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 > VI 時光流逝 >

VI 時光流逝

關鍵詞

●國外拍攝●差異,真實●文本對照●侯孝賢武俠電影●小津安二郎●江文也●朱麗葉·比諾什●宋方

《最好的時光》工作照。

可能年紀吧,越呈現就越平淡,不想去製造那些action。我感覺複雜的是前面與後面的那種situation。就是用生活的細節、生活的語言呈現一部分訊息,某一部分情感。表面露出的不多,底下隱藏的很多。

《咖啡時光》,2003。

《最好的時光》,2005。

《紅氣球之旅》,2007。

《刺客聶隱娘》,2015。

雖然21世紀給台灣電影帶來了一些新的氣息,如李安的《臥虎藏龍》和他在十幾年後來台攝制的西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魏德聖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給台片的新活力,還有戴立忍、鄭文堂、鍾孟宏、張作驥、鈕承澤、陳玉勳等導演的一系列重要作品;但在台灣電影工業瀕於崩潰之際,往外跑,還是許多創作人的決定。

最普遍而易見的表現,就是台灣藝人大量擁抱大陸,劉若英、伊能靜、舒淇、歸亞蕾、蔡康永、林強、朱延平等幕前幕後的工作者,一個接一個到大陸去發展。另外,楊德昌、蔡明亮、侯孝賢也分別都到日本或法國拍片。所以在《艋舺》和《不能沒有你》證明台灣本土電影還健在的同時,我們不要忽略台灣電影人往外走的同步現象。

雖然多年以來,許多國際影評人常把侯孝賢和小津安二郎兩位導演的電影風格進行比較,侯導卻一直聲明他是《童年往事》之後,才第一次看到小津的作品。既然如此,2004年當日本松竹製片廠為了慶祝小津誕生100週年,請侯孝賢拍攝紀念之作,這種美妙組合好像已是命中注定。

其實侯孝賢和日本電影公司的合作,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在拍攝《悲情》的時候,他已與日本的製片人和作曲家等幕後人員合作,後來《千禧曼波》的部分場景還在日本拍攝。如果說《千禧曼波》侯好像是把腳伸到水裡,那麼《咖啡時光》就是脫光衣服跳進去了。它是一部細膩和微妙的作品,既突出其細緻與多層面的電影表現手法,同時在敘述上又顯得比較克制,低調地演繹背後的豐富感情世界。

觀看侯孝賢的電影時,總會為其中的小細節所吸引,且越看越發現,畫面上看到的一切,不過是冰山的一角。對比朱天文早期在三三和麥田出版的電影劇本,以及相關的原作小說、宣傳訪問和部分電影剪掉的花絮,便會明白電影背後,往往是一個更大的故事。侯孝賢的電影只是一個開始,假如觀眾要深入瞭解作品,就要把視野延伸到這些其他的材料。這種延伸,文字和影像的互動關係,在《咖啡時光》中得到充分的表現。

《最好的時光》,看侯導怎樣講述背後的故事。它很多方面充滿意外,但同時又囊括導演過去數部電影的精粹。它似乎捕捉了新電影80年代初的一種溫暖跟真情,尤其是1966年(《戀愛夢》)那段:老歌,苦戀,撞球場,服兵役的日子。但除了懷舊,《最好的時光》似乎有更大的意圖——三生三世的戀情,後現代社會之下的粉碎人生,歷史的變遷,音樂的力量。

本片也是侯孝賢在《千禧曼波》之後,再度重用舒淇(後來在短片The Electric Princess House和《刺客聶隱娘》繼續合作),她逐漸成為侯孝賢在辛樹芬、伊能靜之後最重要的女演員。同時,從小受到楊德昌培訓的張震,也變成了侯導班底的一分子。

《最好》之後,侯孝賢又到了海外拍攝向法國老電影致敬的《紅氣球之旅》。這次與國際影后朱麗葉·比諾什的合作,開展了侯導創作上的又一條新路,而且再一次讓導演充分發揮他對老電影的眷戀。

聽侯導講述在日本和法國拍片的各種小故事,有聲有色,不難察覺,這種新的拍攝環境的確給侯孝賢一種新的靈感和視野。《咖啡》和《紅氣球之旅》似乎都是用特別小的拍攝團隊,可以說是侯導的「特種部隊」;有點回到他剛入行時期的那種「游擊拍攝法」(guerrilla filmmaking techniques)。

這讓我想起跟侯導的某一次訪談。當天我們約在「光點」二樓的咖啡廳,開始前正隨意閒聊,突然侯導看到光點樓下的一個廣告拍攝團隊在搭景。雖然他們大概只是在拍一個三十秒鐘的電視廣告,卻像軍隊一樣,兩部大卡車,幾十個工作人員,一排一排的燈光,多台攝影機等高級設備。侯導從二樓俯視那群廣告工蜂,然後露出一個頑皮的笑容,「我拍片子,用不著那樣!我的team很小很安靜,辟里啪啦,就拍完了。」從他的笑容,可以看到他對他的那個特種部隊的驕傲。我也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