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暗網:日常與瘋狂,只隔著一道深不可測的暗網 > 第四章 三次點擊 >

第四章 三次點擊

Tor的隱匿服務網站很難進入瀏覽器。雖然這種服務和普通網站在很多方面類似,但是它很少連接別的網站。而且URL地址與我們較為熟悉的.com和.co.uk.形式不同,只是一串毫無意義的數字和字母:h67ugho8yhgff941.onion。更糟的是,Tor的隱藏服務網站更是隨意變動地址。為了幫助訪問者,一些「索引」頁面會列出當前地址。2013年時,名為「隱匿維基」(Hidden Wiki)的索引頁面最為有名。隱匿維基看上去和維基百科一模一樣,其中列出了十多個在這一古怪的平行網絡中最受歡迎的網站,如:維基解密緩存,無審查博客,黑客聊天論壇,《紐約客》雜誌的匿名信箱。

2013年末,我曾瀏覽過隱匿維基,想搜尋一個臭名昭著的暗黑網絡市場,名為「絲路」。下拉頁面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兒童色情圖片網站的鏈接。我便不再繼續下拉。它沒什麼特別之處,只是一個普通的鏈接,通往一個由一串數字和字母組成的網站,和其他所列網站一樣。我呆坐了好一會兒,不知道該做什麼。關掉電腦?還是截圖?最後我聯繫了警察。

網絡從根本上改變了兒童色情圖片的生產、共享以及瀏覽方式。依據聯合國定義,兒童色情圖片(一些專家更願稱其為虐童圖像)指兒童以任何形式從事真實的或者模仿性行為的圖片,或者以性為主要目的展示兒童性器官的圖片。而英國法律規定,依據圖片,可分為五個等級的猥褻罪。

有一次,我打開了Tor瀏覽器,點了兩次鼠標,進入了這一鏈接的宣傳頁面。如果我再點一次,就會犯很嚴重的罪。我真想像不出還有其他什麼事,可以讓犯罪變得如此輕而易舉。

如今,分享文件和信息都變得前所未有地簡單、快速和便宜。總的來說,這是件好事。但也不盡如此。如果兒童色情圖片真的如此簡單易得,這意味著什麼?是誰在製造並瀏覽呢?在一個匿名的年代,這些行為可能被制止嗎?

追溯歷史

讓人驚奇的是,禁止兒童色情圖片的傳播是從最近才開始的。20世紀60、70年代的性解放運動中,兒童色情圖片在一些國家,尤其是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和美國中部地區進行公開售賣,這一空白期如今被稱為「瘋狂十年」。20世紀80年代晚期,許多政府開始頒布嚴厲的法律條文,杜絕這種風氣,兒童色情圖片一時很難在市面上找到。北美地區銷量最大的兒童色情圖片雜誌發行量約有八百份,分佈在一些店舖,進而流通到某些專業藏家組成的小型關係網之中。在英國,竟有許多戀童癖跑到海外進行走私。然而在美國,執法機關認為該問題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控制。1982年,美國國會會計總署(the 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的報道中稱:「由於商業兒童色情圖片產業的衰落,負責執行兒童色情圖片流通相關法令的首要聯邦機關——美國海關和美國郵政——不再將兒童色情產業作為重要對像進行管理。」1990年,據英國防治虐待兒童協會(NSPCC)估算,大概有7000張已知的兒童色情圖片進入流通渠道。這些圖片獲取方式較難,因此真正獲得圖片的人數也微乎其微。想要獲取圖片需要付出努力和決心,而只有動機最足的人才能夠得到它。即便是在「瘋狂十年」期間,你不會,也不能偶然地得到它們。

互聯網的到來改變了一切。20世紀90年代初,兒童色情圖片製作者就已利用網絡,查找並分享非法資料。1993年,「長臂行動」(Operation Long Arm)瞄準了兩個BBS,兩者皆為數百個非法圖像提供了付費通道。Usenet群組,例如「幼童色情圖片」(alt.binaries.pictures.erotica.pre-teen)和「校園少女色情圖片」(alt.binaries.pictures.erotica.schoolgirls),都曾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分享過兒童色情圖片的熱門網站。1996年,虐童組織「蘭花俱樂部」(Orchid Club)的成員犯下虐待罪,且利用數碼相機,直接接通到美國、芬蘭、澳大利亞和英國等國家分佈的計算機,實況「轉播」犯罪現場的情況。兩年後,警方發現了一個由數百名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成員構成的組織——仙境俱樂部(Wonderland Club),他們通過強大的加密軟件在網上進行秘密交易。有意向加入的人必須得到現有成員的推薦,同時還需收藏至少一萬張不同的兒童色情圖片方可加入。警方在該組織總共發現了75萬張圖像和1800段視頻。2001年,又有7名英國人因在互聯網中的不法行為而獲罪。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全新的製圖據點開始湧現。21世紀初,臭名昭著的烏克蘭網站洛麗塔之城(Lolita City)在網上散佈了約50萬張色情圖像。2004年該網站關閉,其兩任負責人都曾被拘留,但之後也都被釋放。

2007年10月,「虐童圖片數據庫」(Child Abuse Image Database)是由國際刑警組織搜集的圖片集合,已累計搜集到50萬張不同的兒童色情圖片。截至2010年,由兒童性剝削和網絡保護中心(CEOP)專家組織建立的英國警方數據庫,儲存了超過85萬張圖片(之後他們僅僅從一名罪犯的藏品中,便發現了高達200萬張圖片)。2011年,由美國執法機關交給國家失蹤及性剝削兒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的兒童色情圖像和視頻就有220萬份。

距英國防治虐待兒童協會的調查統計已過了25年,現如今的網絡存在著大量兒童色情圖片,它們極易獲取並廣為流傳。2006到2009年,據美國司法部統計,約有2000萬不同的電腦IP地址曾使用「點對點」文檔共享軟件分享過兒童色情圖片。兒童性剝削和網絡保護中心表示,在英國約有5萬人曾瀏覽並分享過兒童色情圖片。

事實上,使用隱匿維基的人不止我。2014年3月曾有一名黑客入侵隱匿維基,且控制該網長達3天,據他表示曾有10萬人訪問過此索引,且十分之一的人都訪問過我曾看到的鏈接。此外,2013年7月29日至8月27日,Tor的隱藏服務網頁瀏覽量達1300萬次,其中60萬的瀏覽數據都來自兒童色情圖片的網頁,它也是僅次於索引頁面之外最受歡迎的網頁。

兒童色情產業的規模之大,就算並不存在所謂的「典型」兒童色情圖片消費者,也不足為奇。儘管有大致趨勢,例如幾乎所有受眾都是男性,而且通常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不過其中也包含其他各種各樣的人。一位學者曾記錄下了九種不同類型的兒童性侵害罪犯,其中包括搜尋圖像的「拖網捕魚者」,沉浸於秘密建造大型藏品庫的「安全藏家」,以及自己製作圖像並傳播的「生產者」等。很多罪犯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便開始尋找和收集非法圖像:互聯網不過是當下最方便的途徑。然而現在出現了一種新型罪犯,且僅僅是在互聯網時期才會出現:瀏覽人。

瀏覽人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真的不知道。其實我一點兒都不瞭解我自己。」邁克爾(1) 看上去十分迷惑,他正向我解釋,為什麼自己因電腦藏有3000張兒童色情照而被判有罪。儘管大部分資料被歸類為「一級」——罪行最輕的一類,也就是說這些照片只展示色情姿勢但沒有性行為——他的收集範圍還有更為嚴重和猥褻的第二、三和四級,照片中大多數是年齡介於6歲至16歲的女孩子。

邁克爾五十多歲,穿著時髦,儀容乾淨。他自信地走進房間,並友好地同我握手。直到最近,他還在伯明翰郊外的一家中型企業忙碌工作。此時的邁克爾不僅已婚,女兒也已成人,是個熱衷於社交的足球迷。「我只是個再平凡不過的異性戀者,」他告訴我,「我從來——從來沒有對小姑娘有一點兒好奇!我壓根兒就沒有這種想法。」二十多歲的時候,他無意間開始看色情圖片,三十多歲時則會偶爾看看。「直到四十多歲,我才開始習慣性地在網上看片兒,都是為了發洩性慾。」他認為是好朋友的去世和無趣的性生活才使得他這樣做,但是他的習慣並無特別之處,只是偏好十幾歲的少女。「我只是被青春吸引了,年輕的面孔和年輕的身體。我只是覺得十幾歲的女孩比和我差不多年紀的女人更有吸引力。」

關於性慾,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是,法律規定和社會偏好並不重疊。在英國,雖然法定年齡是16歲,但是自2003年《性犯罪法》通過之後,色情圖片中不得出現小於18歲的人士,否則便屬於非法。然而,以少女為對象的色情製品卻持續性地有大量市場需求。「合法青少年」的相關內容一直是成人行業中競爭最為激烈且最受歡迎的小眾市場。互聯網成人電影數據庫顯示,在線商業成人電影儲存中心中,最常出現在電影標題的詞是「青少年」。2013年美國學者奧吉·奧加斯和沙伊·加德姆分析了2009年到2011年間熱門搜索引擎中將近5000萬個與性相關的關鍵詞,其中六分之一與年齡有關,最流行的詞則是「青少年」,其次是「年輕的」。奧加斯和加德姆同時也收集了包含特定年齡條件限制的情況。按照熱門度排名,男性在搜索時最常搜索的年齡分別是13歲、16歲和14歲。

與泛泛的「合法青少年」內容齊驅並行的,則是廣闊灰色的色情圖片地帶,專家們稱之為「偽兒童色情」(儘管這些網站通常稱之為「未成年」或「未滿法定年齡」的情色圖片)。圖片裡的青少年們正處於或是看起來處於奧加斯和加德姆所指出的年齡階段。這一灰色地帶的存在,並非由於法律規定模糊寬泛,而是因為要想判定青少年的年齡實在太困難了,特別是有些人試著讓自己看上去更年輕,而另外一部分人,則想讓自己看上去更老。英國互聯網觀察基金會與警方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合作,致力於共同剷除網絡兒童色情產品。該組織成立於1996年,在此不久前,倫敦警察廳曾命令英國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關閉約100個疑似分享兒童色情圖片的Usenet群組。這些供應商提議基金會應該成為行業自律的標桿。基金會每天都會收到幾十人的報案,舉報線上某些疑似非法的內容。而分析師收到舉報後,會仔細研究網址內容,確定網站是否包含可能違法的圖片或視頻。他們會依據犯罪嚴重性的級別不同將這些內容分為五類。如果判斷為非法,分析師會提示警方,並聯繫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或網站管理員,要求他們迅速將資料移除。如果網站在英國本土運行,基金會則會在一小時內移除非法內容。而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該網站在海外運行,基金會則會盡力與當地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或警方合作,刪除非法內容。另外,基金會也保存了一張相關鏈接的黑名單,協助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確保非法內容不會再次出現。但是當基金會依據經驗判定,照片或視頻的主人公為14歲及以下時,這些案件就必須轉交給其他機構處理。沒有人確切知道基金會裡有多少關於未成年少女的材料,但據基金會的全球運營總監弗雷德·蘭福德說,在過去十年間,他們收到的群眾舉報數量越來越多。

蘭福德聲稱,只需通過網站鏈接及彈出窗口,從合法的網絡領域進入非法的色情圖片世界就會變得異常簡單。點擊合法網站上的一條鏈接,比如許多名稱中含有「管(Tube)」的視頻網站,就會進入一個隱蔽的青少年色情網頁;這一頁面裡又會鏈接「未成年」頁面的選項;之後可能還會有另一個鏈接……這樣一來,未成年色情網站就成了門戶,這不僅僅是比喻義,實際上也是如此。根據慈善機構露西·費思富爾基金會的調查,90%的網絡性罪犯表示他們並未刻意搜索過兒童色情圖片,而是在瀏覽成人色情網站時,通過彈出窗口或相關鏈接找到的這些色情照。

然而查證這些人的賬號非常困難,罪犯們似乎都想擺脫自己的罪行。但是邁克爾聲稱,這一切都和自己的經歷大致相仿。久而久之,他會定期訪問青少年色情網站。每當他點進一個新鏈接,尤其是免費網站的時候,接著其他的一些網站色情廣告就會自動跳出,這就是「彈出式」或者「彈跳式」網站和廣告。這些彈出的網站讓邁克爾產生了無限迷戀和幻想,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全部是十五六歲的未成年少女。於是,他禁不住開始點擊進入。

邁克爾坦言道,他在未成年分類的色情圖片上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而對主流的成人色情網站花費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他從來沒有用過Tor或者加密軟件,只是在表層網站進行搜索和瀏覽。但是他會逐漸開始保存那些他找到的圖片或者網站鏈接。雖然自慰過後會有些愧疚,然而他從來沒有刪過那些已保存的內容。她們並不是孩子,只是未滿十八歲而已,他如此說道。接著他努力解釋後來發生的事:「我沒法確切地告訴你這一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就是在某個時間點,確實,我跨越了法律的界限。」一開始邁克爾只是瀏覽青少年色情圖片視頻,漸漸地,這種趨勢蔓延到了兒童色情圖片。「這種轉變是一點點累積的,」他接著說道,「我真的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看兒童色情的東西,但是我得說,我確實看了。」

一些學術研究曾深入探討過青少年色情與兒童色情內容之間的聯繫。倫敦大學學院吉爾丹多安全與犯罪科學研究所所長理查德·沃特利教授稱,很多男性都曾觸及未成年這一類別的色情產品。有些人瀏覽過一兩次就停了;有些人如果一時心血來潮,也會多多少少接觸這些內容;而對於一些像邁克爾這樣的人,這些內容則會引起他們的性衝動和性需求。另一項學術研究則發現,相較於其他人而言,經常接觸未成年色情的成年人,認為「年輕」和「性行為」這兩個概念之間有很強的聯繫。奧加斯和加德姆回顧收集到的與性相關的搜索關鍵詞數據時,驚奇地發現很多人都會搜索禁忌主題,如亂倫和獸交。他們推測,禁忌之舉也會喚起人類的性慾,不過這更多是心理上的刺激,而非生理層面。邁克爾告訴我,每當他看到一條禁忌內容時,便會接著想找下一條。「有時候看到一張圖或網頁,我會立刻關掉,也覺得這些東西太噁心了,但是還是忍不住會回想。」他說。

有一次,大概是他開始接觸未成年色情內容的第三年,他點擊了一個彈出廣告窗口,進入一個網站,裡面有兩個文件,他都下載並保存了。其中一個是一段視頻,內容是一名成人男性正在與一名八歲兒童性交。「當時我覺得這太可怕了,再也不想看了。不過最後我還是沒有刪掉,以防萬一吧。」

邁克爾自認品德高尚,多次聲明他從未傷害過任何人,特別是兒童。「這些看上去一點兒都不真實,」他向我說道,「現在我承認我做了錯誤的判斷,但在視頻和圖片裡,他們看上去並不像是受害者。我在腦海裡一直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開脫,甚至有段時間,我會告訴自己我的所作所為並不犯法。」

戀童癖和認知扭曲

埃琳娜·馬爾泰洛佐是一位學者,與兒童性剝削和網絡保護中心合作十分密切。她向我解釋道,像邁克爾這樣的犯罪者往往聲稱,數字世界有別於真實世界,甚至還會編造不同尋常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其網絡行為是在可接受範圍之內的。約翰·舒勒著名的網絡去抑制效應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層面就是「分離效應」,即屏幕會使得個人將真實的自我從線上行為中分離出來,用來構建一個或多個虛擬身份和另一種「真實世界」,在這裡,社會約束、責任和規範均不適用:網絡世界好像是異於現實的領域,顯得與眾不同。

這種分離想像在一些線上戀童癖社群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這些「僅合法內容可見」的論壇裡,雖然用戶不會張貼或分享任何非法材料,但他們會聚在一起公開談論自己的性慾所向。這類論壇遍佈世界各地,既有開放式的也有封閉式的,通常會吸引數千名會員及遊客造訪。這些用戶並不會對自己的慾望感到羞恥,也不認為自己的性取向有何詭異之處。在這類論壇中,戀童癖並未受人詬病,因為用戶們會為其正名,宣稱大眾對它的誤解,掩蓋了其本身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的本質。我曾瀏覽過一個網站,裡面的網友組建了「男童喜愛者互助組」,成員們在組內公開探討男童身上的吸引力在哪兒,還使用了一系列特定的術語:成人之友(AF,adult friend),妙齡芳華(AOA,age of attraction),男孩時刻(BM,boy moment——成年人與男孩在日常生活中相處的經驗)。論壇規則上寫道:「發帖人都有一種吸引男孩子的神奇魔力。」

埃琳娜·馬爾泰洛佐認為,這些儀式的行為讓不論是喜歡男童還是女童的戀童癖者創造了一個特定於論壇內的「現實世界」。其中一些論壇還建立了複雜而奇特的等級制度,按照嚴格的規則在社群內建立信任,並促使社群進步。馬爾泰洛佐研究了一個名為「隱秘王國」(Hidden Kingdom)(2) 的論壇,該論壇基於中世紀的稱號,構築了一個金字塔般的層級體系:國王指代整個網站域名的所有者;而王國騎士團和皇家騎士對論壇起到規範作用,並有權禁止用戶發佈非法資料;一般市民想要提升等級,必須一天在該網站上至少發佈五十條信息。此類「僅合法內容可見」的論壇在很多方面與其他論壇並無大異:等級制度,內行人才懂的笑話,一觸即發的爆款內容,以及各種投訴和抱怨的聲音。在另一家同類的論壇裡,我看到有人因對老用戶的引戰行為不滿而發牢騷;也有人因用戶們未對兒童色情網站上傳的視頻提供任何反饋,而對他們進行了投訴;還有一些人在探討法律機構和兒童保護機構是如何迫害他們對兒童那自然而又正常的感情。

在這些組織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北美男性之愛協會(North American Man/Boy Love Association),該協會於1978年成立於美國,早在互聯網誕生之前就開始運作了,其宗旨是「終結對『兩情相悅』的男人(男孩)的極端壓迫」,事實上,這一主張除了讓內部成員自我意淫一下,並無其他作用。協會成員們認為,自己正如當年不被世人理解的同性戀者一樣,遭受著大眾的誤解和打壓。在上世紀80、90年代,他們也曾公開舉行示威活動,為自己的訴求正名。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該協會自認為其反抗是一項「歷史性的鬥爭」,並聲稱支持「賦權各領域的年輕人」,抵抗他們所謂「猖獗的年齡歧視」現象。

虛擬虐待與真實虐待

「虛擬虐待」行為與現實世界中的真實虐童行為,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尚不清楚。儘管收藏兒童色情圖片的嚴重性不言自明,但學術界對於瀏覽兒童色情內容與實際虐童之間的因果關係,尚未得出定論。對於一些男性而言,觀看兒童色情內容可能會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試圖與小孩子親密接觸;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他們對兒童的興趣只停留在性幻想的層面,絕不會採取任何實際行動。許多像邁克爾這樣的互聯網性犯罪者表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絕不會犯下此類罪行,甚至還會列舉出各種倫理及道德層面的原因。況且對其他人而言,瀏覽此類色情內容甚至還可以作為一種發洩渠道,以防他們在現實世界裡實施虐童行為。

雖然與二十年前相比,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收藏兒童色情圖片而遭到起訴,但在現實世界中記錄在案的身體性虐童案件卻並未增加。實際上,在美國,國家兒童保護機構累計統計的數據顯示,自1992年以來,案件數下降了62%;而在英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案件數量一直保持穩定(儘管情緒虐待案件數有所增加)。美國學者達納·博伊德認為,每一項新技術的產生都會使得社會對青年人的安全感倍感焦慮,但這往往只是情緒因素的作用。儘管人們對網絡犯罪者十分恐懼,然而絕大部分受害者的施虐對象都是熟人,例如父親、繼父、其他親戚或者家庭友人等。

互聯網的出現確實改變了某一類性犯罪者的作案方式。根據警方記錄,發現案件中涉及網絡互動這一環節的比例大大上升,誘拐犯經常利用社交網站尋找易下手的青少年,對此警方十分憂慮。兒童性剝削和網絡保護中心前主任彼得·戴維斯曾提到:「互聯網對誘拐行為有放大及加倍的效果,並在某些案例中,『誘拐』行為已形成出人意料的產業化規模。」與此同時,利用社交媒體的虐童行為模式也正在改變。兒童性剝削和網絡保護中心與伯明翰大學聯合發佈的一份研究表明,在兒童網絡性虐待的案件中,以身體接觸為目的的動機正在減少:網絡誘拐犯與兒童在線下會面的比例下降,單純網絡虐待行為的比例有所增加。在一次倫敦警察廳的突擊行動中,有1300人曾瀏覽訪問過警方偽造的社交網絡檔案,其中有450名成年男性主動上門交流,當中又有80人與這個警方偽造的社交用戶加為好友,並以私聊的方式聯繫頻繁,最終有23人涉嫌性虐待行為。

要想知道網絡對誘拐行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廷克·帕爾默是最具說服力的人選。她是慈善機構——瑪麗·柯林斯基金會的創始總監,該基金會一直致力於幫助遭受性虐待的受害者們。廷克早在網絡誕生之前,就開始接觸這個領域了。目前大眾所認知的誘拐模式叫作「芬克霍模式」(Finkelhor Model),即由性虐待而引起的誘拐行為分為四個階段:首先,動機階段,也就是施虐者萌生出行動的慾望。第二階段施虐者需要克服內心的自我壓抑,即可能會面臨的情感和道德譴責。動機一旦合理化,施虐者還需克服外在的阻礙:家人、鄰居、同伴、緊鎖的大門。第四階段也就是最後階段需要做的,就是讓受害者放棄抵抗。

「我剛入行時,」廷克說道,「誘拐行為還是一個相對比較緩慢和謹慎的過程。一個誘拐犯想要接近年幼的孩子們,通常會先與他們的家人成為朋友,或者成為小孩社交圈子的一部分。他們會嘗試慢慢地與孩子建立一種融洽的關係,並巧妙地將這種關係轉化為性關係,在此之前他們絕不妥協。」廷克並不認為互聯網改變了這一模式,虐童過程仍舊是一個循環,然而電腦屏幕帶來的分離效應加速了整個循環過程,並減少了外部阻礙,即之前難以接觸到兒童的那些實質障礙。儘管如此,廷克解釋道,誘拐犯仍需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融洽的關係,就如同他們在線下的做法一樣。但不同的是,現在可以依靠新技術,他們會花幾個小時監控目標對象的社交網絡檔案,以此來瞭解他們,然後利用這些信息,如:喜歡的電影、去過的地方、最近更新的狀態,來試圖建立信任。廷克說,他們會學習短信以及網絡語言、行為,以及所有網絡熱詞的縮寫,緊接著她還列出了幾十種目前在青少年中盛行的流行語表達:「你爸媽現在在背後偷聽嗎?」(do you have pos atm?)「我們聊點下流的東西吧!」(tdtm)等等。我問道:「網絡讓誘拐犯更容易得手嗎?」「當然!」廷克說,「這麼做不僅十分方便,全程匿名,還能掃清其他障礙。誘拐犯根本不用離開家門,就能對孩子實施性虐待行為。」

許多網絡誘拐犯都非常謹慎,在確定自己的聊天對象是個真正的小孩之前,很少或幾乎不會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然而,分離效應也使得一些誘拐犯對自身所言更加大意,也因此會更快地進入廷克所說的「性階段」。也就是說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們會向潛在的受害者提起性方面的話題,而通常這個時候雙方已經是會通過MSN或直接互發消息私信聊天的關係了。在仔細研究了23起倫敦警察廳調查的網絡誘拐案件之後,馬爾泰洛佐驚奇地發現,許多罪犯毫不掩飾自己的主張動機,甚至有人還會貼出自己的裸照,另一個人則在公開的社交媒體的簡介上公然寫道:「我為人正派得體,溫柔體貼,但也會有變態的一面,喜歡父女戀,亂倫。」廷克也注意到,作為受害者的青少年們也改變了他們的行為模式。如果說,傳統的網絡誘拐是一個建立信任、培養感情的緩慢過程,那麼現在,則是有越來越多以受害者開啟性階段為主導而發生的案件。顯然,從任何層面上,這都不能是為成年人行徑開脫的借口,但廷克認為這種現象反映出年輕人越來越適應網絡中的社交規則,認為網絡世界對自己的行為期待就是如此。她同我講述了最近一起案件:一名14歲的女孩初次接觸到一名20多歲的誘拐犯時便告訴他,她已做好準備和他發生性關係。廷克認為年輕女孩願意引誘年長的男性,是為找個樂子或者在網上排解一下無聊情緒(她稱之為「釣戀童癖」)。但其實,這一切並不像年輕人想得那樣安全。

遏制浪潮/中流砥柱

英國互聯網觀察基金會分析師的日常生活並不輕鬆。分析師共有12人,男女都有,既有前消防員,也有剛畢業的學生,工作地點位於劍橋外的一個毫無特色的商業園區。我在二月初一個寒冷的早上來到這裡,門上只貼著一張小小的A4紙,上面寫著「互聯網觀察基金會」,隱隱暗示著基金會內部的情況。辦公室的裝潢十分現代:一個寬敞、明亮的開放式空間。一台收音機在後台嗡嗡作響,工作人員在興高采烈地談論著。四人走進一個與壁球場大小的獨立空間。房間裡,一株白掌花放置在遠處的牆壁前,旁邊擺放著一幅班克西的油畫。唯獨有一點與其他21世紀風格辦公室相異,這些房間的桌子缺少一張全家福。

十年前,就在弗雷德·蘭福德上班的第一天,他體會到了基金會所有新員工所必須遭受的痛苦折磨:依照猥褻色情等級,依次查看等級一到等級五的圖像和視頻。這是此項工作最後的考驗,也是衡量新人能否勝任此工作的唯一途徑。測試通常在週五舉行,他們可以利用週末考慮是否加入基金會。弗雷德回想當時的情形,在看完第一級的內容後,他心想:「哦,也沒那麼糟嘛!」當他看完了全部內容之後,就徹底改變了想法。「我騎自行車回家的時候,第五級的圖片一直在我腦海中迴旋出現,根本擺脫不掉。」他告訴同事自己完全不能勝任這份工作。然而到了週日晚上,像大多數新員工一樣,他改變了主意。「我決定了,要幫助他們,盡我所能阻止這一切發生。」

2013年,英國互聯網觀察基金會的分析師記錄下了約7000個鏈接,其中都有凌辱和強姦的場景,主角通常是十歲以下的兒童。很難想像每個人該如何在這種環境中保持理智。這也是為什麼全體員工,甚至是媒體總監每年都要經過徹底嚴格的心理檢查,並鼓勵他們在需要的時候休假,早點兒下班,且每月都進行一次心理咨詢。然而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分析師,這樣的工作仍然很煎熬。這裡的每個人都可能地將私人生活和工作分離開來,因此他們的桌子上也不會擺放一家人的全家福。弗雷德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應對機制。」

互聯網觀察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有時肯定會覺得自己像克努特一世大帝一樣,大費周折地阻止網絡中可複製共享的色情內容浪潮。基金會成立於1996年,成立之初的目標原本是打擊100個非法新聞群組。然而截止到2006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10000個。2013年,工作目標更是上升到了13000個。互聯網觀察基金會和警方也經常面臨新的挑戰。就在2013年,基金會接收到關於同一網站的幾十條投訴,但是每次核實網址時,只能看到主流的成人色情內容。基金會的技術研究人員經過謹慎的取證工作後發現,如果瀏覽人通過某些特定網站,且以一定順序進入此網站,則會觸發程序,網站會發送給瀏覽人同一網頁的隱藏版本。這一系列操作被稱為「偽裝cookie」網站。

儘管困難重重,他們的成果依然十分可觀。2006年,互聯網觀察基金會登記了3077個兒童色情網站。在2013年,這個數字降到了1660個。基金會在打擊英國境內的兒童色情網站方面成績非常突出。1996年,英國境內設立的非法色情網站約佔全部的18%;而現在只剩下不到1%。蘭福德認為,雖然這一結果十分利好,但基金會能做的還有更多。現在的情況已不同於上世紀80年代,僅僅打擊國內的網站源是不夠的,如今人們可以在A國製作色情圖像,放在B國的服務器或網站上運作,供世界各地其他國家的人們瀏覽及下載。這種國際司法管轄權令人十分憤慨,尤其是當兒童色情內容儲存於海外國家,而當地執法機構或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卻不甚關心。蘭福德提到了一個設在德國的「報復色情」網站,他估計至少有一半的視頻和圖片主人公都是未滿18歲的少女,而且大多數都是英國女孩。連續數周,他一直試圖讓德國的網絡服務提供商採取行動,但卻無濟於事。

互聯網觀察基金會的大多數調查資料都來源於表層網站,也就是那些可以通過谷歌瀏覽器等一般瀏覽器訪問的網站,這些內容通常存放在警察調查力度不大的國家,可能是因為警方能力有限或資源不足。通常情況是,用戶會通過一個鏈接進入「網絡封鎖空間」,這是一個被黑客入侵的網站,但該網站的經營者對於此處儲存色情文件的事情並不知情。基金會收到的轉介案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網站是營利性的商業網站,用戶必須用信用卡付費才能進入,並通過發送垃圾郵件的方式達到營銷目的。

互聯網觀察基金會的調查範疇並不包含Tor隱匿服務的網站鏈接。首先,因為他們很少接收到這類網站鏈接的案件;其次,即使他們採取行動進行調查,收效也微乎其微。Tor隱匿服務的主機可以是世界任意角落隨機的一台電腦,且它採用的是極為複雜的流量加密系統,很難查清其準確位置,以及具體是誰有權將非法內容撤銷。也正因如此,互聯網觀察基金會的工作才會如此艱難。Tor隱匿服務網站就像一個中心樞紐,既產出新內容,同時又回收舊的資料,供一大批觀眾瀏覽和保存,以及再次分享(通常使用點對點文檔共享技術)。存儲在這些網站的內容通過Tor瀏覽器及加密文件的形式進行匿名上傳,其他用戶可以共享及下載,這些內容由此得以分散式地傳播。每當隱匿服務被迫撤銷時——雖然很難但絕非不可能——社群會進行自我清理,重組之後再重新開張。

2011年,據說至少有40個Tor隱匿服務網站持有兒童色情內容,其中規模最大的網站藏有超過100GB的圖片和視頻。黑客組織「匿名者」儘管在大多數情況下高舉網絡言論自由的大旗,但同時,對兒童色情內容的反對立場也十分明確。因此同年,他們在一次名為「暗網行動」的計劃中,成功定位了部分兒童色情網站(包括「洛麗塔之城」)服務器的所在地點,並將其下架。然而短短幾天之內,大部分被關閉的網站又通過其他服務器再度營業,且瀏覽人數也有所增加。2012年6月到次年6月間,一個性剝削組織不僅虐待兒童,還通過Tor隱藏服務對27000名網站訪問者分享相關圖片,該組織持有2000個色情視頻,受害者高達250人。截至2013年6月,「洛麗塔之城」的會員已增加到1.5萬名,網站數據庫的非法圖片超過100萬張,非法視頻數千個。

接下來採取措施的一方則是聯邦調查局。2013年8月,他們逮捕了二十七歲的愛爾蘭人埃裡克·約恩·馬克斯(3) ,並進入了漫長的調查期。聯邦調查局指控這名愛爾蘭籍男子涉嫌經營托管網站Freedom Hosting,為Tor隱匿服務器中多數的非法網站提供服務器空間,包括犯罪黑客網站HackBB、洗錢網站以及數百個兒童色情網站。該托管網站下架之後,大部分主要的兒童色情網站也隨之消失。

逮捕事件過後,Tor隱匿服務器上的兒童色情論壇中掀起了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和討論。他們嘗試著合力研究新的網址地點和訪問模式,還討論網站的下載次數、內容質量以及最為重要的安全指數問題。馬克斯被捕後不久,這些網站的副本或「仿版」開始出現,並通過新的服務器再次開始運營。漸漸地,隨著用戶們建立起新的服務器,並重新上傳自己的收藏內容後,正常運作的網站鏈接再次出現在了隱秘維基上面。然而接下來,幾位獨自行動的「正義人士」坐不住了:2014年3月,一位名為「Intangir」的黑客連同另一位推特名為Queefy的同伴,設法控制了隱秘維基,關閉了該網站通道及上面所有的兒童色情網站的鏈接。不過當讀者讀到本書的時候,隱秘維基極有可能已東山再起。

落網

儘管任務艱巨,每年執法機構還是會逮捕數百名嫌疑人。2013年,他們的目標之一就是邁克爾。據邁克爾描述,警察出現在他面前亮出逮捕令的瞬間,他正在家陪伴妻女。

這類逮捕經歷對大多數人來說確實非常沉重。1999年,因為涉嫌線上售賣兒童色情製品,聯邦調查局查封了Landslide Inc.的數據庫。之後發現數據庫中約有7000多名英國人的信用卡詳細信息和IP地址,資料隨即轉交到了英國警察手上,隨後約有4000人遭到逮捕。這起案件中有140名兒童獲救,也導致了39名被捕者自殺。雖然沒有數據佐證,但是廷克認為,網絡性犯罪被捕後的自殺率要高於現實世界中的性罪犯,因為網絡犯罪者一直處於蘇勒提到的分離幻想中,正如邁克爾所說:「只有警察敲門的那一刻,我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顯然,邁克爾想通過責備機制來轉移自己的一部分罪責。「我簡直不敢相信,網上竟然會有那麼多這種東西!」當我問及他如何才能阻止人們接觸到兒童色情內容時,他告訴我說:「到底為什麼我會這麼容易就找到它們呢?」沃特利教授指出,那些對兒童感興趣的所謂「戀童癖」,其實並不像人們想得那樣罕見。人類的性衝動是極富變化的,且多多少少都會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如果不是對這類圖片有一定的需求,人們也不會井噴式地量產圖片並分享。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網絡使得兒童色情內容的數量及訪問者人數呈爆炸式增長:獲取門檻低,所以潛在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可以說,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

然而這一切都不能成為邁克爾開脫罪行的借口。即便只是點擊了三下,並不能使得非法罪行合理化。邁克爾再三向我重申自己並非有意去搜索那些內容。顯然,他認為這樣的說辭能夠推卸責任。但是在網絡世界裡,要辯解「主動搜索」和「無意中發現並保存」之間的差別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邁克爾點了三下,又接著繼續點下去,這就不單單是電腦本身的過失了,而是邁克爾的錯誤。假設他的搜索門檻稍微高一些,未成年色情圖片並不容易獲得的話,也許他就不會在無意中被自己隱約模糊的戀童癖好所害。如果沒有網絡的存在,我覺得邁克爾就不會成為一名被起訴的罪犯了。

逮捕之後

消除網絡兒童色情內容的任務十分艱巨。邁克爾不過是諸多性犯罪者類型的一種,且其罪行並不算太嚴重。除他之外,還有更多行徑更為惡劣的性犯罪者。不管採取什麼措施,他們仍然會不懈地搜尋並分享色情圖片,警方也會一直追捕他們。如今的罪犯變得越來越聰明了,政府機關也在不斷升級應對方案。互聯網觀察基金會等組織和警方的主要任務,就是盡可能地減少色情內容的供給,以此來限制網絡中流通的內容數量,並讓像邁克爾這樣的瀏覽人意識到他們隨時都有被逮捕的可能。互聯網上湧動的非法內容浪潮也許不會停止,但是任何阻止中流的砥柱都可能也確實發揮著作用。

但是,減少色情內容的供給正變得愈發困難。除了Tor隱匿服務器以外,互聯網觀察基金會也面臨著當今流行文化的挑戰。2010年,琳達·帕帕佐普洛斯博士為英國內政部針對青少年的「性化」(sexualisation)情況進行了一番調查,結果顯示,許多年輕人的性態度和性行為模式並不健康。現如今,各類型的色情內容對年輕人來說觸手可及,而且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小時候就已經接觸過了。此外,關於兒童色情內容一個極為尷尬的情況就是:由受害者自製上傳的色情內容數量不斷攀升。分離效應在他們身上也起了作用。據估計,在英美兩國中,約有15%至40%的青少年曾自拍過色情照片或視頻,或者曾發送過性暗示明顯的色情短信。雖然數據的差異很大,但近年來該數字將有大幅增長的趨勢。根據英國防治虐待兒童協會的統計,發送性暗示短信已成為青少年間不言自明的「規範」。當然,年輕人探索性慾這無可厚非,但是,當內容發佈在網上的那一瞬間,便很難控制觀看者是誰,以及他們會利用這些資料做些什麼。在網絡上有這樣的一類性犯罪者,他們會對這些信息資料進行地毯式搜索,找到之後保存下來然後分享給其他人。根據互聯網觀察基金會的統計顯示,他們收集到的資料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內容都是自製的,其色情程度涵蓋等級一到五的全部範圍。數字檔案幾乎是零成本地進行自我複製並傳播。

關掉隱秘維基之後,我進入臉書這個更為安全和熟悉的環境中。突然間,一個名為「2013年最火辣的少女」的窗口彈出來,上面寫著:少女們,在這裡上傳你最性感的照片吧!在臉書中獲贊最多的選手就是冠軍!」我再一看,報名人數已達兩萬。

————————————————————

(1)  此為化名。

(2)  此論壇已被關閉,目前倫敦警察廳已接手開始調查。

(3)  馬克斯對所有指證都持否認態度。