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氣血才是命根子 > ⊙ 便秘是氣血在耍性子 >

⊙ 便秘是氣血在耍性子

【氣血養生經】  便秘與腎、脾、胃、大腸、肺、氣血津液、寒熱虛實等均有關。

近年來,功能性便秘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在我國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區對60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慢性便秘比重高達15%~20%。而對北京地區18~70歲成年人進行一項隨機、分層、分級調查顯示,慢性便秘的發病率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

便秘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除了讓人感到不適,出現腹脹痛、食慾減退、頭暈、失眠、煩躁易怒等症狀,還可加重痔瘡、肛裂,誘發疝氣,而且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加重的誘因。所以便秘嚴重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質量。

便秘的病因較多且十分複雜,在治療上具有一定的困難,極易復發。勞累、上火、飲食稍微不注意,便秘就會捲土重來。治療便秘,該用什麼方法好呢?

65歲的林女士,家住台南,四十多年來一直為便秘所擾,吃過無數種瀉藥,不服瀉藥就無法排便。

在回大陸探親的時候,林女士的侄子知道了姑姑的苦惱,侄子是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他為姑姑作了診斷,認定姑姑的便秘是因肺氣不通所引起,建議服中藥調節臟腑功能。現在,林女士每日早晨可自行排便,終於擺脫了對便秘藥的依賴,其歡喜之情可想而知。

為什麼林女士吃了那麼多年的藥卻一直擺脫不了便秘的困擾呢?其實是因為她一直在治標,不治本,而不治本的原因在於並沒有找到便秘的真正病因。

中醫認為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症。在我國古代醫學中,便秘有很多名稱,如「大便難」、「後不利」、「脾約」、「閉」、「陰結」、「陽結」、「大便秘」、「大便燥結」、「腸結」等。

古代醫家對便秘的產生原因有許多論述,認為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便秘與腎、脾、胃、大腸、肺、氣血津液、寒熱虛實等均有關。歷代醫家認為:在水谷轉化過程中,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下行;脾主運化,其氣上行,小腸「受盛」經脾胃作用後的水谷進行泌別清濁;大腸傳導糟粕。所以,胃的腐熟失常與氣失和降,脾的運化失司及清氣不升,小腸的泌別失職,大腸的傳導異常,均可引起大便異常造成便秘。腎主液,肺主氣,當腎虛肺燥時也可引起大便秘結。歷代醫書中,對此論述很多:「大便秘結,腎病者也。經曰,北方黑水,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蓋以腎主五液。津液甚,則大便調和。」「若饑飽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燥結。然燥結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燥結者。」

以上論述非常重視腎陰虧虛、津液不足、胃氣受損等因素。有關熱與寒可致便秘的論述也很多:「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結,壅塞不通也。」「悶俗作秘,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而大腸燥澀緊斂故也。」「手足冷,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此名陽證似陰也。」而清代醫家則提出了便秘與肺燥有關的觀點:「大便閉結,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於大腸。」更有醫家提出便秘與房事、飲食、七情等均有關的論述:「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節,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慾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常,漸成結燥之證。」提出「蟲積」「七情氣閉」「痰滯不通」「藥石毒」「髒寒」「血液枯」等均可導致便秘,從而更充實了便秘的病因學說。

當然,中醫也很重視便秘對人體的影響,早在漢代,醫家便提出腑氣不通致衰的理論:「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五味入口,即入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說明了保護大便通暢,有助於延年益壽這個道理。

因此,一旦患了便秘,要立即找出原因,及時治療,以免後患。一般來說,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下細節,便秘是可以避免或消除的。

1.合理飲食

常食精糧細食、膨化食品、洋快餐等多種高蛋白、低糖類食物,不吃或少吃五穀雜糧等粗纖維食物,缺乏新鮮蔬菜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長期臥床、不能正常進食的慢性病患者,或某些為了片面追求形體苗條而盲目節食的年輕人,可因進食過少或飲水量不足,導致食物殘渣對結腸壁產生的刺激較弱等,而引起大便秘結。這種情況一定要引起各位的足夠注意。

2.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現代人由於工作節奏加快,有些人往往忽視便意,有的由於具體條件限制而不得不抑制排便,這都對健康不利,要養成不憋便、及時排便的好習慣。

3.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於生活和工作環境的不斷改善,不少人的生活習慣因此發生改變,出門以車代步多了,缺少體力勞動,生活缺乏規律,起居無常,睡眠不足,或貪圖安逸,久坐不動等,這些都可引起結腸蠕動減弱或腸功能紊亂,出現便秘。

4.心理、精神因素

壓力過大、精神抑鬱或過分激動等不良心理精神狀態,會引起神經調節功能紊亂,消化道功能失調而產生便秘。所以大家要防範心理負擔的加大,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

此外,許多藥物在治療過程中可出現便秘的副作用,如慶大黴素、諾氟沙星等抗生素,在服用這類藥物時,應注意觀察大便變化,必要時可採取灌腸等方法幫助通便。若病情需要服用瀉藥,則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能自行濫用,更不可依賴瀉藥通便。

⊙ 抑鬱症是氣血遭遇「交通堵塞」

【氣血養生經】  嚴格來說,抑鬱症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和氣血、陰陽、體質等多種因素有關的症狀綜合征。

現在,飽受抑鬱症困擾的人越來越多了,且不說每年有多少人因為抑鬱而跳樓自殺,就是平時走在大街上,熟人相見,通常第一句話不再是「吃了嗎?」「去哪裡?」取而代之的則是「鬱悶」、「最近比較煩」之類的感歎。

除非到了和生命相衝突的時刻,否則,通常情況下人們不會認為抑鬱是一種病,而僅僅看作是一種不好情緒的發洩或者表現而已,認為過一陣就好了。實際上,抑鬱不僅是心理問題,還是病理問題,不僅是精神問題,還是氣血失調問題。

懷孕、做媽媽本來是高興的事兒,可是在張小姐家裡,卻變成了一樁災難性事件。

張小姐是某外貿公司的白領,前不久,在一次體檢中張小姐知道自己懷孕了,著急抱孫子的婆婆高興之餘又不免擔心,因為張小姐脾氣本來就很不好,再加上早孕反應,真不曉得會不會惹出什麼亂子來。果真不出婆婆所料,飯菜不可口,身體不舒服,工作不順心,這都會惹得張小姐摔摔打打。婆婆對她遷就了再遷就,矛盾卻愈演愈烈。老公擔心婆婆心臟受不了,於是就把丈母娘請到家中。

可是即便和親生母親相處,張小姐的脾氣也一點不見好轉。有一次竟然因為母親看電視影響她休息和母親動了手!丈夫一籌莫展,只好把這事告訴了在湖南老家做醫生的岳父。岳父很生氣,說為什麼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才告訴他,這並不是簡單的情緒問題,而是孕期抑鬱症,和氣血失調有關!

岳父趕緊飛到北京,給女兒開了方子,五服中藥喝完,張小姐的脾氣緩和了很多。兩家人一致認為的性格、脾氣問題,竟然和抑鬱症以及氣血有關!

中醫典籍中最早關於抑鬱症的記載可見於《內經》中「郁」的概念,《內經》的「郁」,首先是針對五運六氣之郁,是因為運氣的太過或不及,導致氣機升降失調,「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郁」。張景岳在《類經·運氣類》注云:「天地有五運之郁,人身有五臟之應,郁則結聚不行,乃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而郁病作矣。」所以《內經》之「郁」為廣義之郁,其概念涉及天、地、人。而現今中醫所言鬱症,主要指個體情志之郁,為狹義之郁。雖然《內經》之「郁」不等同於目前習用的情志之郁,但是,因為《內經》理論體系是建立在「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的前提之上,故《內經》之「郁」與情志之郁又具有密切的聯繫。《內經》中涉及「悲」「憂」「不樂」「煩冤」等的論述,除心理、情志因素所導致之外,更多的進一步歸結於陰陽、五行、運氣、臟腑、氣血等方面的失調所導致。這正是我們現今認識抑鬱症病因應該系統學習和借鑒的。

1.陰陽失調致郁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與醫學共同的基石,也是《內經》的核心思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靈樞·行針》:「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素問·宣明五氣篇》:「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揭示了陰陽失衡與情志之間的關係,體現了哲學與醫學的高度統一。認為陰陽平衡則精神正常、情緒平和,陰陽失衡則可發生情誌異常。陽氣充盛則喜而好動,陰盛陽衰則情緒低落、神疲倦擾,乃至鬱鬱寡歡。

2.五臟致郁

《內經》將情志活動歸屬於五臟,具有「五志」與五臟的對應關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素問·示從容論篇》云:「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素問·本神篇》云:「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素問·藏氣法篇》云:「腎病者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另外,《素問·宣明五氣篇》云:「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

可見,《內經》認為五臟皆參與神志活動,五臟的功能失調,尤其是心、肝、腎、脾之虛,可以導致情志障礙,產生諸如「體重煩冤、悲、不樂、憂」等抑鬱症表現。

3.運氣致郁

五運之郁是《內經》運氣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並非單獨論述自然界變化,而是著重強調了自然轉變和人體相應生理病理改變的對應關係。

《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洩,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素問·本病論篇》:「又或遇戊申戊寅,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霧,清生殺氣,民病脅滿,悲傷。」「陽明不遷正,甚則喘嗽息高,悲傷不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太陽之復,甚則入心,善忘善悲。」

這說明,五郁之發,是因為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有勝復之變,對應引起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瘀滯阻塞等一系列變化,從而導致人體之郁,乃至出現抑鬱症狀。

4.氣血逆亂致郁

《靈樞·天年》:「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捨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素問·調經論篇》:「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靈樞·五亂》:「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矣。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

可見,氣血充盈、血氣和合則神氣安寧、神志暢達,如氣血不足、氣血逆亂則可以產生憂、悲、煩、怒等抑鬱症表現。

綜上所述,《內經》從五臟相關、四時陰陽、五運六氣、氣血逆亂等多角度闡述了可以導致抑鬱症狀的病因病機,並且將諸多因素有機地、系統地納入陰陽五行理論統攝之下。《內經》將神志抑鬱這一現代難題通過在氣血病理指導之下的辨證論治予以各個擊破,並非僅僅把抑鬱症狀提取出來單獨對待,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中醫的理論體系的獨特魅力和優勢。我們應該從中汲取營養,在更廣闊的領域探求根治抑鬱症的有效方法,給飽受抑鬱困擾的現代人送去一縷最明媚的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