家屬就急了,說:“趕快上醫院吧!”

但同事堅持不走:“不行,患者病情太重,不能挪動,動了就更危險了!等做了必要的處理後再走!”

好說歹說,最後終於把家屬說服了,同事開始積極搶救。但搶救不等於患者就一定能救過來,結果搶救無效,患者還是死了,這下家屬不幹了,一個勁兒地跟他鬧:“我說走,你不走,都讓你給耽誤死了不是!”

那天也算他倒霉,後來又碰到一個急性心梗的患者,也是特別重,沒有血壓。家屬也說:“這麼重,趕緊去醫院吧。”同事又說不能走,強調“就地搶救”的原則,跟剛才的話一樣。

家屬卻說:“你不就是怕擔責任嗎?我給你寫一個字據,趕快去醫院,不用處理,後果我們自負,這回你放心了吧?”

同事一看這個字條,又想起剛才那趟車,心想:“得!走就走吧!”就走了。上車沒一會兒,患者的呼吸、心跳就停了,趕緊給他做了心肺復甦,也沒成功。這會兒家屬又說了:“大夫,心臟病患者不是不能動嗎?你懂不懂啊?”

同事說:“我當然懂了。”

“懂你還走!”家屬反倒怪起他來了。

“不是你們非要走的嗎?這不是你寫的嗎?”同事氣得抖抖手裡的字條。

“你是大夫還是我是大夫啊?我不懂你也不懂啊?既然你懂,為什麼我說走,你就走呢?”

說來說去,還是他的不對。那一天,可把我的那個同事氣得不輕,我也真替他叫屈。家屬的心情我們必須理解,誤會我們是小事兒,耽誤了自己親人的生命可就是大事了。

我們科還有位梁大夫,比我大10歲左右。他50多歲的時候,有一次去搶救一個急性心梗患者。到現場的時候,那個患者並不是特別凶險,疼得也不是特別厲害,人也比較安靜,然後梁大夫就給他做了心電圖,發現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並出現了室性心動過速,這預示著患者馬上要發生心臟停跳。梁大夫馬上給患者靜脈注射了消除室性心動過速的利多卡因。結果,用完藥以後,患者還是很快發生了室顫(一種惡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心臟很快也就停跳了。梁大夫趕快對患者進行心肺復甦,但沒有成功,患者最終還是沒救過來。

當時現場就梁大夫一個人,很多操作都是他一個人進行的,非常忙亂。各位讀者注意,我們醫生搶救患者的場面是忙亂的,尤其是只有一個醫生的時候,但我們不是慌亂。梁大夫當時的用藥和心肺復甦完全沒錯,任何醫院的醫生都會這樣搶救,但誰也不能保證搶救一定能夠成功。但很多時候,患者和家屬不明白也不管這些。

當時,患者的兒子走過去,“啪”就給了梁大夫一個耳光,嘴裡還罵著髒字,說:“你來的時候,我爸還能說話呢,你用上藥,就給治死了。就是你給治死了,對不對?”

梁大夫的心情當時沮喪到了谷底,自己明明沒有錯,卻被家屬誤會,那麼大歲數還被一個年輕人給打了。患者的兒子當時情緒也是太激動了,大夫的話他哪裡能聽得進去啊?

像上面這兩種情況,我們急救中心的醫生幾乎都碰到過,但也沒有辦法,家屬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家裡有人生病了、去世了,心情不好也在所難免,我們醫生只能默默承受著。

《臨床冠心病學》裡面提到了一些十分罕見的心梗非典型症狀,像頭痛啊、雙下肢痛啊、腳趾痛啊,都有。這些地方的疼痛通常很難讓人與心臟疾病聯繫在一起,但它們之間確實有內在關係,可這種內在聯繫很難和普通人解釋清楚。所以,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急救醫生也經常遇到諸多麻煩。比如,你要是胸痛,我給你做心電圖,沒的說;你要是背痛,我給你做,你也沒的說;你要是頭痛,我給你做心電圖,沒準你就有意見;你要是腳趾痛,我要再給你做心電圖,你準得罵我,是不是?

在此,我想對讀者朋友說,不管如何,醫生都會盡力去救治患者,但畢竟醫學不是萬能的,醫生也不是能起死回生的“活神仙”。希望各位朋友看了這本書以後,除了增長一些急救知識,在關鍵時刻能幫上忙以外,還是那句話,多給醫生一些理解和信任。因為,這無論對患者、家屬,甚至對我們醫生來說,都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