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很重要 > 食品設計師是誰? 他們怎麼設計吃的? >

食品設計師是誰? 他們怎麼設計吃的?

吃很重要 feat. Indie好少年

我經常逛7-11的時候,都感歎他們的買手好能挑貨。但與此同時我又常想知道,這些零食、作為世上成千上萬超市食品的傑出代表,到底是怎麼被設計出來的呢?剛好最近跟一位讀者同學聊到,發現他特別適合為大家講解這事。他名為Indie好少年,但我必須再鄭重介紹一下他的背景(「丹妮莉絲一世、風暴降生的坦格利安」):

B.Sc. in Food Science,B.E. in Food Engineering,以及 M.Sc. in Food 和Nutrition在讀,同時任職於一家做調味品的公司。自稱在食品界(如果有這個界別的話)摸爬滾打(其實就是吃)多年的老人;研究(其實也就是吃)過存放了25年的美國軍用食品(「嘎崩脆」);研究過保存營養損失最少的微波爐。不是廚師,但是一位食品工作者。

以下來自他的超真實分享,通過講述他參與設計的一瓶果醬的誕生(最後夭折)過程,可以看到平時我們買到的食品,可能經歷過什麼過程,才最後送到我們面前的。我作了部分註解。以下為全文:

什麼人在開發我們日常吃的東西?

首先,超市裡你看到的成千上萬的食品,都是由各家食品公司的研發部門(如果有的話)的工作者開發的。開始之前普及一點點關於食品科學體系的背景。

這才是食品工程師常常面對的場景,圖為用液氮處理cranberry

時光回到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食物供給作為當時戰爭取勝的關鍵(吃真的很重要),但其落後的保存和運輸技術多多少少令人有些尷尬。於是軍方率先開始研究和改進食物的保存方法,這大概是後來日臻完善的食品科學體系的雛形。在這裡面,常說到的「Food Engineering」主要側重食品的加工製造,除了關注食品生產的物理要求,還有微生物、化學等等安全要求。而Food Science 的研究對象是食品,涉及食品分析、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食品法律法規等。總體來說,食品科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100年左右),經常和culinary arts(烹飪)被搞混。

食品科學家和各種專業背景的專家合作,就共同設計出超市裡你看到的數以萬計的不同的食品。下面即將要講的故事,希望能幫你更好地理解這件事。

一罐果醬的誕生記

這個project是當時為大學畢業設計準備的。當時學校要求大概5、6個人組一個團隊,限時3個月開發並生產出一款市場上沒有的新產品。我們團隊有學marketing的,有food engineering的,還有我們food science的。這3個月裡我們得從產品研發到工廠設計到實際生產全部搞定。

頭腦風暴

我們第一步做的就是拋開一切框條,盡情想像,把所有人的想法都記下來。當時大概記下來的有100多個想法(大家都是有想法的吃貨,所以其實不是什麼難事)。比如說利樂枕包裝的玉米汁,培根口味的syrup,綠豆paste等等等。然後就開始圍繞創新性和量產可行性、法律法規要求這些條件討論和篩選,去蕪存菁。最後拿著活下來的3、4個idea和導師討論,最終確定了一個方案。

我們當時為果醬設計的外包裝

為什麼選擇了果醬呢?一是因為在美國,果醬是居家必備的食品,比如peanut butter and jelly是(美國)小學生標準套餐;二是覺得市場上出售的果醬產品有缺陷——傳統果醬幾乎半罐都是糖,談不上健康,而有diet的果醬口感又差。在我們看來,一罐完美的果醬必須是健康的(低熱量,考慮到美國1/3人口肥胖率的背景),營養的(維生素,高抗氧化物),同時當然是美味的(不能差於傳統果醬口味)。所以在原料上,我們很自然想到了被稱為「super fruits」的藍莓和石榴,並決定做一款中高端的blueberry and pomegranate all natural sugar-free jam(註:全天然藍莓石榴無糖果醬)。

定下這一目標後,大家就開始分頭行動了。負責marketing的同學負責做市場調研和找上家。因為我們只負責研發,產品商業化還得靠有品牌的公司,因此找到潛在的客戶公司十分重要。我們最後選擇了Pom Wonderful®作為潛在生產商。它是全美最大的石榴種植商,在加州有很多農場、有原料優勢;其次它又是一家做中高端市場的公司,我們的產品符合他們公司的定位。我們後來的產品商業策劃也就順理成章地以這家公司展開。

這是研發後期,我們為產品撰寫的nutritional labeling

回到產品研發。我們覺得熱量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最初想追求sugar free(無糖),後來發現就算我們的果醬不添加糖,原料裡(藍莓、石榴)也含有糖,產品是不能被稱為sugar free的,於是只好改成reduced sugar(低糖)。這裡補充一下,糖對於傳統果醬產品的texture(質感)構成起關鍵性作用,既然我們不能用糖,就只能用果膠作為替代。而又因為我們想做「all natural」(全天然)果醬,任何人工甜味劑(像阿斯巴甜等)也是不能用的。於是我們在一篇文獻中找到一種叫「monk fruit」的植物,果實甜度是蔗糖的300倍,我們就決定用它作甜味劑。

這樣初始配方決定了,我們開始各種向原料供應商打電話尋求提供原料樣本。一般來講,這些供應商都挺樂意提供幫助。我們告訴他們我們要做的產品,並且未來可能使用它們公司的原料,這對雙方都是共贏。

完成以上這些工作,我們大概用了一個月。

感官評價

接下來就是在test kitchen做樣品來完善配方了。我們需要做一個batch(註:即「一批」,喜歡老白和小粉紅的你,對這個詞怎能陌生?),然後做感官評價,根據感官評價再修改配方,之後再做一個batch,再進行感官評價,再改。就這樣不斷重複,直到產品達到預期目標。

附一頁當時的test kitchen的記錄,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是怎麼對配方進行調整

所謂「感官評價」,可以理解為有普通消費者參與的試吃。負責感官評價工作的是一些專業實驗室,一般都是商業運作的(我的學校也設有附屬的sensory lab),食品公司每當需要推出新產品或改進配方,就會找這些第三方實驗室進行評估。一個典型的sensory evaluation lab(感官評價實驗室)長得跟網吧很像,隔板會把測試者隔開,每個測試者面前有一台電腦,電腦旁邊的牆有個活動的窗口,食物從那裡被傳遞給測試者。有時候,甚至室內的燈光也是經過設計的,有紅光和綠光,因為某些情況下希望測試者忽略產品的顏色,僅從味道做出選擇(註:和好聲音評委背過去同理?);不知道國內有沒有類似的實驗室?

食物美味與否是消費者主觀的評價,而sensory evaluation收集到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把主觀感受變成客觀指標,從而完善產品。感官評價主要要評價些什麼呢?產品的appearance,color,texture,flavor,odour(外型、顏色、口感、口味和氣味)等評價都是感官評價中需要關注的地方。比如我們的果醬就調整了一下產品顏色的深淺,因為我們發現測試消費者更喜歡某種顏色。又比如,有時候公司會開發一個既有產品的diet版本(註:低脂版),讓測試者試吃看看能否辨別出差別。

Pilot Plant

回到果醬開發,我們又用了一個月時間,最終確定了果醬配方。接下來,我們把果醬生產從test kitchen過渡到了pilot plant,實現量產。在廚房做食品,和在工廠大規模生產是兩個很不一樣的過程。Food engineer要做的就是實現這一轉變。

分開兩處做是為了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Test kitchen通常只是一間加大型的公共廚房,鍋碗瓢盆樣樣有。但pilot plant就不同了,它基本上是一個「迷你工廠」,有一條或幾條小生產線,不量產、只為產品開發服務。在這裡我們會根據確定好的配方進行試生產。Pilot plant運行成本很高(在我的母校Purdue university,pilot plant一天運行成本大概$5,000+)。

Pilot plant at Purdue University

這樣產品就算設計完成了。但這大概只完成了到食品上市所有工作的一半,還要設計配套的HACCP plan(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TQM(全面品質管理,側重成本,客戶滿意度)、QA(品質保證,為保證質量所採取的措施)、QC(品質控制)、Sanitation(對工廠衛生管理的設計,包括對生產車間,下水道設施,衛生設施等方面)以及包裝、生產線設計、保質期試驗,甚至工廠污水處理等等的繁瑣過程。

看得差不多頭暈眼花之際,你一定想知道這款果醬最後如何了?很不幸,它最後夭折了(所以第一個小標題其實應該叫做「一罐果醬的生與死」)。我們的果醬最終因為成本問題(大概要$12/8 oz.)沒有量產。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款最終上市的產品,很可能不是最完美的那個(註:還記得他們最初設想的目標嗎?是一款既好吃、又健康、全天然而低糖的產品),往往是各方面妥協的結果。超市貨架上琳琅滿目的食品裡,薯片之類的「垃圾食品」之所以大行其道,常常是因為這些「垃圾食品」最簡單粗暴地滿足了我們對糖、脂肪和鹽的本能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