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很重要 > 怎麼喝早茶 >

怎麼喝早茶

吃很重要 feat. Zeu Chan

我們廣東人經常說「飲啖茶,吃個包」,意思是「喝口茶、吃個點心」,潛台詞是「放輕鬆點兒吧」。飲茶是我大粵文化的精髓。我自己雖然也是廣東人,但自問不如我這位省城土著朋友談得得心應手。於是我請他來聊聊價值觀上的「飲茶」,以及實用的、怎麼「吃包」。這位朋友是Zeu,他是餐飲點評社區應用「飯本」的Co-founder。(下文提問的人是我,回答的人是他。)

粵菜文化博大精深,你為何願意聊喝早茶?

喝茶是從小到大的習慣。在我知道「Brunch」這個詞之前很多年,喝茶就是我們家Brunch的形式。它們的性質幾乎是完全一樣的,休息時可以不受就餐時間限制,隨到隨吃,而且人均價格比正餐要低。現在人到了北京工作,在這裡粵菜越被妖魔化為「以鮑參翅肚為主」,我就越懷念喝茶。每次有機會回廣州,基本就是直奔茶樓。

蓮香樓是一間過百年歷史,有著「蓮蓉第一家」美譽的老茶樓,它與陶陶居均是廣州僅餘的兩間過百年歷史的老茶樓。(摘自Wiki)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喝茶這個習慣的?

80年代末的廣州還有很多路邊小茶居,現在想來也就是快餐店的規模,早上6點就會把擺滿蒸籠的點心車推到門口,提供早餐外賣。倉邊路和豪賢路交界處有家紅苑酒家(現在店面仍在,但已經關門)1元一籠叉燒包,1.5元一籠花卷,最貴的蝦餃也不過3元,家裡人會買回來當早餐。到了週末時間比較多,外賣改堂食,就成了喝茶。再後來到了90年代中後期,廣州出現了很多港資茶樓,像新君悅、太湖酒家(東風中路店)都是我們家的最愛,可惜它們現在都關門了。

小時候去喝茶都愛吃些什麼?長大之後呢有什麼變化嗎?

小時候喜歡甜食,喝茶最期待的點心是馬蹄糕或者倫教糕這一類涼涼的糕點。印象最深刻是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在茶樓吃嗜喱。當時廣州已經能收到香港電視,羅拔臣嗜喱廣告賣得紅紅火火有得看沒得吃很是生氣,後來茶樓就開始流行這種五顏六色的嗜喱,還有加了椰絲的嗜喱糕,上面插把日式伸縮小傘當牙籤(真的能伸縮),我每次喝茶都哭喊著要點。長大之後就自然是回歸根本,喜歡最傳統的茶點。基本每次都會點的有蝦餃、叉燒包和蒸排骨。

廣東人喝茶應該主要在吃的不在茶吧?

對的。在喝茶這件事裡面,茶它本身是最沒性格的一環,畢竟所有人都是奔著點心來的。常見的茶葉品種茶樓一般都會提供。但用的是品質平平的批發茶葉(品質的下限取決於茶樓的定位),一般來說普通大眾能入口就行,畢竟他們餐前還要用來洗刷餐具。要真對茶有所追求,最好自帶茶葉讓服務員給你泡,當然茶位費還是照收的。

對很多茶樓來說,茶位費只是從茶市裡能賺到的僅有的附加費用之一。因為茶市非常薄利,很多人早上6點多就來一直坐到中午只點一籠叉燒包,翻檯率比咖啡館還低。茶位錢也會被用來區分用餐區域,和消費能力不同的客人。比如廣州一家叫華龍錦軒的茶樓,一般大廳區域茶位5元,在門口排隊等位的人流能有上百人,但如果能給20元茶位坐進「茶王廳」,則基本隨時有座,並且用的是即拆的包裝茶,提供微型老樹根、乘茶的小盅等等裝逼器具。

你喝早茶的時候一般點什麼茶水?

據說因為綠茶「性涼」,吃點心時喝更「消滯」(註:即消食),同時綠茶「削胃」,更容易使食客產生飢餓感,從而吃更多點心(不信中醫者這段姑且看看就好),很多廣東人喝茶都喜歡點綠茶。我自己喝茶一般會點鐵觀音:一是鐵觀音通常是茶位更貴一檔的茶裡最多人點的、茶樓在挑選茶葉時不會太馬虎;二是相對於味道濃烈的發酵茶來說,鐵觀音適合「reset」口腔裡的味道,可以更好的品嚐下一款點心。

在英語裡,有「yum-cha」一詞來指代廣東人的「飲茶」。

你覺得一次最完美的喝茶經歷應該是怎樣的?

週末自然醒之後和家人慢悠悠出發,可能是十點,也可能是十一點。茶樓最好離家不遠,附近有商場可逛、有充足的停車位。我們會要一壺鐵觀音,各自點自己喜歡的點心,扯東扯西。如果席間聊到某一款誰小時候常吃但現在已經不常見的點心,菜單上最好剛好就有。到了飯市時間,我可能會再加點一分豉油王炒麵、一份蔬菜或者一兩隻乳鴿填飽肚子。最後再吃一兩個像倫教糕這樣的爽口甜點,直至下午兩三點走人,開始一天的安排,該幹嘛幹嘛。

可否介紹幾款喝早茶必點的茶點?以及,怎麼判斷它們做得是否靠譜?

蝦餃

一籠正確的蝦餃,關鍵不在於有多少只蝦,而在於外面的一層澄面皮。澄面皮很容易破,正確的做法是在搓麵團時加自炸的豬油,做出來的面皮才會夠透明夠韌勁。北方很多酒樓也做蝦餃,像金鼎軒這種,他們所謂的招牌蝦餃外皮色澤黯啞,一夾就穿,大半是因為搓麵團時沒有加油或者圖方便用植物油代替。茶樓對自己的蝦餃皮沒信心的話,上籠蒸的時候大多會放一塊胡蘿蔔片墊底,避免蝦餃黏在蒸籠上食客被夾爛。牛逼的茶樓則不會這樣。

干蒸燒賣

越來越被邊緣化的一款點心。罪魁是90年代起很多酒樓逐漸開始在干蒸燒賣裡加入蝦仁、完整的蝦仁、更多的蝦仁……既然都是吃蝦,那為什麼不吃更純粹一點的蝦餃呢?以至於干蒸的受歡迎程度一直在下降,甚至有的茶樓已經不賣干蒸。但沒有干蒸怎麼能叫喝茶?正確的干蒸可以有一點蝦,但主角應該是肥瘦豬肉與香菇混剁的肉陷,燒賣皮一定是「全蛋帶筧」。

叉燒包

衡量一家茶樓好壞的幾個重要點心之一,要做得好不容易。因為叉燒包講求「爆口」(註:指包子的形狀),不爆口的叉燒包,就成了「光頭叉燒包」,餡料調得再好味不會揮發出香氣也是白搭。於是酒樓發面的水平成了關鍵,如果筋度太強,包子不會爆口;如果筋度差,包子口感會發霉。從外觀看,包子要剛好均勻爆成三瓣,從爆口可以看到包皮截面有均勻的小洞眼為最佳。

牛肉丸

廣東人飲茶吃的牛肉丸和潮汕牛肉丸完全是兩回事。飲茶吃的牛肉丸講求鮮味,是用鮮牛肉加入馬蹄、香菜搓成球上籠蒸,但不要蒸得太熟。最佳狀態為一口咬開,牛肉丸裡面的肉還略帶粉紅(顏色和medium-well的牛扒切開類似),這時牛肉的鮮味和馬蹄的爽口才能形成絕佳搭配。如果牛肉丸是全熟,要麼是酒樓火候掌握不好,要麼是牛肉丸已經經過反覆蒸煮,並不新鮮。

馬蹄糕

馬蹄糕以泮塘馬蹄粉做的為最佳,根本不需要加其他香料也有淡淡清香。如果酒樓的菜單上馬蹄糕的名字被冠以其他香料就要小心,加入蔗汁會因為糖分太高,蒸完再煎口感容易發酸;加入椰汁會蓋掉馬蹄粉本身的清香;加入橙汁、香茅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做馬蹄糕時黃糖和白糖勾兌的比例決定了糕體的顏色,最好的顏色應該是灰色微微發黃,如果顏色太黃,應該是黃糖太多或加入了其他香料,口感也容易發酸。

瀨粉

屬於茶樓的傳統小吃之一,現在很多茶樓依然在賣,但正宗的不多。廣州的傳統瀨粉以呈糊狀的米湯為底,蝦米、肉末、冬菇、油渣、蔥花、蘿蔔粒為輔。粉本身應該是大小粗細形狀不一,主要是因為是用粘米粉做成的粉漿「瀨」進滾燙的熱水凝固而成。如果發現酒樓用桂林米粉或者烏冬粉代替,湯底也變成了清湯,那就是荒腔走板了。

怎麼挑選好茶樓?

第一,不要迷信所謂的老字號。很多老字號理論上是國營,實際上把品牌租借給各路民企經營,它們可能在多次的經營權交替中完全走樣。如今廣州酒家成了價高質平平的商務宴請飯店,而蓮香樓、陶陶居的主業則是賣月餅。

第二,古風裝修的茶樓值得預警。特別是提供紅木桌椅和屏風,進門處有巨大泡茶根雕,牆掛紅樓夢西廂記仿古工筆畫的,應該是搞混了廣東茶樓和其他地方茶館的區別。廣東茶樓只有兩種:鬧哄哄的市井茶樓,和金光閃閃富貴范兒的海鮮酒樓。

靠譜的茶樓往往也是一家不錯的海鮮酒樓,反過來也一樣。很多海鮮酒樓會用「茶市帶飯市」,在薄利的茶市展示十八般廚藝,吸引食客混個臉熟以求他們飯市也會光顧。廣東人開酒樓命名講意頭,這類海鮮酒樓名字裡一般會帶金、銀、福、祿、壽這種字眼,比如「鴻福星」、「金龍船」那樣;或者冠以東南西北這種方位詞以顯大氣,比如「東江」、「北苑」。

另外,酒店裡的茶樓往往水準也不錯。因為喝茶的點心少說有幾十上百種,每種做法都不一樣,對流程化和標準化的要求很高。在這兩點上酒店有優勢。

最後,即點即蒸是必需的,這種模式已經基本上殺死了地喱推車仔的行當。但還是有很多茶樓是「裝假狗」(註:就是「假裝」的意思)的即點即蒸,點心早已做好放在蒸籠裡不斷翻熱,客人點了就直接拿出來,這從上面介紹的牛肉丸、叉燒包和蝦餃等等的口感就可以判斷,另外鳳爪也是一款容易被反覆蒸至口感發霉的點心。也有少部分茶樓仍然沿用點心檔口和推車仔的模式,但他們必須嚴格區分早茶、下午茶和夜茶三個時段,或者只做其中一兩個時段,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來準備新鮮點心。如果是飲茶直落甚至24小時營業,則基本上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