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救護車到來前,你能做什麼? > 心梗雖可怕,搶救得當預後良好 >

心梗雖可怕,搶救得當預後良好

說了半天心梗了,各位讀者可能很好奇:這個「心梗」到底是何方神聖?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對人體而言,心臟像是維持血液循環的一個「泵」,這個「泵」會把心臟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去,供給它們功能、活動所需的氧氣與養分。反過來,心臟的跳動也需要血液提供氧氣與養分,而為心臟供血的血管,就是我們常說的「冠狀動脈」。

一個健康的年輕人,他體內的血管應該很柔軟,彈性好,管壁薄,管腔大,內表面光滑,這樣才可以保證充足的血液暢快地通過,從而使得血液能到達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才能進行各種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血液裡的膽固醇逐漸沉積在血管壁上,血管就會逐漸增厚、變硬、扭曲,管腔變窄,甚至發生堵塞,當這一根根「管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稱之為「動脈硬化」了,這時血液供應就會減少,組織器官的供血就會出現障礙,人就生病了。

動脈硬化可以發生在人體所有的動脈上:發生在腦動脈叫腦動脈硬化,發生在腎動脈叫腎動脈硬化,如果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是我們說的冠狀動脈硬化,也就是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名叫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那「硬化」前面的「粥樣」這兩個字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粥樣」這個名稱源自病理解剖學,如果讀者能有機會看到切開的已經硬化的冠狀動脈,一定會印象深刻:血管壁上附著一粒粒像大米粥一樣灰白色的東西,用手按一按,都是硬的。這些硬乎乎的「大米粥」糊在冠狀動脈裡,會導致供給心臟的血流減少,如果在冠狀動脈的基礎上又發生了血栓,血管完全堵死了,血流完全不能通過,心肌發生嚴重、持久的缺血、缺氧,繼而壞死,這就是心肌梗死。一旦心肌死了,心臟的功能就會出現嚴重障礙,人就有生命危險了。

動脈裡的「大米粥」又是哪兒來的呢?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冠心病的發生率是很低的,在那個糧食都要憑票供應的年代,冠心病被戲稱為「富貴病」,即「有錢人才能得的病」。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飯桌上頓頓都是大魚大肉,有的人甚至天天下館子,胡吃海喝,每天吃進去大量的高能量、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加上其他不良的生活習慣,結果動脈裡逐漸就出現了「大米粥」樣的東西,身體也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中之一,這樣,急性心梗的發病率也跟著水漲船高了。

我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了近30年,每週都要遇到急性心梗的患者,最多的一天搶救了4個這樣的患者。在我搶救過的無數患者中,年齡最小的是一個23歲的小伙子。

那還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事。當時,那個小伙子突然發生胸痛,心電圖顯示出典型的急性心梗圖形時,我還真有點兒不敢完全相信,心想,這麼年輕怎麼會是急性心梗?後來經過現場搶救後病情穩定,我又把他送到北京同仁醫院,接診的醫生也拿不準到底是不是急性心梗。回到急救站後,我又給醫院打電話瞭解病情,最終證實他就是急性心梗。後來,經過醫院的全力搶救,患者轉危為安,平安出院。

有人說,既然急性心梗這麼可怕,那發病前就老老實實地上醫院待著吧,這樣有問題隨時可以搶救。如果可以這樣做當然好了,但急性心梗可怕就可怕在它的發作往往是不可預測的,防不勝防,不分男女老少,隨時隨地都可能發作,尤其經常發生在夜裡,而此時正是大家防範力和警覺性最薄弱的時候。

不過,雖然聽起來很可怕,但急性心梗並不等同於死亡,及時的急救恰恰能起到關鍵作用,危急時刻擁有一點急救知識,結果就有可能完全不同。但這就對急救有較高的要求,不能只會打120,在這種關鍵時刻,患者的家屬、朋友或者周圍的人如果能盡快進行急救,幫一把,轉危為安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