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很重要 > 回到未來:用虹吸壺煮咖啡 >

回到未來:用虹吸壺煮咖啡

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我上了一堂煮咖啡課,學的是早就想學的虹吸壺煮咖啡法。

虹吸壺雖然是一項歐洲人的發明(不同牌子的虹吸壺的介紹上,可能印著各種不同說法,從德國、蘇格蘭到法國都有,總之是歐洲人),但現在在世界各地,讓虹吸咖啡壺煮咖啡法發揚光大的卻是日本人(巧合嗎?其實法國菜也是。)這些和大城市生活節奏反著來,耗時耗精力、且需要持之以恆練習的技藝,似乎總是和有耐心有毅力的日本人脫不開關係。

「虹吸」(即siphon,也譯作「塞風」)是一種物理學現象,指的是在某些條件下,不使用泵也可以抽吸液體。虹吸壺的名稱就是來自這個現象。不僅名字「很物理」,虹吸壺的造型也充滿理科學究味。它不同於星巴克店裡那種帶給人科技未來感、碩大的濃縮咖啡機(Espresso Machine),虹吸壺給你的感覺是——怎麼說呢,是從尼古拉·特斯拉那個年代的遠眺未來。

日式洋果子店,帶雕花的咖啡館招牌,穿馬甲的年輕侍者,Mark O'Connor的小提琴聲,vintage濾鏡,虹吸咖啡壺……感覺差不多就是這樣。

教我煮咖啡的正是一位日式咖啡店老闆,谷岡先生。谷岡桑曾經在東京的Enoteca Pinchiorri餐廳工作(該店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總店曾獲米其林三星,但東京店已不再營業),是從調酒、咖啡製作、日本料理和西餐都會做的「全棧式廚師」(借用一下碼農界的定義)。他和太太在北京經營的店(Strawberry Café),開在北京外籍人士聚居區域一處隱蔽的地下二層。晚上8點前,這家店出售他們打響名堂的日式水果撻,還有這兩年在北京風行的布司卷蛋糕;8點以後,這家洋果子店則變身酒吧。我之前只見過日本客人把酒存在店裡,還是頭一次在他的店裡看見有客人存咖啡豆子的。

日式咖啡和意式咖啡的區別首先在於做咖啡的機器和方法——意式濃縮咖啡是用高溫度的熱水「沖壓」出來的espresso,日式則是手沖、滴漏、虹吸等方法「煮」出來的brewed coffee;從做法上來看,前者可以用痛快來形容,後者除了精緻我找不到別的詞了。此外,所有推薦日式咖啡的人都會告訴你,espresso和brewed coffee的口感區別很大,前者濃郁強烈(咖啡上那層油脂物,肉眼可見),後者平淡而細膩。

谷岡桑的店裡也擺放著一台意式咖啡機,但圍著長方體魚缸的一圈吧檯上,所有喝咖啡的客人面前都放著虹吸壺。我問強烈推薦日式做法的谷岡桑,所謂日式和意式的區別,會不會只是大家對咖啡品嚐角度不一樣(其實沒有優劣)?他皺了下眉頭又笑了笑,好像沒有正面回答,但解釋說(語言關係,我只能請店員當翻譯,可能存在偏差):反正星巴克的豆子只能用來做意式咖啡,放到虹吸壺裡估計就暴露了。

說到豆子,我挑了酸度不太明顯的哥倫比亞(P.S.豆子烘培好後最好先放上至少一周,有光澤,色澤均勻則是不錯的豆子,理想情況下是動手之前再把豆子磨粉),因為不太喜歡酸度過重的咖啡,而按照谷岡桑的說法,虹吸壺做出來的咖啡層次分明,酸是酸、苦是苦。

選好豆子之後就是認識製作工具。虹吸壺可以被拆分成三個部分:用來煮咖啡的柱管狀上壺,用於加熱以及接咖啡的球形下壺(通常已被放置在支架上),最後是用於加熱的酒精燈或鹵素燈(我今天用的是較為經濟的酒精燈)。除此以外,你還需要一個煮開水的水壺、一條冷水浸泡過的布和一個攪拌咖啡用的木棒或調羹(聽說最講究的日本咖啡師,甚至會用竹子造一把符合自己手掌大小的專用攪拌棒)。

準備就緒,現在開始做咖啡吧,這是谷岡桑的方子。

店裡不太亮,很多照片都拍模糊了……湊合看吧(圖片對應上方文字)

[ Step 1 ]

將裹有濾布的過濾器放入上壺,鏈條放進導管,用鏈條下方的鉤子勾住導管最下端以固定,讓過濾網水平貼合在上壺壺底(如下圖所示範的那樣)。

[ Step 2 ]

將安裝好過濾器的上壺斜插進下壺,向裡面注入一點熱水(大約到下壺的1/5的樣子),搖晃一下整個壺,目的是給虹吸壺整體預熱。

[ Step 3 ]

倒掉預熱用的水,取出上壺,將下壺灌上水。點燃酒精燈開始燒水。谷岡桑來回調整了兩三次酒精燈的燈芯,才找到他認為適合的火焰(如下圖)。不能太大,否則容易讓水上升得太快甚至溢出。他讓我拍下火焰的照片,「認準這樣的高度就大概對了」。根據壺身刻度,灌到刻度[2]的地方大概是做一杯的量,灌到[3]的地方是做兩杯的量。

[ Step 4 ]

與此同時可以著手量取咖啡粉。我們用的咖啡粉對應是兩杯的量。如果想喝中等濃度,他建議用26克咖啡粉就夠了,最多也不要超過30克。在水開始冒泡之前,就要把咖啡粉填平到上壺裡待煮。

[ Step 5 ]

放好咖啡粉,差不多就可以把上壺斜插入下壺,此時先不要馬上插緊,而是要留一個小口,等到泡泡開始變多再快速把上壺扶正插緊,這時候咖啡便開始往上湧了。

[ Step 6 ]

隨著水不斷往上湧,則拿起攪棒把還浮在水上的咖啡粉壓到水裡去,當看見上壺開始呈現三層(從上至下是泡沫、咖啡渣和水)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攪拌。這是虹吸法最重要、也最講究經驗技巧的步驟。很多人都會說,做好虹吸咖啡的訣竅就在於攪拌的過程,有的咖啡師甚至會花很長時間專門練習攪拌,不要碰到玻璃壁似乎是共識,但攪拌多少下則各有說法。谷岡桑的「秘方」是順時針攪拌12.5圈(我不能想像自己居然忘記問他做了多少次實驗才得出的這個結果)。

[ Step 7 ]

攪拌完畢,把酒精燈挪開,就是收穫的時候了。先用冷的布摀住下壺,再慢慢用布擦拭壺身,像按摩一樣,這時候上壺的咖啡就會被神奇地「按摩」進入下壺。由於下方球壺此時處於真空狀態(因此虹吸法也叫真空法,虹吸壺也叫真空壺,即vac pot),在真空吸力作用下咖啡被吸回去,濕布則加速了這個過程。等到所有咖啡收穫完畢,就可以取下上壺,把下壺的咖啡倒入杯中享用了。

怎麼知道自己做的咖啡到底怎麼樣?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咖啡的口感,它應該是有層次的(這種不可言傳的感覺,我想大概要喝上至少100次才會有點點感覺吧?);二是遺留在上壺的咖啡粉,會形成一個拱頂狀。谷岡桑喝了我做的咖啡後,帶點驚訝地誇讚說「第一次就能做得這麼好啊」(至今不是很敢相信他,可能是日本人習慣性的禮貌吧);不過我毛手毛腳做出來的咖啡,還真的有拱頂…可能是運氣好吧(見下圖)。

完整做完一次虹吸式咖啡,有點理解為什麼熱愛日式咖啡的人常常說,這才是「真正的咖啡」。不是因為那些復古風的器具或者有點像表演的繁瑣步驟,甚至都不一定是因為咖啡好喝,而是那股追求純粹的勁兒,需要時間,技巧,耐心,當然還有興趣。對生活少那麼一點點愛,可能都愛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