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四人幫」興亡 > 張春橋引起毛澤東的注意 >

張春橋引起毛澤東的注意

當時的毛澤東,所讚賞的只是柯慶施,他並不知道有那麼個叫張春橋的人參與這篇報告的起草。

自從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之後,柯慶施與毛澤東接近的機會更多了。作為政治秘書,張春橋有機會隨柯慶施出席中共高層會議。每一回從毛澤東主席那裡回來,柯慶施總帶來「最新最高指示」。張春橋一邊聽,一邊飛快地往本子上記。

這時候,張春橋的公開職務是「中共上海市委政策調查研究室主任」,人們暗地裡對他的稱呼是「不管部部長」!

子曰:四十而不惑。41歲的張春橋,比19歲的狄克要老練多了。他把晚上的時間,幾乎都花費在研究小本本上所記的毛澤東的言論上——雖然這些話是經柯慶施「中轉」才傳到他的耳中,畢竟是反映了領袖的最新思想。

從反反覆覆的揣摩之中,驀地,張春橋發覺:毛澤東對於紅軍時期的供給制頗為欣賞和懷念,在多次講話中提到了當年的供給制,而對於八級工資製造成的等級差別,毛澤東常有非議。

張春橋摸準了毛澤東的思想脈搏,數易其稿,寫出了一篇在當時誰也想不到的文章,題曰:《破除資產階級的法權思想》。

這是一篇非同凡響的重頭文章。自然,再不會寫「吳松」,也不會署「常軌」,而是簽上「張春橋」大名。

此文在中共上海市委的理論刊物《解放》第6期上發表。那時《解放》創刊不久。

柯慶施囑,每期《解放》雜誌,都寄送毛澤東。因此,張春橋的文章在1958年9月15日刊於《解放》第6期上,不多日便送到了毛澤東手中。

一看文章的標題,毛澤東就發生了興趣。他一口氣讀完,覺得此文甚合自己的心意,但有些提法又過於偏頗。他第一次注意到作者的名字——「張春橋」。

毛澤東囑令《人民日報》予以全文轉載。

《人民日報》總編輯吳冷西對張春橋的文章有不同意見。為此,他寫信給毛澤東,請毛澤東考慮《人民日報》轉載張文時所加編者按語是否說得活一些。

1958年10月11日,毛澤東復函吳冷西,全文如下:

冷西同志:

信收到。既然有那麼多意見,發表時,序言(即編者按——引者注)應略為改一點文字,如下:

人民日報編者按:張春橋同志此文,見之於上海《解放》半月刊第六期,現在轉載於此,以供同志們討論。這個問題需要討論,因為它是當前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認為張文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有一些片面性,就是說,對歷史過程解釋得不完全。但他鮮明地提出了這個問題,引人注意。文章通俗易懂,很好讀。

請你看後,加以斟酌。如有不妥,告我再改。再則,請你拿此給陳伯達同志一問,問他意見如何;並將你們討論的詳情給他談一下。

毛澤東 10月11日上午十時

毛澤東寫的「編者按」連同張春橋的文章,在1958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上,以醒目的位置發表了。張春橋的名字,第一次引起全中國的注意。這一天,對於張春橋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天。

當柯慶施告訴他,按語是毛澤東寫的,張春橋受寵若驚了。向來喜怒不形於色的他,那一天晚上在家裡多喝了幾盅,興奮得一會兒站著,一會兒坐著,一會兒踱著。他把毛澤東的按語,一字不漏地全背了下來。他在反覆回味著,「張文基本上是正確的」,「他鮮明地提出了這個問題」,「它是當前一個重要的問題」,而且「文章又通俗易懂,很好讀」……領袖的一連串贊語,怎不使張春橋興奮不已?他意識到,從此毛澤東的腦海中,留下了「張春橋」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