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黃小廚的美好日常 > 「卷」起早晨 粢飯團 >

「卷」起早晨 粢飯團

上海很好吃!濃油赤醬的食物很好吃,吃來下飯,很過癮。

上海是一個很會享受、很懂得享受的城市,美、乾淨、洋氣,而且很好吃。這裡一年四季都有美食,濃油赤醬的食物很好吃,吃來下飯,很過癮,也有許多很精緻很清淡的食物,吸收了許多杭幫菜、淮揚菜的特點。

我很喜歡木心,他寫過一篇文章《上海賦》,收錄在《哥倫比亞的倒影》中,有一段寫到上海的食物——「事情還得一早開始。從前的上海人大半不用早餐(中午才起床),小半都在外面吃或買回去吃。平民標準國食:『大餅油條加豆漿』生化開來,未免太有『賦』體的特色,而且涉嫌誨人饕餮——粢飯、生煎包子、蟹殼黃、麻球、鍋貼、擂沙圓、桂花酒釀圓子、羌餅、蔥油餅、麥芽塌餅、雙釀團、刺毛肉團、瓜葉青團、四色甜鹹湯團、油豆腐線粉、百葉包線粉、肉嵌油麵筋線粉、牛肉湯、牛百葉湯、原汁肉骨頭雞鴨血湯、大餛飩、小餛飩、油煎餛飩、麻辣冷餛飩、湯麵、炒麵、拌面、涼面、過橋排骨面、火肉粽、豆沙粽、赤豆粽、百果糕、條頭糕、水晶糕、黃鬆糕、胡桃糕、粢飯糕、扁豆糕、綠豆糕、重陽糕、或炸或炒或湯沃的水磨年糕,還有象形的梅花、定勝、馬桶、如意、腰子等糕,還有壽桃、元寶,以及老虎腳爪……」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個味道,有甜味有鹹味有肉味,有糯米的香味,還有那條毛巾的味道,上海早晨的味道。

美食隨著時間會變化,會改良,這些食物許多我聽都沒聽說過,更別說吃了,但是其中提到的粢飯團我有印象。

那是1994年,我們在上海拍電影,工作了通宵後走到外灘,在清冷的黃浦江邊,有一位老奶奶推著小車在路邊賣粢飯團。我們要了一個,老奶奶用很白的毛巾熟練地包著飯團,放上油條、肉鬆和一點搾菜末,捲起來捏好,遞給我,很燙。我就站在黃浦江邊,吃著熱乎乎的粢飯團。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個味道,有甜味有鹹味有肉味,有糯米的香味,還有那條毛巾的味道,上海早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