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很重要 > 意面之美 >

意面之美

自從看了弗蘭的「頂級球員菜單」後,我就決心試試也像他那樣吃。於是上週一周的主食,基本都是意面。

雖然四處宣傳意面之美、賽前必吃意面的Forza Azzurri,還是輸給了哥斯達黎加,但這絲毫不妨礙意面作為意大利人在審美上又一次統治世界的例證。光是學會讀意大利面那些多音節的名字,就已經夠美麗的了。長寬面Pappardelle(/papärˈdelā/),我的最愛,從口感到讀音上都是。一旦換成英文,就徹底失去那種異域風情了:貝殼面Conchiglie(/kohn-KEE-lyeh/),英文是shells;蝴蝶面Farfalle(/färˈfälā,-ˈfalē/),英文是butterflies;螺絲面Fusilli,英文叫spindles。

我覺得把意面稱作「最符合人性」的食物,一點都不過分。維基百科上引述的來源說,世界上在冊的意面有310種形狀之多,由於各國名字不同,意面的名字更有多達1,300種。但你有沒有也想過,為什麼它們要有那麼多形狀?是為了迎合善變得可怕的人類?還是廠家玩的marketing遊戲?

都是,也不全都是。解答這個問題最適合的人,非「Geometry of Pasta」一書的兩位主創莫屬,亦即為該書撰寫了大量菜譜的大廚Jacob Kennedy以及繪製了所有意面圖譜的設計師Caz Hildebrand。他們經過研究發現,意面之所以有這麼多種形狀,既有歷史原因,也有實用意義。我來搬運一些他們介紹過的例子。

Tortellini真身

圖:Fugzu/ CC BY 2.0,圖片來源[1]

The Borgias劇照

比如Tortellini(意式小雲吞)。說起來有點色情,這種意面是根據某位女士的肚臍形狀製作的。這位女士正是Lucrezia Borgia,如果你看過Showtime的劇集「The Borgias」,應該記得波吉亞教皇這位傾國傾城的獨女(好吧理論上是只能叫私生女)。尤其當你在享用蔬菜湯煮意式小雲吞來時(一種非常常見的搭配),你的舌頭能清晰感受到它們的形狀。

Strozzapreti真身

圖:Fugzu/ CC BY 2.0,圖片來源[2]

又例如Strozzapreti(手卷意面,因為通常是新鮮製作而不是乾的,所以在國內不太常見)。Strozzapreti的字面意思是「弒牧師者」,傳說因為這面過於美味,而其形狀又非常便於快速吞食(由長面扭成),很多牧師因為吃它們而送命,而且很可能是被噎死的……所謂即現感啊。

當然,意面並不都是為了模仿某種形狀或噎死牧師才長這樣的。某些形狀的意面會特別適合搭配某些醬汁。所以才會有廚師跑去研究「意粉幾何學」。

從質地來看,意面常用醬汁分幾大類:帶肉塊的濃稠醬汁,偏油的醬汁,湯類醬汁等等。而意面的表面有粗糙的也有偏平整的,有長的有短的,有大的有小的,對應何種醬汁,取決於你想不想讓醬汁掛面、想創造何種口感等。例如港式茶餐廳常用雞肉清湯搭配通心粉(主要是用Gomiti,彎彎的、腰子狀的那種),如果搭配Lasagne就比較奇怪,想想吃的時候不甩自己一臉湯才怪。Penne(直管通心粉)可能是最常見、最容易買到的干通心粉了。它有帶條紋和不帶條紋兩種,但都以某個傾斜角度開口,區別是帶條紋的更容易hold住醬汁。為什麼是斜開口呢?因為斜著的口可以讓醬汁更容易滑入意面內部,尤其當你用匙羹舀意面的時候。

還有些意面的形狀,更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譬如球拍面(Racchette),也是工業化之後才有的意面,通常被做成水果蔬菜沙拉。再如Route(齒輪面),就反映了20世紀初意大利工業的昌盛。首先齒輪面的形狀就很具時代特徵(卓別林《黃金時代》),其次這種形狀的意面必須是機器才可生產出來,明顯比上面說到的「噎死面」等手作面先進幾個檔次。

意面這些有趣的事實,引得很多建築師、設計師、數學家著迷於意面形狀和歷史的研究。他們有的通過分析意面的幾何形態獲得設計其他東西的靈感,有的乾脆自己設計起了意大利面:比如「Pasta by Design」一書的作者George L. Legendre設計了一款以自己女兒命名的、嶄新的意面,可他的本職其實是建築師。所以,過幾年假如又冒出什麼新品種意面突然風行起來,大家無須感到奇怪。

好了,既然有那麼那麼多選擇,我們要如何煮出完美的意面?除非你有特殊偏好,一般來說,外軟內硬的意面口感最好。如果你也喜歡這種口感,通過一周實踐後,以下這些tips我覺得十分實用——

(1)盡量用口大一點、鍋身高一點的鍋來煮麵

(2)放滿至少3/4鍋的水,蓋上蓋燒至水開

(3)水開後放入兩茶匙鹽(放鹽主要還不是為了調味,是為了不讓面粘在一起;另據我個人經驗,不放鹽似乎非常難把意面煮軟,雖然科學會告訴你這只是迷信。)

(4)把意面扔進鍋,讓水再度燒開(怎麼做到?快速蓋上鍋蓋10-15秒)

(5)保證意面始終在敞開的鍋中被沸水煮著,時不時用木勺攪拌幾下(Jamie Oliver會留一點常溫澱粉水,在煮麵過程中倒進去,為的是讓口感進一步精緻化,但這屬於「上層建築」了,自己做的話可不從。)

(6)嚴格按照包裝上的「烹煮建議」來控制時間,到點即撈起,連水帶面一起倒入濾篩即可,切記立即享用(很多廚師都會建議你不要把煮好的面放在濾篩超過兩分鐘,這樣你只能吃到粘在一團的東西。)

由於我喜歡吃硬一點的,在家常吃一種意大利硬質杜蘭小麥長通粉,嚴格按照包裝指引烹煮10分鐘,大致能獲得40%軟、60%硬的質感層次。年輕時不知從哪裡聽來的誤傳,煮意面要「過一道冷水」才爽口,後來才知道這是錯誤的。這樣做對提升口感沒什麼幫助,反而讓烹煮步驟變得繁瑣。

意大利語裡有一個詞,專門形容意面的這種恰到好處的口感,叫做「Al Dente」(偏硬叫「Molto al dente」,偏軟叫「Al Forno」——就是以同樣的方法做兩遍)。看到最後沒白看有沒有?拿去生活吧。

[1]圖片來源於Flickr用戶fugzu,點擊圖片網址

[2]圖片來源於Flickr用戶fugzu,點擊圖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