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很重要 > 怎麼點牛排 >

怎麼點牛排

我的老闆有句名言:去西餐館吃飯不知道點什麼菜的時候,點牛排總是對的。我覺得他只說對了一半。點牛排也是個技術活。去年難得去美國出差一次,雖然吃到了幾頓美味的牛排,但點的時候真是費了勁,真不是那麼好點的……由於過幾周預計又有一次進食牛排的機會,所以決定先做點功課。這方面經驗豐富的同學,歡迎留言補充指導。

去哪裡吃牛排?

雖然美國人吃牛肉吃得多,但其實並不是非得去美式餐廳(Steak house)吃牛排才最正宗。事實上做意大利菜、法菜甚至高檔一點的日式餐館都有可能做出不錯的牛排,區別只是做法不太一樣。比如股神巴菲特最愛的、每年股東大會都被高淨值客人擠爆的Gorat\'s牛排館,在提供牛排以外就提供意大利傳統餐食。只是美式牛排館通常價格較貴,其次是法餐,意餐提供的牛排則比較平易近人,但是決定牛排做得好不好的標準,其實是共通的(下面會寫到)。

怎麼看餐館供應的牛排好不好?

記得小時候吃到牛排,是在那種中西合璧的「XX酒廊」。這種街坊店的牛排在一份套餐內供應,你可以選擇配「是日例湯」(粟米忌廉湯或者中式例湯),主菜可以選擇「跟飯」(配白米飯)或意大利面,良心一點的店家還會給你配咖啡或者奶茶。來自福建的朋友們應該不難理解,你們可以腦補一下「豪客來」(對不起扯遠了,人老了就是止不住的憶往昔啊)。

切回正題。有很多餐館都喜歡將一隻牛被五馬分屍成各種扒的照片貼在牆上、或者印在菜單第二第三頁,但這通常恰恰表明這家餐館的不自信……好的牛排館子一般不搞這套的,因為他們對前來吃飯的食客的知識儲備也有自信(沒錯!這就是我們要勤做功課的原因!)。那麼,我們可以觀察這些館子什麼呢?有幾個小技巧。

肉源:不外乎是美國,澳洲(英文都認得伐?)和日本(和牛,英文Wagyu,其實西餐館用得也不太多),其他國家的就暫且不要胡亂嘗試了。

肉類標準:正如好一點的西式簡餐店喜歡強調自己食材是有機的,牛排館也喜歡吹噓自己採用的牛肉是經USDA(美國農業部)認證的。USDA對美國牛肉頒發的等級一共8級,但是你不會希望在高檔餐館裡看到除了Prime、Choice、Select以外的其他等級…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提供的牛肉很不怎麼樣。最有逼格的牛排館都號稱只用Prime牛肉,但事實上只有2%的牛肉可以達到這個標準——你可以用常識判斷一下,你眼前這家號稱提供Prime牛肉的館子像不像是能搞到這種牛肉的。其他4個等級依次為:Standard,Utility,Cutter和Canner,你可以在漢堡和速凍食品等地方找到它們。

從左到右依次為被認定為Prime,Choice,Select的牛肉(圖片引用自博客The Unorthodox Epicure,原始來源USDA)

[逼格提升提示]下次有人跟你吹噓USDA的時候,你可以補充告訴他,給牛肉做認證的是USDA的市場部門(Agricultural Marketing Service)。什麼意思?這個認證是USDA應屠宰店、餐館要求做的等級區分,而不是某個國家免費認證體系,這些要求獲得等級評定的牛肉是要付了USDA錢的,對美國出口牛肉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包裝手段(當然,這不代表這個等級不靈)。

風乾:如果一家店公然宣佈自己的牛肉經過多少多少天風乾,那它很可能是良心中的良心了。如果你還記得《穿Prada的女魔頭》裡,被丟到浴缸的那塊牛排,它來自紐約老牌牛排館Smith & Wollensky,這家館子也是每年巴菲特用於搞拍賣午餐的地方。這家店的牛排,就是經過28天風乾(dry-aging)的。我問過一個廚師朋友為啥不供應牛排,他說因為開在北京的店暫時還沒合適的地方將牛肉風乾,而沒有經過風乾處理的牛肉做出來的牛排是不算合格的。

「風乾」的行話應該叫「熟成」(aging),分為干式熟成(dry-aging)和濕式熟成(wet-aging)兩種。在切割牛肉之前,整塊牛肉要經過熟成這個過程,才能達到提升嫩度、風味和含汁程度的目的。而貴價的牛排都是經過干式熟成處理的,濕式熟成的牛肉通常不能說是上檔次(後者其實只是在牛肉冷藏運輸期間,在真空袋內自動完成,一般在超市裡購買的牛肉就是這種)。

怎麼點牛排?

選部位:點牛排首先要選擇吃什麼部位(beef cut),每個部位對應一些相應的牛排(steak type)。吃牛肉吃的是風味、柔嫩度和是否多汁,看的是成熟度(是肉色等生理成熟指標,不是牛齡)和大理石紋理分佈(marbling,決定了牛肉的脂肪含量)。所以自己選擇點什麼牛肉時也可以從這幾個標準來考慮。常見可點的牛排種類有:

* 西冷/沙朗牛排(Sirloin):俗稱牛裡脊,應該是最為平民的牛排了吧(我上面說的街坊店用的就是這種)通常肉身比較薄,意大利做法的切片烤牛排裡也比較常用

* T骨牛排(T-Bone/Porterhouse):T-Bone和Porterhouse長得其實差不多的,就是中間有根大骨頭,區別是後者瘦肉比較多。

* 菲力牛排(Filet Mignon):堪稱本人最愛,風味和柔軟度都最佳,因為肉質是最瘦的,減肥中人士也可以吃,經常還以一種被一條肥肉捲得圓圓的狀態出現在盤子裡。

圖為一塊五成熟(medium)的菲力牛排,上海莫爾頓出品。

* 肉眼牛排(Rib eye/Bone-In Rib eye):肥肉較多,肉質比較柔軟,點帶骨的肉眼會顯得你比較懂行,很多明星食家,例如超級牛排館Morton\'s的總經理也是這麼吃的。

* 紐約牛排(New York/Strip Steak):牛腰脊肉,利用的部位和吃起來口感都跟T-Bone差不多,只是不帶那根T骨,是一種牛排的叫法而已。

選大小:遵照老外吃西餐從來都自己吃自己的傳統,成人單人份牛排點8盎司就夠了,胃口大點的可以點12盎司(不知道盎司?不要緊,牛排館都是用這個單位的,你記住前面的數字就行了)。

選醬汁:吶,不要說不提醒你,如果牛肉夠好,吃牛排配海鹽和一點黑胡椒足矣;偶爾想嘗嘗醬汁的話,黑椒和紅酒汁是不二之選,香味殘留太久的洋蔥汁就盡量別點了。

選配菜(side order):只要不是白米飯都行,倒不是傷不傷害逼格的問題,主要是西餐館一般不提供這個;炸薯條和奶油菠菜碎雞蛋是很多大廚喜歡的選擇。

選幾成熟(doneness):在講中文的館子點牛排,一般都是按三成、五成、七成和全熟來分,對應的英文是medium rare,medium,medium well,well done。美國人有句諺語叫做:「Medium Rare is better than well done」,雖然不知道怎麼來的但看上去就很有道理的樣子!我自己喜歡七成或五成熟的,看心情。但是在國內由於大家對食品安全問題都很緊張,如果你喜歡生一點的還是主動往下一個檔,通常要的七成、出來的幾乎就全熟了。如果你不確定到底幾成熟應該長什麼樣,可以點開這個網頁仔細看看,它刊登的圖片相信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另外,不要覺得點血淋淋的牛排就是懂吃的表現。「Esquire」(《君子》雜誌)有次採訪了一個男性美食家,該美食家說,如果對方是以這種原始的、血淋淋的「black and blue」方式(表皮稍微烤一下,裡面幾乎全生)吃牛排,你可能就要考慮到底要不要和他(她)睡覺了。

祝你吃牛排愉快![1]

[1]喜歡牛排?不要錯過另一篇《肉眼!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