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四人幫」興亡 > 「舊居」·「聖地」·大事記 >

「舊居」·「聖地」·大事記

1975年9月30日午夜,僻遠的上海定海路上,幾輛轎車停了下來。一夥人走出轎車,在定海路上一座小屋前駐足。

「文化大革命中這裡可熱鬧了,這是一間值得永遠懷念的小屋。真快,一轉眼,九年了!」王洪文滿懷深情,在小屋前跟廖祖康說著。

剛剛出席了上海的慶祝國慶晚會。趁著餘興,王洪文突然來到上海國棉十七廠,來到定海路那間小屋。

有著「紀念癖」,當年搞過「工總司半週年紀念」的王洪文,在他的「舊居」面前的一席話,馬上被「小兄弟」心領神會。

他在韶山參觀過毛澤東舊居。他希望有朝一日,他那小屋門口,也掛上紅地金字橫匾:「王洪文舊居」。

他的「舊居」,真的被「小兄弟」們精心保護起來了,以便日後辦個「王副主席紀念館」之類。

王洪文在上海國棉十七廠保衛科的辦公室,則早已被「小兄弟」作為「聖地」保留原貌。還是王洪文當年用過的那張辦公桌,還是王洪文當年用過的那張木椅子,還是王洪文當年放文件的那個文件櫃,玻璃板下壓著一張選民證,寫著「王洪文」三字——一切都保持當年的風貌。

王洪文說過:「這個辦公室是有意義的,要保留下來。」他的一句話,使那個辦公室成了「聖地」。

王洪文在上海國棉十七廠的辦公室被他的「小兄弟」作為「聖地」保存下來

王秀珍成了「朝聖」的嚮導。她曾親筆寫下回憶:

在十大以前,我曾把王洪文要保留這個辦公室的考慮,告訴了十七棉黨委負責人。他們照辦了,連王洪文在「文革」前的選民證和他用過的桌椅都照原樣保留著。

1975年2月初和2月15日我曾兩次帶領「小兄弟」去這個辦公室開會,以增強對王洪文的「感情」,效忠王洪文。第一次帶了葉昌明、陳阿大、黃金海、馬振龍、王日初、金祖敏。我和金祖敏傳達王洪文、張春橋對黃金海、戴立清的「指示」,目的是使我和這幫小兄弟更加抱成一團,效忠王洪文,為王洪文爭氣等。第二次是王洪文要馬天水和我多關心新選進的中委和候補中委,給他們補上「文化大革命」這一課。當祝家耀(已去公安部工作)一次回上海要返京前的一個晚上,我借這個機會帶祝家耀、周宏寶、張國權、陳佩珍等在上海的中委和候補中委去十七棉進行所謂文化大革命的「教育」,我介紹了所謂王洪文的「造反史」。我還要他們不要忘記這些「歷史」,要為王洪文爭氣,為「四人幫」效忠。……

光是保留「舊居」、「聖地」還不夠,王洪文還授意為他寫「造反史」。

一本三萬多字的《上棉十七廠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大事記》,在王洪文的「關懷」下,歷時一年多,終於寫出來了。

這本大事記的基調是三條:

第一,上海國棉十七廠是上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工人運動的發源地;

第二,上海國棉十七廠是上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紅色堡壘;

第三,王洪文是上海國棉十七廠的工人領袖,該廠造反派的一切「勝利」都是在王洪文領導下取得的。

上海國棉十七廠高順興、王樹理、曾勇同,曾揭發過王洪文炮製大事記的經過:

王洪文為了篡黨奪權,親自策劃編寫了《上棉十七廠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大事記》,為自己樹碑立傳。

1974年1月9日,他在北京接見廠黨委副書記董秋芳時,一再誇耀自己對十七廠文化大革命所起的作用。並說他「一有空就回憶這些事情」,要董「把十七廠的文化大革命好好總結一下」。董回滬後,即將王洪文的黑旨意向廠黨委作了傳達。同年12月,經王洪文同意,抽人著手編寫大事記。(19)

1975年8月,王洪文來上海時,又催促此事。10月底初稿完成,即送王審查(20),王看了以後,第二天立即召集董秋芳等人(21),一開始就說「我昨天一連看了兩遍,很受教育。」接著他又提出:「大事記中人名不要太多,一般人只要一般提一下就可以了。」可是他自己的名字出現了近200處卻一聲不響。還提出1966年6月19日他在保衛科同廠黨委發生衝突「要詳細記載對今後是有好處的」,又說「十七廠奪權日期由1967年1月29日改為1966年11月4日,捏造十七廠是全國最早的奪權單位,拚命為把他自己塑造成「一月革命」奪權最早發起人製造「依據」。他還交待:搞大事記的事「千萬不要傳出去,要保密」。

王洪文在這個大事記中把自己打扮成所謂的「革命左派」、「優秀的共產黨員」,把他寫的大字報吹成是「馬列主義的大字報」,推動了十七廠「群眾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大事記中說什麼「王洪文的一席話,使得同志們增強了鬥爭的信心,覺得眼前的道路又寬又亮了」。還說王洪文到了三十棉紡廠一次,這個「三十廠的文化大革命形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2)等等。王洪文甚至編造了自己「為了迎接更大的鬥爭風暴,更加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樣一來,這個不學無術的政治流氓一下子就變成了所謂的「工人領袖」……

這份大事記經王洪文審定,曾打印過。後來為了「保密」,又一一收回,銷毀,只剩下兩本。

在粉碎「四人幫」的消息傳來之後,王洪文的親信曾打算把那兩本大事記「塞進鐵管,兩頭焊死,埋到地板下或黃浦江防汛牆內,永久保存」。

本書作者在上海國棉十七廠終於見到了這藏之密室的大事記。王洪文精心炮製的大事記,成了作者寫作《「四人幫」興亡》時的重要採訪線索和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