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很重要 > 去居酒屋喝什麼 >

去居酒屋喝什麼

吃很重要 feat. LokiWoo

記得自己幾年前第一次去日本,誤打誤撞進了一家居酒屋,滿眼是醉醺醺的男性,怯生生在吧檯坐下後發現菜單之少、東西之吃不飽,頗有點搞不清狀況。後來我終於瞭解到居酒屋大概就是去喝點酒水、吃吃下酒菜的地方,在北京找不到夜宵吃的夜晚還是會跑去,沒別的,就圖人家開得晚。

這位朋友跟我說,居酒屋在日本的歷史地位,也有一點點像在西方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交流場所的咖啡館,但本質上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地方,只是日本平民生活的一部分,而當代居酒屋更越發有點「老少咸宜」的感覺。既然聊到,就請她寫寫居酒屋在吃吃喝喝上都有哪些常見的酒水和小吃以及特色。以下是來自這位朋友LokiWoo的分享,感謝她(部分地方我加了標注)。

圖 / Zeu Chan

稍微年長一點的朋友或許有印象,早期的日本電視劇裡,出現在居酒屋場景裡往往是身穿風衣、面無表情抽著煙的男性。時至今日,居酒屋在日本也是很多女子與家庭歡慶的去處之一,即使有些嘈雜她們亦不在意,(甚至認為)其特有的熱鬧氛圍正是魅力所在。

一位女性朋友說過一句話,用來概括居酒屋的氛圍很合適:「結束一天的工作,和好朋友一起去居酒屋吃吃喝喝,哪怕吃到撐也不過3000日元左右(笑)不用孤零零地料理,享用,收拾,哪怕回到家裡還是形單影隻,卻不會感覺到是孤獨的生活。」那麼,當我們去居酒屋時,我們喝些什麼?

熱爛atsukan(溫酒)

根據加熱溫度的不同,溫酒亦有不同的稱呼(根據維基百科整理)

(註:LokiWoo跟我說,要去居酒屋,一定要先學會這個單詞,因為實在太常用了。)相較啤酒、威士忌,二月天裡來上一壺溫酒,沒有什麼比這更愜意的了。愜意是愜意,但是溫酒本身太講究、甚至還有點囉嗦。江戶後期,在江戶後期,人們為了更好地品味完整的酒香,發明了一種叫「銚釐」的東西(酒汆),但畢竟是以明火加熱,難免蒸發一部分。經過進一步的修改、完善,酒汆就最終演化成了現代酒具的雛形,即得利與爛壺(酒壺與溫酒盅)。

加熱方法倒也簡單,把熱水加到左邊的溫酒盅裡,大概六七成滿。再將日本酒倒在右邊的酒壺裡,把酒壺放進溫酒盅,蓋上蓋子,約十分鐘左右就能喝到溫度正好的溫酒了。不過,時至今日仍在使用這種費時而不省力加熱方法的店家實在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食肆酒屋已經改為使用電熱的溫酒器,而一般家庭則會選擇更為便捷的方式——微波加熱。倘若哪間良心店家依然堅持著古老而含蓄的傳統,請一定要點32個贊喔。

[ Tips ]日本酒的度量單位是「合」,約相當於180ml。在點單時店員會確認要幾合(聽不懂也沒關係,絕大多數服務員會直接拿恰好一合的酒壺給你看)。

混合酒類:sawa和chuhai

(酸味氣泡酒)

(「sawa」)最早起源於東京目黑區一家名為「」的居酒屋。1960年代初期的居酒屋主要面向大眾,它們主要販賣如燒酒、日本酒一類的平價酒類,而燒酒因其釀造方式與原料所限,(本來)算不上什麼香醇的好酒。店家為了讓燒酒的口感更易被接受,想出了加入檸檬汁與蘇打水的方法,由此定格了這一平價混合酒的製作方式。

(燒酒加蘇打水)

(「chuhai」)和這兩種酒雖然在稱呼方式上略有不同,但製作過程幾乎沒有區別。非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可以理解為:「chuhai」必須以燒酒為底,而「sawa」則不用。這種酒的起源其實不太「光鮮」。到底哪個是chuhai哪個是sawa嗎?這真是番茄與西紅柿的問題了……

二戰結束後,日本市場主要流通的酒類只有由甲醇發酵的劣質燒酒或低等密造燒酒(不光缺乏應有的醇香,還帶著一股揮之不去的惡臭)。於是當時經營酒類的黑市商家,不得不添加梅子或葡萄的糖漿來掩蓋這惱人的氣味。這就是燒酒加蘇打水的起源了。

[ Tips ]不是所有叫「酒」的飲品都含酒精。日本為了避免誘發未成年飲酒,無酒精飲料不能標注為0%,而必須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例如Choya的「不醉梅酒」雖不含任何酒精成分,包裝上也必須清楚寫明酒精含量0.00%。

(啤酒)

和美德系啤酒相較,日系啤酒大多口感偏輕,苦味明顯,酒精含量多在5.0%左右。日本人對啤酒的執念可以到什麼程度?大部分居酒屋、飲食店為了貨物結算方便,甚至只儲備一家品牌的啤酒。日本人常喝的日系啤酒,說來說去就是這四個品牌——麒麟、朝日、札幌、三得利(註:奧利安雖制霸沖繩市場,但整體占比過小,故不計算在內)。近乎被大型企業壟斷的(日本啤酒)市場的現狀,可聯繫到近代日本史,甚至與財閥壟斷經濟學亦深有淵源。但限於篇幅問題就不詳細展開了。

現在大致介紹一下這四家品牌的五種主打商品,絕大多數在國內的居酒屋也可以喝到。

1.麒麟拉格啤酒

日本啤酒先驅麒麟的當家產品,從創立初期一直延續至今的古早感。來自啤酒花的回味,淡淡的苦味氤氳在味蕾間。甚至包裝都用心保留著最早的麒麟圖案,每一滴都能感受到來自明治時代的芳醇。

[ Tips ]麒麟特有淡淡苦味,酒體清爽適中。適合配魷魚絲,古早味道蠻相稱的。

2.朝日超辛生啤

在國內的居酒屋非常常見的一款啤酒。1987年首次登場的辛口生啤,隨後即席捲全日本市場,堪稱啤酒史上最有衝擊力的代表作之一。以「洗練的清爽、辛辣感」作為賣點,辛香滿滿毫無雜味。2011獲得有啤酒奧斯卡獎之稱的BIIA世界釀酒行業協會大賞金獎。

[ Tips ]為了保證回味悠長,不惜犧牲甘甜的口感與醇香,也要打造出爽快口感、強烈衝擊感兼備的「大人的啤酒」。適合配冰毛豆,蘸芥末醬油,辛辣感double。

3.三得利比爾森純麥啤酒

號稱「誕生即確定純麥啤酒類的王者地位」的啤酒,在國內居酒屋不多見。實際上在四大啤酒廠中資歷也最淺,但質量也不輸前輩。在惠比壽一統純麥啤酒市場的時代,敢於正面迎戰且取勝,即使不喝也可以確定無比美味。

[ Tips ]堪稱日式純麥啤酒的代表作,大麥本身的麥香味已經很濃郁了,不太適合味道重的零食,推薦搭配RITZ餅乾也可以(註:那……去居酒屋也自備餅乾?)。

4.札幌黑標生啤

這款在國內好像不多見。被稱為「來自北方的使者」——札幌啤酒。起源於1876年的開拓使啤酒製造所,兩百餘年裡一直堅持著「原料決定口感」的信念,只生產最本格的啤酒。其拳頭產品黑標生啤,「香、苦、回」三味兼具。

[ Tips ]這款啤酒的苦澀味伴隨穀物特有的香氣,配鐵蛋(「全家」超市可能有賣,就是醬油鹵鵪鶉蛋)。

5.惠比壽全麥啤酒

終於來到惠比壽了。這個廠牌造創立於1887年,二戰時期曾短時間消失於市場,1971年憑借全麥啤酒復活在大眾酒杯裡。雖是敗部復活,卻不容同行小覷。(註:在東京惠比壽區,惠比壽的啤酒博物館還是一個著名旅遊的景點,在豪華fancy的大廳,讓人們得以重溫這個傳奇日本啤酒的歷史、觀摩啤酒釀造過程——當然,順便做marketing啦)。

[ Tips ]入喉柔滑,苦味雖稍稍明顯卻絲毫不影響口感。惠比壽配上水煮的小章魚,配上Tabasco或者黃芥末,最高。

(Hoppy)

最後,忍不住多寫兩句我個人很愛的 Hoppy。這款飲料哪怕在日本也已經不太好碰得到,但它在日本關東地區的地位,堪比中國人熟悉的健力寶、北冰洋等等等等。此處必須加上。

圖:yoppy / CC BY-ND 2.0,圖片來源[1]

Hoppy實際上是「假啤酒」,是一種模仿啤酒口味的燒酒勾兌酒。五十年代,很多日本普通消費者還喝不起真正的啤酒。(所以有人就)將25°左右的燒酒和Hoppy按1:5比例加入到事先冰好的酒壺裡,這就是(日本)首都圈的居酒屋間一度風行過的「三冷」喝法。時代變遷,八十年代撲面而來的雞尾酒風潮曾逼得Hoppy銷聲匿跡。而如今它又重返江湖,從啤酒的低端替代品搖身一變老牌國民飲料。(註:看來在國內上居酒屋,也可以假裝懂行地問問老闆,你們家有賣Hoppy嗎?)

[1]圖片來源於Flickr用戶Yoppy,點擊圖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