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四人幫」興亡 > 柯慶施介紹江青結識張春橋 >

柯慶施介紹江青結識張春橋

柯慶施的講話,引起了江青的注意。

江青敏銳地意識到柯慶施的文藝見解與她完全「合拍」。正孤掌難鳴的她,求助於柯慶施,立即得到柯慶施的支持。在北京,她「召見」中宣部、文化部四位正、副部長,部長們對她的意見不屑一顧。她尋求支持,尋求強有力的支持者。柯慶施的支持,使她一次次南下上海,進行一番番密謀。

1963年2月下旬,「女客人」又一次南下,住進上海錦江飯店。這一回,她不忙於治病,也不忙於調看內部電影,她把柯慶施請到了錦江飯店。

柯慶施帶來了他的政治秘書張春橋。

說實在的,張春橋對她並不陌生。當年,崔萬秋常常跟他說起藍蘋。他從報紙、畫刊、電影中,早就認識這位「影星」。他知道她是一個心眼兒小又很高傲的女人,在她面前賠盡小心。

她對張春橋呢,雖說當年同在上海灘,而且說不定還在崔萬秋家見過這個穿蹩腳西裝的狄克,不過她的眼界甚高,是不大會記得住這樣的小人物的。何況,張春橋也盡力假裝不知她的底細,一字不提20世紀30年代的往事。他明白,那已成了她心上的一塊瘡疤。

在柯慶施的介紹下,她與他握了一下手,算是結識了。

那天的談話,差不多只在江青與柯慶施之間進行。張春橋只在一旁聚精會神地聽著,臉上一直保持著微笑的表情。

「我支持『大寫十三年』!」江青當面恭維柯慶施,「柯老,我們對文藝界的看法,可以說完全一致!」

「我們的見解一致,是因為我們都是以主席的思想作為準則。」柯慶施說了一句非常得體的話。

江青說;「我來到上海,覺得非常親切。上海的『氣氛』比北京好多了!我要把上海當作『基地』!」

張春橋在一旁細細觀察著。他發覺,江青依然保持當年藍蘋的風度,口若懸河,不斷地做著手勢,常常放聲大笑,是一個無拘無束的女人。

那天,江青漫無邊際地說了好多好多。

擅長于歸納的張春橋,把她的見解歸納為三點:

第一,她要「破」,也就是批判。她要批《海瑞罷官》,要批《李慧娘》,要批「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

第二,她要「立」,也就是提倡現代戲。這一回,在上海看了滬劇《紅燈記》,覺得很不錯。只是滬劇的地方性太強,觀眾面狹窄,她想改成京劇,推向全國;

第三,上海比北京好得多。上海有柯老掛帥,可以成為她的「基地」。今後,她要常來上海,不是為看病而來,是為建設「基地」而來。

這一次與江青會面,對於張春橋來說,是歷史性的。從此,江青的印象之中,有了張春橋。

幾個月之後——12月12日,毛澤東在柯慶施的一份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亦即後來被人們稱為「兩個批示」中的一個,成為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依據。

在「文革」中,毛澤東的這段批示成為「最高指示」:

各種藝術形式——戲劇、曲藝、音樂、美術、舞蹈、電影、詩和文學等等,問題不少,人數很多,社會主義改造在許多部門中,至今收效甚微。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不能低估電影、新詩、民歌、美術、小說的成績,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少。至於戲劇等部門,問題就更大了。社會經濟基礎已經改變了,為這個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之一的藝術部門,至今還是大問題。這需要從調查研究著手,認真地抓起來。

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

就在毛澤東的批示之後十多天,華東區話劇觀摩演出在上海開張了。柯慶施和張春橋在會上響亮地再一次喊出了「大寫十三年」的口號。

這一回,柯慶施、張春橋的腰桿挺得筆直。因為毛澤東的批示說「至於戲劇等部門,問題就更大了」,而柯慶施、張春橋立即在上海推出華東區話劇觀摩演出,喊出「大寫十三年」,實實在在一副「左」派面孔了。

姚文元立即「緊跟」。他在1964年3月,分別在《收穫》和《紅旗》雜誌發表兩篇長文,貫徹了柯慶施、張春橋的意圖:

《反映最新最美的生活,創造最新最美的圖畫——關於現代劇若干問題的研究》;

《革命的青年一代在成長——談話劇〈年青的一代〉》。

後來,在「文革」中,張春橋當著紅衛兵的面,是這樣談及的:「1963年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地區話劇觀摩演出,是與京劇革命相呼應的。那次匯演,是在柯慶施同志的領導下、江青同志的關懷下舉行的。」

江青則說:「我們應該永遠紀念柯慶施同志。他始終是站在第一線上的。上海,多虧有了他,才抓起了話劇匯演和京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