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很重要 > 壽司之神與精神 >

壽司之神與精神

通常來說,一個希望當上壽司師傅的年輕人,是在下一輩子的決心——除非他不是誠心誠意,像那些第一天就從小野二郎(不知道他是誰?後面會講到)的店逃走的人。學做壽司的過程可用「old school」來形容。相信很多文章或媒體都已介紹過這個過程有多不容易,這裡我們不妨再重溫一次。

壽司人的孤獨旅程

首先,走上這條路,意味著你最好是男性,傳統的日本壽司師傅不收女徒弟,因為女性的手通常被認為溫度過高,會破壞魚生的溫度;16-20歲便要開始拜師,爭取成為當地不錯的壽司師傅的門生。

當門生最初幾年,你的工作時間長達1天14個小時,最好的情況下一周只能休息1天,而工種通常是洗盤子、擦地板,如果比較幸運,還可以負責把食物送到客人面前。這樣的日子可以持續大概兩年。

熬過了艱苦的2年,門生就可以學煮飯了(但不代表以上那些就不用做了,multi-tasking吧)。學煮飯的過程最長可達5年。這期間,門生要系統學習如何洗米,以及掌握用醋、糖和鹽的比例。米飯對於壽司有多重要無須多說,哪路師傅都傾向於認為,米飯才是壽司的主角。

學會煮飯後,一般來說門生可以學習處理魚了。但僅限於在後廚打下手,洗魚,進行最基礎的清理工作,有時候甚至不包括切魚,直到師傅認為你可以進入客人視線範圍,你才可以幫忙料理魚了。學得比較快的門生,到這個時候通常已經在店裡待了大概5年了。

《壽司之神》中的一幕(劇照)

在前台再學習3-5年,如果通過師傅的考驗,這個門生就成為所謂的「職人」,也就是具備獨挑大樑、自己開店服務客人的能力了。整個過程,歷時少則10年,多則20年。取決於師傅的嚴格程度以及門生自己的學習進度。

中澤

你也許認得中澤(Daisuke Nakazawa)。中澤桑是今年夏天在紐約被各種報道的一家新壽司店、中澤壽司(Sushi Nakazawa)的主廚。他還是被尊為「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的門生。

《壽司之神》中的一幕,這位仁兄正是中澤(劇照)

中澤桑在小野門下學習了11年壽司製作。在紀錄片《壽司之神》(Jiro Dream of Sushi)裡,當小野終於宣佈中澤學成——成為「職人」,雖然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中澤依然差點喜極而泣。在紀錄片裡,中澤桑幾乎就是壽司苦旅的縮影。他做了整整200次看起來很簡單的玉子燒,才獲得小野的滿意,期間他一次又一次地犯錯,不是雞蛋打得不夠好,就是煎蛋餅沒煎好。現在他依然為紐約的顧客做這道食物,他用的雞蛋都是昨天才下的。

客人常常將在中澤壽司吃到的玉子燒(tamagoyaki)拍照上傳到社交網絡。《壽司之神》讓中澤成為了知名的「煎蛋卷男」。

師從小野11年之後,35歲的中澤從數寄屋橋次郎的Sous Chef(行政副主廚)變成中澤壽司的Chef(行政主廚)。在紐約的他現在還常規性地給在日本的二郎寫信,儘管他知道二郎一定不會回信的。

隨著壽司日漸風靡全球大城市,食客對高級壽司的需求越來越多,現在這個傳統的授課過程時長已大大縮短。在很多地方(包括日本的一些城市),比較嚴格的受訓過程跟上個大學所須時間差不多,工作三個月後開始學磨刀、工作3年後開始料理魚。這個過程越是被現代人的高頻生活沖淡,那些堅持傳統的壽司人就越是受大家尊敬。

中澤在紐約的店

圖:Edsel Little / CC BY-SA 2.0,圖片來源[1]

中澤壽司的老闆、中澤的合夥人Alessandro Borgognone是一個紐約餐飲集團的老闆。他由於被《壽司之神》感動,在Facebook上找到了中澤並成功將他勸到紐約。這段故事早已在紐約傳為佳話。

師從小野二郎11年的中澤,沒有師傅那種幾近苛刻的嚴謹。但他希望在迎合不一樣的客人的同時堅守該堅守的傳統。在小野那裡,中澤學到,要製作出最好的壽司不在於魚、也不在於米飯,而是二者的和諧融合,以及對魚的溫度的掌握:每一種海鮮在熱、暖、室溫、涼等何種溫度下,效果最佳。他使用的海鮮不一定都採購自築地,但他總是將這套原則應用在製作壽司上。你可以認為這純粹是經驗主義,但這就是他作為做壽司的人的方法論。

中澤並沒有教條地遵守所有原則。就像他並不強求使用產自北海道的米(因為成本太高),甚至用電飯煲,而不是他在日本使用的那種古老的器具來煮飯。師傅二郎從不向客人供應三文魚。中澤卻常常向客人提供三文魚壽司,因為紐約的客人很愛吃這種魚,讓客人開心是他的目標。

Naomichi Yasuda

Naomichi Yasuda已經50歲,去年他決定從紐約回到東京。他回國的目的是創業。(畫外音:「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本來生活褚橙廣告詞浮上心頭有沒有)

Yasuda是誰?還記得第一篇介紹過的Masa嗎?Yasuda桑是另一「老字號」壽司店Sushi Yasuda的創始人,和Masa齊名。除了這個身份,Yasuda桑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身份。

他是一名極真空手道運動員。對於一名壽司師傅來說,他的拳頭不尋常的強悍,指關節過於粗大。極真空手道(Kyokushin)亦稱全接觸空手道,是空手道裡的一個流派,參賽者不穿任何護具。自強,修心和苦練是極真會的核心哲學理念。Yasuda桑強悍的拳頭和壯得令人畏懼的前臂,正是多年重擊土牆練出來的。好了,你見過多少這樣的壽司師傅?(在手臂上紋身、天天健身的新派鬼佬師傅除外。)

Yasuda還是日本壽司文化的獨立演繹者。這是我自己的解讀,不一定對。作為一個受傳統訓練成長起來的壽司製作者,Yasuda干了很多看上去不太傳統的事:比如僱傭女性助手(上面說過,old school看不上女人的手);公開支持使用冰凍過而不是最「新鮮」的魚類(他甚至刻意將某些魚拿到醫用冰箱裡去進行「冰凍診療」以讓他們更美味);比如早上8點後、而不是凌晨3、4點才慢悠悠地去築地買魚,不參與競爭激勵的魚腩競拍,買別人看不上的魚頭──因為刀功足夠好,即使從魚頭上他也能切出客人意想不到美味的肉。

但所有事情都不比他突然從事業頂峰回老家創業讓人震驚。他說,他希望讓自己從頭開始,進入全新的學習旅程。

壽司的精神是什麼

抱歉通篇其實沒有怎麼介紹壽司之神小野二郎,這部史詩一樣的紀錄片我認為還是你自己找來看一遍好。

「二戰結束後我們重回職場。師傅說,壽司歷史悠久,已經沒有改進的地方了。他們可能手藝純熟,但總有改進餘地。於是我創造出了當時不存在的壽司菜式。」(摘自「Jiro Dream of Sushi」,小野二郎的原話。)

如果小野二郎就是壽司之神的代表,我想以上這句話已經最精準地概括了,什麼是壽司的精神。既不是苦苦修煉20載,也不是不計成本地採購魚生,甚至不是對壽司傳統的固守,而是那句永恆的追問:

是誰決定了,某樣東西已經足夠好了呢?

[1]圖片來源於Flickr用戶Edsel Little,點擊圖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