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氣血才是命根子 > ⊙ 慢食有利於補血 >

⊙ 慢食有利於補血

【氣血養生經】  從現在開始,學會慢慢吃,讓美味徘徊在舌尖。因為食物越細碎越養血,細嚼慢咽本身就是一種養氣血的好習慣。

在慢生活理念回歸的時代,慢食成為健康的飲食方式。所謂慢食,就是主張我們要放慢吃飯的速度,不要狼吞虎嚥,而是為了享受美食,讓美味在舌尖跳舞而細嚼慢咽。我們在放慢吃飯速度的同時,氣血得到了極大的補益。

血的生成有一小部分是先天腎精生成,但主要是後天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成,也就是飲食。《醫門法律》裡就說「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意思是說血大部分都是通過飲食生成的。但這句話說得還不夠完整,並不是將食物塞進嘴巴裡、填進肚子裡,這就算補血了,你要把食物的營養充分吸收,經脾胃運化轉為氣血,這才算從根本上達到了補血的目的。很多人吃飯時狼吞虎嚥、囫圇吞棗,食物不分大小鉅細一股腦全吞進肚裡,不消化,怎麼吃進去又怎麼排出來。這根本達不到養血的目的,不過是食物在人體走了個過場罷了,於身體無益不說,還要白白損耗許多氣血。

而有些人就不一樣,他細嚼慢咽,吃進來的食物要用牙撕,用舌攪,用唾液化,直到食物變細,變碎,變軟,這才進入了脾胃。這樣的食物可被充分吸收,該利用到的部分一點兒都不浪費,沒用處的部分統統排出體外。如此有規有律,各個臟器配合無隙,自然氣血充足,身健體康。君不見,那些鶴髮童顏的老壽星,吃飯的速度一個比一個慢。

所以,古人常說,吃飯要細嚼慢咽,這是有道理的,細嚼慢咽才能將食物充分磨細嚼碎,充分吸收化為氣血。簡言之,食物越細碎越養血!這個道理可以從很多地方得到驗證。

很多子女在為年邁的雙親做飯時,我們都會注意到一點,那就是湯要盡量稀,粥要熬得足夠黏軟,菜要燉得足夠爛,肉等厚味食物不易消化,所以我們會熬成肉湯,湯裡的肉要煮得十分爛了,這才能給父母吃。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因為人的年齡越來越大,脾胃等臟器功能越來越弱,過大、過生、過硬、過糙的食物,都可能傷害到老人的臟器,而且也極難吸收,所以,老人的食物切記要做細做碎。

這個結論即使在西醫裡也可以得到印證。西醫中有一種方法,就是將食物打成粉狀,攝入人體,甚至無須脾胃的運化,營養物質就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我們都知道一兩歲的小孩子因為消化臟器還未成熟不能吃硬嚼粗,所以只能餵給他母乳、奶粉、麵湯汁液類食物,就算能吃饅頭等東西了,他的媽媽也會親口嚼成泥狀才餵給他。

這些不都說明了細碎的食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也即養血嗎?

所以我們建議疾病初癒者、產後婦女、老人、小孩子等脾胃虛弱的人,多食用一些將肉燉得很爛的肉湯,像牛肉湯、羊肉湯、豬肝湯、雞湯等,這對養生及疾病的治療很有好處。另外,日常食用的黑米、血糯米、大米等要做成糊,配以同樣做成糊的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等,養血效果也是奇佳。

為保證進入脾胃的食物足夠細碎,推薦使用這兩種簡便易行的小方法:

1.多吞嚥口水。因為口水有稀釋食物、清潔口腔、助於消化的作用;

2.每口食物宜少量,而且吞嚥兩次。吞嚥兩次可以將食物稀釋得更徹底,尤其對於消化困難的人來說這一點很有必要。

越細碎的食物越養血,這是一條老少皆宜的養血法則。也許你平時已經無意識地做到了,我們今天把它再次講出來,就是希望你能有意識地從吃飯這樣的小事入手,保持身體氣血的平衡,並影響身邊的每一位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