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氣血才是命根子 > ⊙ 精血同源,腎精充足則氣血兩旺 >

⊙ 精血同源,腎精充足則氣血兩旺

【氣血養生經】  心屬火,腎屬水,如果水火不能協調,人體陰陽必然失衡。如果心是皇帝,那麼腎就是皇后,皇帝再厲害,也免不了受皇后的管制,這就是水克火。

腎是中醫藏象學說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有「先天之本」之稱。醫學對腎在人體中的作用極為重視,認為「腎是精神之捨,性命之根」,「人的腎,如同樹的根」,比起其他臟器,腎與氣血的關係似乎為人們所認知得更普及一些,這源於下面幾個比較常見的觀點。

1.精血同源

「精血同源」,根據其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人體中的精與血是來源於同一個地方的。這個地方是什麼呢?它就是我們的腎。

之所以說「精血同源」,是因為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和相互轉化的關係。首先,血能生精,如《諸病源候論》說:「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而精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質之一。如《張氏醫通》說:「(腎)精不洩,歸精於肝而化清血。」而《侶山堂類辯》則更明確地指出:「腎為水髒,主藏精而化血。」即說明腎所藏之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質。另外,腎能藏精生髓,髓則貯存於骨內。西醫學認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這與中醫學精血互生理論不無相似之處。精藏於腎,血藏於肝。腎中精氣充盛,則肝有所養,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盈,則腎有所藏,精有所養,故又有「精血同源」、「肝腎同源」之說。血液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又是神的物質基礎。血在脈中循行,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肌腠筋骨,如環無端,運行不息,灌溉週身,無所不及,不斷地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血液的營養和滋潤功能正常,則可見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壯實,皮膚和毛髮潤澤而有華,機體感覺和運動靈活自如等等。若血液生成不足或持久損耗,或血的營養和滋潤作用減弱,則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虛病理變化,從而出現頭昏目花,面色不華或萎黃,毛髮乾枯,肌膚乾燥,肢體或肢端麻木等臨床表現。故明代醫家張景岳又進一步總括指出:「故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通行,二陰得以調暢,凡形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血又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

2.腎主水

《素問·逆調論》稱「腎者水髒,主津液」,主要是指腎中精氣的氣化功能,對於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維持體內津液代謝的平衡,起著極為重要的調節作用。在生理狀況下,津液的代謝是通過胃的攝入、脾的運化和轉輸,肺的宣散和肅降,腎的蒸騰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送到全身,經過代謝後的津液,則化為汗液、尿液和氣排出體外。如果其功能出現異常則可出現尿少、水腫或小便清長尿量增大等各種病理現象。如《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腫。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3.腎主納氣

《類證治裁·喘症》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才能保證體內外氣體的正常交換。也就是腎臟閉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體現,肺吸入的清氣必須下達於腎臟,有賴於腎臟的納氣作用,其功能如果出現異常,則可出現呼多吸少動輒氣喘的病理現象,即為腎不納氣。

小苗是個愛美的姑娘,可是黑眼圈和眼袋嚴重影響了她的容貌,讓她看起來蒼老而憔悴。眼霜換了好幾個牌子都不管用,去某美容院,美容師說是睡眠不好造成的。但是小苗天天睡覺,又是冰敷,還用盡了各種美容方法,效果總是不好。

情急之下,她找到了醫生,這才知道是腎虛的原因。

腎中精氣充足,人的生長發育及生殖功能就正常,就會面色紅潤、齒固發黑、耳聰目明、記憶力好、性功能正常、身體強健、反應敏捷。要是腎臟虛弱,腎中精氣不足,女性就會出現頭髮稀疏、眼圈發黑、皮膚沒有光澤、耳鳴耳聾、視物昏花、腰膝酸軟、記憶力下降等症狀。所以,我國古代養生和美容都非常重視養「腎」的重要性。作為現代人,我們又該如何守護好我們的「根本」呢?

1.順時養腎

中醫認為「腎應冬氣」,腎主封藏精氣,與冬季十分相似,所以冬天要特別注意養護腎,防止腎中精氣過度消耗。「固精」是我國傳統養生方法之一,「固精」就是要節制性生活。性生活不節制,就會耗傷人體腎中精氣而致病,出現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精神萎靡,男子遺精、陽痿,女子月經不調、帶下過多。正常的性生活可以促進激素的分泌,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特別是在冬季更需要注意養腎固精的問題,以保證身體的健康。

2.神志養腎

腎「在志為恐和驚」,有「驚恐傷腎」之說。生活中注意修身養性,調節好自己的心情,使心境平和舒暢。注意道德修養,不做違法之事,光明磊落,就不會有恐懼之感。平時做事不冒險,也就不會受到驚嚇。對腎的養生保健有益處。

3.穴位養腎

(1) 揉三陰交穴:用拇指稍用力按壓兩側三陰交穴(內踝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左右各旋按20次。

(2) 揉湧泉穴:用拇指稍用力按壓兩側足底湧泉穴(足底前1/3凹陷處),左右旋按各30次。

(3) 揉太溪穴:用拇指稍用力按壓左右踝太溪穴(足內踝與跟腱的中點),左右各旋按20次。

(4) 揉關元穴:將左手掌放在關元穴(臍下3寸)處,向左右各旋轉按揉20次。

(5) 揉腰眼:站立,雙腳與肩同寬,兩手按腹部兩側,拇指向前,用中指按至腰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凹陷處),各旋轉按壓30次。

(6) 揉命門穴:以兩手掌心上下推揉命門穴(第二、三腰椎棘突間)20次,感覺到局部溫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